教学和实践,翻译和理解,这些难题渐渐理出了头绪,也就不再那么难。
    小徐背着一堆塑料的三色小旗子,拿着锄头,沿着桃庄附近的农田、荒地和山地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用锄头刨出土来看,符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就插一根小旗子,再去看下一块地。
    司农寺主簿抱着医仙们赠送的纸笔,跟在小徐后面亦步亦趋,译语人则跟着他俩实时翻译。
    转着转着,天色就暗了,没多久,天就彻底黑了。
    大郢的蜡烛和油都很贵,司农寺官员们也很抓狂,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农仙们会在傍晚时分下山,并打算连夜教播种啊喂,他们手里只有几盏灯笼和火把,不够这么多人用的。
    这可怎么办?
    小徐戴上了头灯,走到哪儿都不受影响,这可把官员们羡慕得不行,因为头灯比灯笼火把亮得多,风吹不灭,遇水也不熄,主打一个使用方便又扛造。
    山坡林地黑夜难行,小徐并不受影响,倒是跟在后面的官员连着摔了好几跤,有几次要不是小徐转身拽住,他们可能掉到洼地里。
    小徐是个社牛,下山以后安静纯粹是语言不通影响发挥,望着官袍都刮破的官员们,不声不响地去大皮卡上,拿了更多的头灯下来。
    这些头灯都是新买的,是为了无花果种植园采摘准备的,因为无花果不耐储存,每天早晨三四点就要摘好摆好,赶上七点的货车送出去。
    官员们看着小徐拿了头灯过来,亲自给自己戴上,调整好位置,个个激动不已,农仙看着年轻、却经验丰富,就算不说话也很随和。
    小徐继续找适合播种的地,顺便向译语人解释,解释不通,就直接比划。
    官员们跟在后面,看着他们比比划划,有了头灯,别说是今晚,就算以后几晚都不睡也没关系。
    而坐在桃庄的老徐因为手术后的关系,只能让译语人去大皮卡上拿太阳能灯。
    译语人抬来太阳能灯的箱子,老徐打开后,把这些灯都装好,打开的瞬间,黑漆漆的桃庄如同白昼。
    农户们、司农寺的官员们再次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飞来医馆太神奇了!
    为了下山能用,老徐和小徐提前把太阳能灯拿出去,晒了好几天的日光,保证这些灯可以用一两天。
    有了“小太阳”,农户们辨识芽点、掰玉米粒都不受影响,干活儿也更加得劲。
    “众人拾柴火焰高”,临近子时,土豆和红薯都分切完毕,玉米也全都完成脱粒。
    老徐让人取来最大的水盆,把玉米粒全都倒在水里,筛掉上浮的,留下沉底的,再铺开晾干备用。
    这样,农户们可以做的事情到此结束。
    老徐通知他们抓紧时间休息,明日一大早有更多事情要做。
    小徐在桃庄附近走了一整晚,选出了所有适宜播种的土地,插上小旗子做好标记,嘱咐译语人要把这些看牢。之后,就和老徐一起睡在大皮卡的驾驶室里。
    译语人组被官员们安排的简易房里。
    司农寺的官员们只恨时间不够多,连夜整理笔记,一夜未眠。
    破晓时分,国都城的钟鼓声传到山下,整个桃庄都热闹起来。
    小徐和老徐拿湿巾擦了脸,就看到译语人组都醒了,分了湿巾和面包牛奶给他们,当然吃完以后的包装,都装进分类垃圾桶。
    译语人组吃着面包,喝着牛奶,望着话少的徐氏父子,不禁有些惆怅,不知道飞来医馆会在大郢多久,会不会突然离去?
    虽然他们年龄都不大,但在飞来医馆当译语人的日子,一定是他们这辈子最难忘的。
    正吃着,司农寺官员们顶着黑眼圈,赶到大皮卡这边来问安,望着他们的吃食直咽口水,这些虽然看不明白,但感觉就是很好吃的样子啊。
    徐氏父子和官员们打过招呼,送给他们每人一份瓶装咖啡,熬夜人必备。
    译语人替官员们拧开咖啡瓶盖,示意他们直接喝。
    官员们就着瓶口就闻到香甜的味道,一口下去,香甜浓郁的口感溢满口腔,不知不觉就喝完整瓶,只觉得精神大振,哇!早晨可太美好了!
    老徐又拿出袋装小面包,分给他们。
    一顿丰盛又充满力量的早饭,司农寺官员们吃得齿颊生香,恨不得立刻冲到飞来医馆,向郑医仙买很多搁家里囤着,有多少买多少,价钱随便开。
    而上山的农户们都有早食,早食由桃庄村民准备,司农寺负责所有花销,大家各取所需。
    桃庄山民陶五算下来,这次招待上山农户的酬劳,够三个月的花销;所以他组织和准备得非常认真。
    桃庄山民自认是最早进飞来医馆的大郢人,有特别明显的自豪感,不论做人做事都向医仙们看齐,特别踏实努力。
    所有人都吃饱喝足以后,小徐带人开垦标记好的土地,用锄头边垦边说:
    “红色小旗子种红薯;黄色小旗子种玉米;绿色小旗子种土豆。三种地的要求不同,使用工具也不同,成田、施肥方式更加不同。”
    农户们立刻拿出带来的农具,请小徐农仙看看能不能用,该怎么用?如果不能用,铁匠也在,给出图纸让他们打造就行。
    司农寺官员们陪在徐氏父子身旁,注意着每个细节和要求。
    于是,负责测量的、修筑田边的、赶牛犁地的、拿锄头翻地的……农户们干劲十足,一切行动听小徐农仙的,肯定不会错。
    一个时辰以后,铁匠们得到了新农具的图纸,在禁军的护送下回到国都城,打开铁匠铺的门,甩开膀子就是干。
    而老徐和小徐开始琢磨,怎么因地制宜,让大郢百姓得到平价的农肥,同时又避免农家肥传播胃肠道传染病的问题。
    琢磨来琢磨去,没法两全。
    小徐没办法,打电话给郑院长,下山前他就提过,也不知道院长有没有放在心上?
    郑院长乐呵呵地回答:“小徐,别担心,我们医院有三位化学专业的人才,他们之前就在实验室里试制了。”
    小徐挂了电话,对郑院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午时分,化学组的三位人才带着他们的成果,坐着充满电的新能源车,开出“天梯”,驶向桃庄。
    农户们、司农寺官员们,望着天梯里驶出的“新铁马”,先是震惊,然后是兴奋,充满期待。
    第165章 夜以继日
    相对于社牛属性的徐氏父子,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巧,化学组的三个人都是社恐。
    三人下车以后立刻成为大郢人群的焦点,顶着密集又炽热的目光, 锁定小徐, 把赶了半个月做出来的各种化肥全都卸下车, 摆在小徐周围。
    小徐的“谢谢,辛苦了”只来得及说出一个“谢”字,就被塞了一份特别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你们这就回去了?”
    小徐望着溜得飞快的化学组,简直不敢相信, 但转念一想,确实,人家已经日夜不停地忙了半个月,能送化肥下山已经很好了。
    不论是大郢官员还是农户, 都对这些袋子好奇死了,生怕错过什么, 连眼睛都不敢眨。
    但小徐也好,老徐也好,都会在播种和收获季短暂地雇用短工,而雇工最不稳定,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多,尤其是做农活。
    徐氏父子俩商量了一下,施肥还是小徐自己做, 因为种子并不多,开辟的农田也少,只是施个底肥, 一个人也不是不行。
    说干就干,小徐刚拿着农具转身, 就看到司农寺的官员们迎上来,特别自然地招呼:“我先打三块样田出来,等铁匠们把农具送上山以后,农户们就可以照着做。”
    如果是司农寺以前的官员,那是连山都不会上的,眼下这一批是太子和润和帝订下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年轻的新班子,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刻。
    上山前,太子殿下传过口谕:“民以食为天”,只有五个字,内涵也好,引申也罢,全靠自己领会。
    所以,这些官员们让译语人赶紧翻译:“小徐农仙教就可以,整地的事情我们来做。”
    译语人当然知道太子新政,替补的官员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要自己整地。
    小徐平日待人随和,但在农事上要求很严格,觉得官员们应该受不了,毕竟能把农庄农家乐等等一大摊子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靠的肯定不是随和。
    译语人眼巴巴地等着小徐回答。
    小徐只是淡淡地回应:“我动手,他们看就行。”
    于是,司农寺的主簿和刀笔吏,又对小徐使用的卷尺、大盘尺以及各种刻度,复核成大郢的数值,逐一记录。
    官员们则紧盯着小徐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半点。
    小徐决定替老徐搭把手,刚好过完年没多久,老徐伤了腰,也是从整地开始,只半个小时就磨得满手水疱,而且连边都没整好。
    这两年下来,已经磨得满手都是茧,不仅速度杠杠的,而且小徐做的雇工指导也最高效。
    一小时不到,小徐就整出了三块样品地,经验老道的农户比官员更快掌握,因为他们是做手,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观察侧重点。
    有了非常标准的样品地,农户们百爪挠心地想练手,可是铁匠们订制的农具还没送上山,左等右等实在等不了,就着自己手上的农具,先做出来再说。
    这么多农户有一位先动手,其他人就迫不及待地跟上,眨眼间,三组农户已经在小徐插旗做标记的地方开始干活。
    农具虽然不称手,但广大农户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很快就有了新想法和新做法。
    桃庄的山民们看得啧啧称奇,如果这些真的能种,还能种得很好,他们就可以上山打猎、砍柴和采药,外加上种地。
    多一份收入,家人就能吃饱一些,想想就觉得这日子有奔头。
    时间总是在无聊的时候显得格外漫长,而在兴致勃勃的时候走得飞快。
    也不知道国都城的铁匠铺是怎么做到的?
    傍晚时分,一辆又一辆牛车马车上装满了订制农具,用最快的速度送进桃庄。
    别说桃庄的山民,司农寺的官员,就连农户们都惊呆了,怎么能这么快?
    有了称手的农具,农户们的干劲儿更足了,虽然天色渐渐变黑,有“太阳能灯”和头灯,不连夜整地就觉得对不住小徐农仙的秘术法宝。
    主打一个谁都不愿意休息,原因很简单,太想知道播下这些种子,能长出什么样的农作物?
    人多好干活,接近子时,所有的地都已经整好,只等明天太阳曝晒,“小徐农仙”说是连续曝晒三日,以后虫害也能少一些。
    司农寺主簿奋笔疾书,这些可都是经验呀,记下来,一个字都不能有漏或是有错。
    完工的农户们顾不得一身臭汗,躺在简易宿舍里睡得特别香。
    ……
    按照小徐的经验,这些新整的农田翻土曝晒了三日,就开始施底肥、播种、填土并一次性浇足水。
    桃庄附近有山泉水形成的水塘,离村子不远,所以浇水还算方便。
    至此,“试种”大事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等种子发芽。
    熬了好几日的徐氏父子向司农寺官员告辞,准备先回宿舍待几天,反正闲着无聊也可以坐“天梯”下来察看。
    司农寺官员们跟着徐氏父子上山,到抢救大厅向润和帝和老臣们呈上“飞来农经”的初稿,从选地及理由、整地成田的过程等等事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的就是这些农作物形势喜人以后,可以在整个大郢推广。
    另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是上山邀功的。
    润和帝微微点头,最喜欢这种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的“邀功”了,说了“平身”和“退下”,望着司农寺官员们离去的背影,心里颇有些感慨,更多的是期待。
    老臣们翻过一遍初稿暗自心惊,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编出如此完整而真实的农经,只能感叹后生可畏,再赞叹太子选人的慧眼。

章节目录

我们医院都穿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流云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流云南并收藏我们医院都穿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