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拱了拱手,头也不回地走下擂台去,一秒都不想多待,一句评论都不想发表。
    果然是一个回合定胜负。
    严格地来说,击败卓敬不是高逊志,而是朱棣。
    高逊志敢说这话,属于是为了赢连命都不要了。
    台下的众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连哗然都没有,这么多人的现场,竟然静悄悄到只有呼吸声,夸张点说,落针可闻。
    这时候大家关心的不是自己赔钱赚钱,而是永乐帝会不会恼羞成怒杀人。
    当然了,台下没人敢抬头,去窥探旁边二楼窗户后面“皇帝”的脸色。
    但“皇帝”此时已经快急哭了。
    “父皇,要杀要剐您说句话啊。”穿着朱棣龙袍的朱高燧不敢回头,小声说道。
    “砰”
    朱棣把桌案上的杯盏茶水全部扫落在地。
    他跟他爹一样,从来不搞什么喜怒不形于色,老朱家的皇帝,生气了就要杀人,从来不憋在心里把自己气出病来。
    什么喜怒不形于色,那是没能耐掀桌子的人才玩的。
    朱高炽也被吓得缩了缩脖子。
    这一幕,似曾相识。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景清.
    朱高炽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又一个名字。
    “父皇息怒,此等狂徒没必要跟他一般见识。”朱高炽赶紧劝慰道。
    最终,朱棣还是冷哼一声。
    “看在是国师组织的擂台赛的份上,朕放他一马,再有下次,定斩不饶。”
    高逊志与卓敬的这场关于“义利”的辩经算是结束了,只是朱棣的话,却让不少人心惊胆战起来。
    一名身着绯袍的大太监走了下来,警告了高逊志和曹端后,这件事被轻轻揭过。
    第三场,是高逊志对阵张宇初,以“王霸”为主题。
    这里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王霸之辩的起源和背景,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永乐元年思想界的动荡里,王霸之辩是继义利之辩的另一个极端重要的争论点,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了程朱理学所推崇的孟子与姜星火新学所推崇的荀子之间的理念之争。
    王道与霸道的说法,一开始是孟子提出来的,也就是孟子关于君主应该走什么样的治国路线的看法,所谓王道,孟子的定义是“以德服人者为王”;所谓霸道,孟子的定义是“以力胜人者为霸”.简单来讲,就是说“王道”是君主凭着自己的德行而感化天下万民,让天下万民心悦诚服,而“霸道”则是君主依仗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强行征服,被征服的百姓心中会存在不服甚至怨气。
    孟子说春秋五霸就是因为以“霸道”而成就的一时辉煌,但也正是因为霸道,所以没有延续下去。
    因而从孟子的王霸论来看,就是讲使用“霸道”治理国家只能短暂地强大,只有选择“王道”安邦定国才会真正赢得百姓的衷心爱戴。
    而荀子生活的时代比孟子要晚,孟子觉得春秋五霸转瞬即逝,而荀子看到的却是战国诸雄“大鱼吃小鱼”一般把周围的国家吃干抹净,谁吃得多谁活得久,所以正是因为历史时代背景不同,荀子提出了跟孟子截然不同的王霸论。
    荀子通过自己对各个诸侯国发展历史的研究得出结论,也就是仅仅是推行“王道”是无法成功的,所以荀子认为君主应该要做到“王道”和“霸道”同时进行,甚至在某一历史时期要以“霸道”为主,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国富民。
    例如春秋五霸利用“霸道”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但是因为没有“王道”思想,所以很快又没落;但是接着诞生的战国七雄依然是行“霸道”,但却学会了喊“仁义”的口号,以“仁义”作为一个借口,行军事兼并之实,但这些国家却都很成功,没有一个是以德服人的,都是逼迫敌国的百姓臣服,可也没见到谁承受了什么不可承受的后果。
    所以荀子认为,孟子的王霸论太过于理想化,荀子的结论是“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而实际上战国的情况则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也就是说诸侯推崇礼制、尊重贤才,才是真正的“王道”;诸侯重视法律、爱惜黎民,属于真正的“霸道”,而非孟子概念里那种。
    正是因为王霸之辩,不仅涉及到了现实庙堂的争执,更涉及到了两派背后所尊崇的圣人的理念争执,所以这场对决,才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超过了前面的义利之辨。
    就在这时,擂台周围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引起了朱棣等人的注意力。
    只见张宇初手中拿着一张纸,脸色阴晴不定地盯着高逊志。
    “怎么回事?为何还未宣布比试开始。”
    见父皇没开口询问,朱高炽自觉地皱眉问身边的太监道。
    刚才那名太监刚上楼,又连忙跑下去查探了,随即折返回来,他小声冲着朱棣禀报导:
    “回陛下,刚才高逊志打算把原本规则给改了”
    话还未说完,便遭到了淇国公丘福的质疑:“谁让他们改规则的?”
    太监低垂着脑袋不再吭声,心想这件事也怪不得自己。
    朱棣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善罢罢休,接着吩咐旁边的太监道:“去把主持比试的董伦给朕找来。”
    是的,前不久告老还乡的礼部左侍郎董伦这次被请了回来主持比试,作为解缙的前靠山,也只有他老人家资历、地位、威望、才学足够,立场也够不偏不倚。
    毕竟,人家可是老朱在世的时候就御书赐了“怡老堂”三个大字留给他致仕用的,髟沐几、玉鸠杖这种自己用惯了的器物,老朱都舍得割爱,可见董伦的威望地位。
    很快董伦走了上来,道:“老朽叩见陛.”
    “免礼。”
    朱棣指着外面擂台上的高逊志和张宇初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朕让伱们准备比试,你们却搞乱了比试规矩。”
    董伦苦着脸解释道:“陛下容禀,是高逊志提议,为了避免刚才那样的熬人,所以才要加快比赛节奏,把思考的时间缩短一半.双方都认为可行,这才改变了比赛方式。”
    是的,刚才几乎要晕倒在擂台上的汪与立,以及逐渐升高的日头,让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加快比赛节奏的提议。
    毕竟除了曹端,剩下的高逊志、姚广孝、张宇初,都算不年轻了,要是真陷入鏖战,这又不是《倚天屠龙记》,没有年纪越老越能打的说法,年纪越老才越不禁耗。
    而这种快节奏比赛,其实是不利于曹端打消耗战的,所以由高逊志提出,守擂的一方没有理由不接受。
    朱棣听了董伦的话后,略微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只是朕希望更改仅此一次。”
    “遵旨。”
    董伦恭谨应道,心中松了口气,总算是糊弄了过去,今天永乐帝的耐心似乎还不错。
    金幼孜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或许他们觉得,短时间足够他们分出结果了,而且这未必不符合荣国公的心意。”
    这句话顿时提醒了朱棣。
    “正是如此。”
    作为燕军二号军师的金忠摸了摸胡须,笑眯眯地道:“若是论辩经,他们是高手中的高手,我猜一柱香时间内决出胜负并非难事。”
    金忠和金幼孜相视一笑,他俩知道,这个提议确实是高逊志的主意,但真正能做决定同意的,还是姚广孝这个最后的守关人。
    “既然如此,那朕就拭目以待了。”
    “陛下,万一挑战方赢了呢?”
    成国公朱能忽然问道。
    朱棣摇了摇头道:“不可能,老和尚是个聪明人,他绝不会犯错误。而且”
    他的目光移向远方的姚广孝身上,似有深意。
    朱能微愣,接着反应了过来,想来是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底牌捏在手里。
    朱能跟姚广孝相交多年,他知道老和尚肯定不打无准备之仗。
    擂台上。
    依旧是守擂者享有第一回合的主动权。
    如果说汪与立和卓敬都是那种先试探两招再绵里藏针以决胜负的选手,那么到了高逊志和张宇初这里,风格显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两人都是讲究抓着对手的弱点不放,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的。
    张宇初不是儒家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君子风范,他非常珍稀这个先手机会,毫不犹豫地顺着刚才高逊志露出的“破绽”猛攻。
    是的,高逊志刚才击败卓敬的时候只说了几句话,但已经被张宇初找到了破绽。
    这也就是辩经这个游戏,为什么高手也很难一挑多的原因,不仅是说得多底牌露的多,破绽也会跟着露出来。
    张宇初开口道:
    “贞观七年,李世民召臣下聚于显德殿,议治国之道。
    魏征曰: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封德彝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征所说,恐败乱国家。”
    人群之中惊疑之声不断,这是《贞观政要》里关于王霸之辩的很有名的一个典故,一般是坚持己见的魏征以及最后的结果来说明行王道的正确,然而.这话好像不应该是从守擂的张宇初嘴里说出来的吧?
    这算是怎么回事,我说你的话,让你无话可说?
    但坐在台下的曹端,面色却稍微凝重了起来,他挺直了脊背,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高逊志的反应。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张宇初一开始就要露一手了。
    张宇初的话语还在继续。
    “魏征答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劲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
    《资治通鉴》亦载: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张宇初黑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戏谑的笑意。
    “高太常方才讲自李世民以来,不复论尊卑之序、是非之理,以至于晚唐五代莫知礼义为何物矣,然李世民行王道,重功利,得有此语。依高太常看来,若是李世民行霸道,重礼义,是否反之?”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挖坑自己跳了。
    既然刚才高逊志为了击败卓敬,以李世民暗喻朱棣,并且给李世民定性,那么此时自然不好再反身说李世民做得对了.等等,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高逊志难道不可以在否认李世民的礼义有缺的前提下,赞扬李世民行王道导致大唐兴盛的结果吗?虽然王霸义利通常是混杂在一起纠缠不开的命题,但硬要从中间切一刀,似乎也是可以办到的。
    平常可以眼下不可以,因为如果高逊志进行二分法,那么朱棣支持姜星火进行的变法就有了依据。
    这就是说,辩经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辩个输赢,而是为了现实的庙堂而服务。
    王道还是霸道,亦或是王霸道杂之,都在朱棣的一句话里。
    你如果自己把王霸义利切割开来,那么就相当于拱手给变法派递上了一把刀。
    所以,不能切割。
    而且即便是强行切割,既然李世民可以做到,那么朱棣为什么做不到?朱棣一样可以有违礼义的情况下做到行王道(或王霸道杂之)来治天下。
    如果从后世人的视角来看,朱棣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然而就如同贞观七年的人不知道李世民将要把大唐变成什么样子一样,永乐元年的人,也不知道朱棣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所以眼下的争论,表面上争论的是过去,实际上争论的是未来。
    而张宇初这个黑胖子相当狡猾,第一回合给高逊志提出的问题,无论高逊志选择哪个答案,结局都是输。
    继曹端以后,很快就有人想明白了过来,他们纷纷紧张地看着台上的高逊志,等待他采用何种方式来破题。
    而修改规则之后的沙漏,正在快速地流逝着。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

大明国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西湖遇雨并收藏大明国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