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孔黎鸢之后的路线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坚定地认为相比走流量路线,凭借李弋和张玉两个角色走入大众视野的孔黎鸢,不需要去和甘愿吃这碗饭的人挤。
    而应该有胆量去开辟一条新路,只有她可以走,其他人要复制都应该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的新路。
    二零二零年夏,《悖论》之后,孔黎鸢这个名字的含金量变得更高,一旦在主演名单中出现,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好口碑高票房。
    而孔黎鸢自己,体验过的、不属于她人生的部分越多,加在孔黎鸢这个名字身上的商业价值也就越多,来自孔宴和姜曼这两个名字的牵制也就越多。
    挂在小屏大屏里的广告和影像越多,投在她身上的视线也就越来越无孔不入。
    ——这似乎是一场只属于她自己的零和博弈,她自己被拆解成完全对立的两方。
    一方想要逃离“孔黎鸢”,另一方需要成为“孔黎鸢”。一方得到,另一方就要失去。
    甚至与她二十四岁之前想要成为的模样完全相反。
    偶尔她想,明明知道娱乐圈潮起潮落并不像她以为的那么简单,那她这么没有任何想法就走上这条路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而更多时候,她又在内蒙古一望无际的草原里,在反复磨戏的间隙中思考:
    如果不拍电影,她还能做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没了电影,孔黎鸢什么也做不了,也没办法将那一次堪比夏光漏泄般的旅途记得这么久。
    《白日暴风雪》这个本子很早就递了过来,但最开始,孔黎鸢只是看了角色简介就放下。
    原因很简单——阿鸯这个角色,和李弋有一定的相似性,电影风格也都趋近于诡诞文艺的风格。
    在本就短暂的人生里,她认为自己不需要重复体验这样的故事。
    可是导演却自信地打来电话,“阿鸯和李弋不一样,李弋是血红的夏,阿鸯是浓烈的冬。我相信孔老师看完剧本后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感受,阿鸯是一个值得孔老师看到的角色。”
    电话挂断后,她坐在满面尸体标本的房间,漫不经心地再次打开了这个剧本。
    “暴风雪”这个在剧本后段才出现的重要剧情,被导演巧妙地放在了剧本开头。
    她看到这三个字,便恍惚地抬起头,眼前透明玻璃倒映出一张脸。
    紧接着,又倒映出二零一七年的那一个夏,飘扬雪絮在闷热加州飘摇,有个人笑着和她说:
    是讨厌冬天,但还挺喜欢雪的。
    她想起自己好像还从未体验过一场以冬雪为主题的电影,就这么把剧本看了下去。
    《白日暴风雪》给她的结果出人意料,阿鸯和李弋的确有很大的差别。
    她是一个极为执拗又极为理想化、甚至有些艺术家气质的年轻雕塑师,和完全颓丧完全属于社会底层的李弋相反。
    经纪人看了剧本和制作班底之后,给她的建议是可接可不接——是个好本子,但前期肯定会有声音冒出来,可能会说她上次《记忆开端》没拿到奖,说她开始重复之前的人设来赚红利。但如果最后结果是好的,能挣一波反转的好效果。
    时间比过去变得拥挤快速,在丰茂拥挤的三段人生和三座城市里辗转,过得像是电影里黑底白色字幕上打上的一句“四年后”。
    就这样到了二零二一年,北半球最漫长那一个白昼的前几天。
    孔黎鸢带着被她圈圈画画的《白日暴风雪》剧本,去往洛杉矶的疗养院。
    在加州湿热的风里,她再一次将频道拧为fm.93.1,里面已经不是那个栏目,已经不是那首反复播放的歌曲。
    还在循环反复的,似乎只剩下她一个。
    她反复想起那一句“一路顺风”。反复回过头去望,发现《冬暴》之后的那一场舆论风波其实只不过是小事。
    只是对一个刚进圈以为“演好的电影演好的角色是最大一件事”的新人来说很大。
    但对于往复浮沉的娱乐圈来说,这么一件发生在渺小的她身上,对她来说四面楚歌的事情,是可以随时被遗忘,甚至成为可以完全反转口碑的小事。
    一路顺风。
    ——好像每一次想起这句话,她在这之后遇到的,都只会是很好的事情。
    《冬暴》拿下最佳新人奖,《蓝色书本》正式为她贴上“电影演员”的标签,舆论风波后遇上现在的经纪人,成功反转那一场几乎将年轻的她吞噬殆尽的舆论,《悖论》上映后让她口碑流量双丰收,《记忆开端》提名影后……
    仿佛这一切都在力图证明,从二十四岁那年出道开始,从《冬暴》到《记忆开端》,孔黎鸢的确在电影这条路上扶摇直上,走出一条她想要的路,被那些营销号称上一句“人生平顺”都不为过。@无限好文,尽在海棠书屋
    于是每一次再来加州,她都在加州奔涌不息的车流声里,一次又一次地想——怎么会有人,连这么简单的一句祝福和道别,都能给人带来如此明亮的效果?

章节目录

浪漫悖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文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笃并收藏浪漫悖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