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的双层橡木船壳厚度是变态的46厘米……
厚度就代表着沉重和笨重。2厘米钢板能做到的事,渔船需要增加至少5倍以上的自重,才能勉强达到要求。
笨重的结构大大限制了像胖头鱼号这种木船的动力和功能。要知道,后世那种最常见的240吨拖网渔船,载鱼量(含冰)是98.3吨。而排水量400吨的胖头鱼号载鱼量是多少呢?85吨。
是的,排水量多了100多吨,有效载荷反而下降了。这里面有低效率,大体积煤气动力系统的锅,也有从船板到梁柱都是粗笨木料的锅,还有硬帆和缆索的锅。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就有点力不从心的动力系统,是拖不了太大的钢丝渔网的……沉重的渔网再加上里边的鱼,不要说底层了,捕捞中层鱼都费事。
……
今天是于承德他们上船10天以来的第一次实施拖网作业,在这之前,都是用简单的围网。随着船舱里观看仪器的船长通过高音喇叭一声令下,在甲板上候命的于承德一伙人赶紧纷纷开始忙碌起来。
于承德今天的任务是开动绞车。随着电机带动的绞车缓缓开始工作,龙门吊上的滑轮也开始转动,胖头鱼号身后的拖网开始缓缓被拉到船尾,同一时刻,轮机舱也接到了指令,船速开始下降。
20分钟后,面积比后世拖网要小很多的钢丝大网兜,就从船尾的铁滑道上被拖曳了上来。
看到渔网里不断挣扎跳动的鱼儿,所有的水手这一刻全部扑了上去:最艰苦的工作开始了。
于承德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首先将小鱼和鲨鱼都扔回海里去。这里的小鱼,指得是比手肘短的鱼——低于40公分的都算。
……亿万年来的演化,使得海洋中处于不同压力下的各种水层都遍布着鱼类。而历史上直到20世纪人类大规模使用尼龙后,海洋中下层的鱼类才真正得以被大量捕捉。
而在穿越众这个位面,由于有了电机和钢丝网,台湾海峡的中层鱼类,亿万年来第一次遭到了捕猎。
尽管钢丝网的网眼已经扩大到了后世渔民不敢想象的境地,但是依旧有很多“小鱼”被困在了网里,这时候就全靠人力了。
于承德他们不但要把小鱼都扔出去,还要处理大鱼。胳膊一般粗的,大腿一般粗的,腰身一般粗的……亘古没有遭到过捕捉的鱼群质量太过上乘,各种粗大的鲷鱼,黄鱼,太平洋三文鱼塞满了渔网,包括金枪鱼在内的深层鱼种也经常会被捎带着捞上来几条。
这些个头不比渔民低的大鱼会很快被开膛破肚,顺便遭受砍头之刑——当渔业资源太过丰富的时候,渔夫们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产品质量,从而降低出航成本。
大批高质量的预处理鲜鱼被码进了煤气冷库,而渔船的尾部则不停往海里流淌着鲜血,内脏和鱼头。血腥的盛宴甚至在洋面上拉出了一道痕迹,引来了无数的鱼儿和海鸟,于是乎,收获满满,咧嘴大笑的渔夫们头上就落满了鸟屎。
第268节 阿隆索
从理论上讲,凡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必定是资源丰富的渔场,像舟山群岛就是明显的例子。
然而这一条在17世纪是不适用的,对于带着声纳探鱼器的机帆船来说,海峡中处处都是渔场。
只需要在台湾岛周围沿着“黑潮”,也就是日本—菲律宾暖流走一圈,事实上根本不用走多远,85吨容量的冷舱就会被肥大的鱼身塞满。
……演练完拖网捕鱼后,两艘船就抓紧回航了。至于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双船拖网模式,这个暂时还做不到,需要股东们日后自己摸索。
回航的路程还是比较轻松的。于承德在搞定甲板上的事儿之后,又抓紧去船舱里学了一波仪器操作。然而效果并不好:要让一个文盲老渔民弄懂各种电子仪器,这个需要时间和耐心。
迎着傍晚的夕阳,在内部喇叭的沟通下,操舵的船长和轮机工配合默契,很轻松就将胖头鱼号停在了赤崁的鱼码头。
下一刻,充满浓郁资本主义风情的一幕出现了:船长和轮机工,吊车工这些技术担当就像美帝那些下班就扔下工作走人的牛逼工人一样,说说笑笑地走下船,头也不回地直奔赤崁大道,路上讨论着去哪家馆子搓一顿。
而理论上的东家/老板/资本家于承德一伙人,却开始了艰苦的劳动。
他们穿上厚麻布工作服,带着子侄们打开冷舱,开始用套着绒线手套的双手,一点点将85吨的冷鲜鱼抬进吊篮。这之后鱼儿会被吊车转运到码头的铁轨板车上,然后老板们还要负责把板车推进大冷库,然后等待检验员沉重,验收,签字,然后才是去财务室凭单据领钞票……
当雇员们搓完一顿鹿肉大餐醉醺醺洗完桑拿回家睡老婆时,老板们依旧在挑灯夜战:85吨冰鲜鱼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清理完的。
以上程序,20来个壮劳力通常要借着码头上的强光一直干到午夜时分才能忙活完。
由不得他们不卖命:每拖一秒,船上的煤气冷冻系统就要多运作一秒,燃料和各种损耗就要增加,资本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可怜的于承德,他现在才知道:当“鱼获多得无穷无尽”这个自小就有的梦想当真实现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
辛苦了半晚上后,疲惫不堪的人们赶紧坐着夜班车回家睡觉,到第二天下午,几个股东才回到船上开始算账。
厚度就代表着沉重和笨重。2厘米钢板能做到的事,渔船需要增加至少5倍以上的自重,才能勉强达到要求。
笨重的结构大大限制了像胖头鱼号这种木船的动力和功能。要知道,后世那种最常见的240吨拖网渔船,载鱼量(含冰)是98.3吨。而排水量400吨的胖头鱼号载鱼量是多少呢?85吨。
是的,排水量多了100多吨,有效载荷反而下降了。这里面有低效率,大体积煤气动力系统的锅,也有从船板到梁柱都是粗笨木料的锅,还有硬帆和缆索的锅。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就有点力不从心的动力系统,是拖不了太大的钢丝渔网的……沉重的渔网再加上里边的鱼,不要说底层了,捕捞中层鱼都费事。
……
今天是于承德他们上船10天以来的第一次实施拖网作业,在这之前,都是用简单的围网。随着船舱里观看仪器的船长通过高音喇叭一声令下,在甲板上候命的于承德一伙人赶紧纷纷开始忙碌起来。
于承德今天的任务是开动绞车。随着电机带动的绞车缓缓开始工作,龙门吊上的滑轮也开始转动,胖头鱼号身后的拖网开始缓缓被拉到船尾,同一时刻,轮机舱也接到了指令,船速开始下降。
20分钟后,面积比后世拖网要小很多的钢丝大网兜,就从船尾的铁滑道上被拖曳了上来。
看到渔网里不断挣扎跳动的鱼儿,所有的水手这一刻全部扑了上去:最艰苦的工作开始了。
于承德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首先将小鱼和鲨鱼都扔回海里去。这里的小鱼,指得是比手肘短的鱼——低于40公分的都算。
……亿万年来的演化,使得海洋中处于不同压力下的各种水层都遍布着鱼类。而历史上直到20世纪人类大规模使用尼龙后,海洋中下层的鱼类才真正得以被大量捕捉。
而在穿越众这个位面,由于有了电机和钢丝网,台湾海峡的中层鱼类,亿万年来第一次遭到了捕猎。
尽管钢丝网的网眼已经扩大到了后世渔民不敢想象的境地,但是依旧有很多“小鱼”被困在了网里,这时候就全靠人力了。
于承德他们不但要把小鱼都扔出去,还要处理大鱼。胳膊一般粗的,大腿一般粗的,腰身一般粗的……亘古没有遭到过捕捉的鱼群质量太过上乘,各种粗大的鲷鱼,黄鱼,太平洋三文鱼塞满了渔网,包括金枪鱼在内的深层鱼种也经常会被捎带着捞上来几条。
这些个头不比渔民低的大鱼会很快被开膛破肚,顺便遭受砍头之刑——当渔业资源太过丰富的时候,渔夫们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产品质量,从而降低出航成本。
大批高质量的预处理鲜鱼被码进了煤气冷库,而渔船的尾部则不停往海里流淌着鲜血,内脏和鱼头。血腥的盛宴甚至在洋面上拉出了一道痕迹,引来了无数的鱼儿和海鸟,于是乎,收获满满,咧嘴大笑的渔夫们头上就落满了鸟屎。
第268节 阿隆索
从理论上讲,凡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必定是资源丰富的渔场,像舟山群岛就是明显的例子。
然而这一条在17世纪是不适用的,对于带着声纳探鱼器的机帆船来说,海峡中处处都是渔场。
只需要在台湾岛周围沿着“黑潮”,也就是日本—菲律宾暖流走一圈,事实上根本不用走多远,85吨容量的冷舱就会被肥大的鱼身塞满。
……演练完拖网捕鱼后,两艘船就抓紧回航了。至于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双船拖网模式,这个暂时还做不到,需要股东们日后自己摸索。
回航的路程还是比较轻松的。于承德在搞定甲板上的事儿之后,又抓紧去船舱里学了一波仪器操作。然而效果并不好:要让一个文盲老渔民弄懂各种电子仪器,这个需要时间和耐心。
迎着傍晚的夕阳,在内部喇叭的沟通下,操舵的船长和轮机工配合默契,很轻松就将胖头鱼号停在了赤崁的鱼码头。
下一刻,充满浓郁资本主义风情的一幕出现了:船长和轮机工,吊车工这些技术担当就像美帝那些下班就扔下工作走人的牛逼工人一样,说说笑笑地走下船,头也不回地直奔赤崁大道,路上讨论着去哪家馆子搓一顿。
而理论上的东家/老板/资本家于承德一伙人,却开始了艰苦的劳动。
他们穿上厚麻布工作服,带着子侄们打开冷舱,开始用套着绒线手套的双手,一点点将85吨的冷鲜鱼抬进吊篮。这之后鱼儿会被吊车转运到码头的铁轨板车上,然后老板们还要负责把板车推进大冷库,然后等待检验员沉重,验收,签字,然后才是去财务室凭单据领钞票……
当雇员们搓完一顿鹿肉大餐醉醺醺洗完桑拿回家睡老婆时,老板们依旧在挑灯夜战:85吨冰鲜鱼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清理完的。
以上程序,20来个壮劳力通常要借着码头上的强光一直干到午夜时分才能忙活完。
由不得他们不卖命:每拖一秒,船上的煤气冷冻系统就要多运作一秒,燃料和各种损耗就要增加,资本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可怜的于承德,他现在才知道:当“鱼获多得无穷无尽”这个自小就有的梦想当真实现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
辛苦了半晚上后,疲惫不堪的人们赶紧坐着夜班车回家睡觉,到第二天下午,几个股东才回到船上开始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