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调整了布署之后,诸葛恪很快地便挥师从六安北上,直指安风。
诸葛恪自从丹阳太守调任威北将军以来,一直驻守在长江北岸的庐江郡皖口,这里山险路崎,很是适合丹阳兵活动,诸葛恪轻兵突进,偷袭过舒县,掳获数千民众,魏军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
诸葛恪名义上是奉旨在皖口屯田,但他到任之后,却从来不打理屯田之事,反倒是屡次出兵,倚仗着丹阳兵的机动灵活,不断地骚扰魏国边境,劫掠人口,破坏屯田,让魏国边境的将领和太守都是颇为头疼。
其实诸葛恪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滋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试探的过程,诸葛恪不断地出兵,就是想要摸清魏国在淮南一带的兵力布署,他还多次派出斥侯,打探寿春、合肥、安丰的情况,绘制比较详尽的地形图,并上书孙权,请求孙权同意他偷袭寿春的计划,只不过因为孙权担心太过冒险而没有实施。
此次吴军大举北伐,诸葛恪被孙权委以重任,单独指挥一路人马,进攻六安。熟知淮南地理军情的诸葛恪并不热衷于打六安,因为六安是魏军淮南前线的一座要塞,守备精良,吴军想要拿下,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足够的时间,是很难成功的。
这次诸葛恪统率五万大军,兵力上是足够的,但时间上却是仓促的,只有十几天的时间,根本就撼不动六安的城防,魏国的援兵就已经抵达了淮河北岸。
继续攻城的话吴军便有腹背受敌的可能,而且吴军目前分散在寿春、弋阳、六安三地,呈一个巨大的品字型,但三地之间相隔都在数百里,彼此难以照应,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所以诸葛恪建议孙权改变策略,将分散在三地的军队集合起来,攻打三地中间的安风。
安风也是淮南防线上的一座重镇,地位虽然不及寿春合肥,却和六安弋阳不相上下,尤其是安风城北连淮河渡口安风津,一旦攻陷的话,就等于是在魏国固若金汤似的淮南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东可直逼寿春,南可钳制合肥,西可直通荆州,向北更是可以进军汝南,威胁中原。
如此左右逢源之地此前一直不受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安丰郡地势险要,道路崎岖,擅长打水战的吴军对这种山地并不精通,所以主攻的方向一直放在淮南东路上,就是合肥那边,那儿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有利于吴军行动。
不过随着诸葛恪带来四万丹阳兵入驻皖口,吴军山地作战能力大为提高,诸葛恪审时度势,将这次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安风。
安丰太守王基以前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诸葛恪丝毫没把他当一回事,诸葛恪根据斥侯的报告,知晓安风城的守军不过只有八千人左右,如此一座孤城,拿下自然不在话下。
如果吴军可以顺利地攻克安风城的话,那必然会深深刺激到司马懿,司马懿肯定会立刻抢渡淮河,试图夺回安风的。
当然,就算吴军没有攻克安风,司马懿得知安风危急,也必定会倍道而行,救援安风的。
所以拿不拿得下安风,对于诸葛恪来说,都并不太重要,他真正的目标,是盯着司马懿的那十万大军的,小小的安风城,还没放在他的眼里。
诸葛恪将攻击安风的任务交给了副将唐咨和留赞,让他俩各率五千丹阳兵和五千吴军,围攻安风城,自己则率三万大军屯扎在安风以北,密切地注视着安风津方向,随时准备北上,参与在安风津对魏军的伏击。
唐咨和留赞得令,立刻率领两万吴军向安风城发起了攻击。
自从淮南战事打响,王基就下令安丰郡的所有军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不管敌人是否前来进攻,安风城的城门一律紧闭,无他本人的将令,任何人一律不得出入城池。
虽然说战火尚未烧到安风城,但寿春、弋阳、六安那边的战况消息不断地传了过来,隔岸观火,王基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说不定那天风向一变,吴国军队就会转头来攻打安风了。
事实证明,王基的判断果然正确,进攻六安的吴军连攻十余日受挫之后,便放弃了再攻六安,转头北上,直扑安风而来。
唐咨和留赞想要诱使王基出战,他们率军攻打安风城下之时,并没有急于发起进攻,而是率三两千人到城下挑战叫阵,百般辱问。
王基手下的将校听了,怒不可遏,区区三两千吴兵,就敢这么滋意猖狂,简直就是目中无人。
他们纷纷向王基请命,请求开城出战,杀一杀吴军的锐气。
王基摇头道:“听闻吴人此次大举来犯,大兴兵马二十余万,如何单单只有两三千人前来安风?此必有诈,切不可轻举妄动。”
于是王基下令封闭四门,不让任何人出城,调动城中所有的魏军,投入了城墙的防御作战之中,全员戒备,随时准备战斗。
吴军从清早就喊上了,但一直到午时,始终没有瞧见魏军有开城出战的迹象,很显然,这诱敌出城之计,已经是失败了,吴军死活不肯上钩。
于是唐咨和留赞将后面埋伏的精兵全部调到城下,架设云梯,开始强攻安风城。
安风城的将校看到吴军如蝗虫一般扑天盖地而来,这才始信王基之言,吴军果然在城外设有埋伏,一旦魏军出城,必然会落入到敌人的圈套之中。他们个个是冷汗涔涔,脑袋都快掉了还犹不自知,此时都佩服起王基来,还是王太守有卓识远见,方让他们勉遭厄难。
捡回一条性命的魏军将校,都在暗暗地庆幸,守城时自然是格外地卖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守城大战之中,
但见安风城下杀声阵阵,人影幢幢,绵延数十里,如乌云委地,双方都投入了重兵,你攻我守,展开了血腥而残酷的攻城战。
诸葛恪自从丹阳太守调任威北将军以来,一直驻守在长江北岸的庐江郡皖口,这里山险路崎,很是适合丹阳兵活动,诸葛恪轻兵突进,偷袭过舒县,掳获数千民众,魏军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
诸葛恪名义上是奉旨在皖口屯田,但他到任之后,却从来不打理屯田之事,反倒是屡次出兵,倚仗着丹阳兵的机动灵活,不断地骚扰魏国边境,劫掠人口,破坏屯田,让魏国边境的将领和太守都是颇为头疼。
其实诸葛恪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滋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试探的过程,诸葛恪不断地出兵,就是想要摸清魏国在淮南一带的兵力布署,他还多次派出斥侯,打探寿春、合肥、安丰的情况,绘制比较详尽的地形图,并上书孙权,请求孙权同意他偷袭寿春的计划,只不过因为孙权担心太过冒险而没有实施。
此次吴军大举北伐,诸葛恪被孙权委以重任,单独指挥一路人马,进攻六安。熟知淮南地理军情的诸葛恪并不热衷于打六安,因为六安是魏军淮南前线的一座要塞,守备精良,吴军想要拿下,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足够的时间,是很难成功的。
这次诸葛恪统率五万大军,兵力上是足够的,但时间上却是仓促的,只有十几天的时间,根本就撼不动六安的城防,魏国的援兵就已经抵达了淮河北岸。
继续攻城的话吴军便有腹背受敌的可能,而且吴军目前分散在寿春、弋阳、六安三地,呈一个巨大的品字型,但三地之间相隔都在数百里,彼此难以照应,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所以诸葛恪建议孙权改变策略,将分散在三地的军队集合起来,攻打三地中间的安风。
安风也是淮南防线上的一座重镇,地位虽然不及寿春合肥,却和六安弋阳不相上下,尤其是安风城北连淮河渡口安风津,一旦攻陷的话,就等于是在魏国固若金汤似的淮南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东可直逼寿春,南可钳制合肥,西可直通荆州,向北更是可以进军汝南,威胁中原。
如此左右逢源之地此前一直不受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安丰郡地势险要,道路崎岖,擅长打水战的吴军对这种山地并不精通,所以主攻的方向一直放在淮南东路上,就是合肥那边,那儿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有利于吴军行动。
不过随着诸葛恪带来四万丹阳兵入驻皖口,吴军山地作战能力大为提高,诸葛恪审时度势,将这次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安风。
安丰太守王基以前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诸葛恪丝毫没把他当一回事,诸葛恪根据斥侯的报告,知晓安风城的守军不过只有八千人左右,如此一座孤城,拿下自然不在话下。
如果吴军可以顺利地攻克安风城的话,那必然会深深刺激到司马懿,司马懿肯定会立刻抢渡淮河,试图夺回安风的。
当然,就算吴军没有攻克安风,司马懿得知安风危急,也必定会倍道而行,救援安风的。
所以拿不拿得下安风,对于诸葛恪来说,都并不太重要,他真正的目标,是盯着司马懿的那十万大军的,小小的安风城,还没放在他的眼里。
诸葛恪将攻击安风的任务交给了副将唐咨和留赞,让他俩各率五千丹阳兵和五千吴军,围攻安风城,自己则率三万大军屯扎在安风以北,密切地注视着安风津方向,随时准备北上,参与在安风津对魏军的伏击。
唐咨和留赞得令,立刻率领两万吴军向安风城发起了攻击。
自从淮南战事打响,王基就下令安丰郡的所有军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不管敌人是否前来进攻,安风城的城门一律紧闭,无他本人的将令,任何人一律不得出入城池。
虽然说战火尚未烧到安风城,但寿春、弋阳、六安那边的战况消息不断地传了过来,隔岸观火,王基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说不定那天风向一变,吴国军队就会转头来攻打安风了。
事实证明,王基的判断果然正确,进攻六安的吴军连攻十余日受挫之后,便放弃了再攻六安,转头北上,直扑安风而来。
唐咨和留赞想要诱使王基出战,他们率军攻打安风城下之时,并没有急于发起进攻,而是率三两千人到城下挑战叫阵,百般辱问。
王基手下的将校听了,怒不可遏,区区三两千吴兵,就敢这么滋意猖狂,简直就是目中无人。
他们纷纷向王基请命,请求开城出战,杀一杀吴军的锐气。
王基摇头道:“听闻吴人此次大举来犯,大兴兵马二十余万,如何单单只有两三千人前来安风?此必有诈,切不可轻举妄动。”
于是王基下令封闭四门,不让任何人出城,调动城中所有的魏军,投入了城墙的防御作战之中,全员戒备,随时准备战斗。
吴军从清早就喊上了,但一直到午时,始终没有瞧见魏军有开城出战的迹象,很显然,这诱敌出城之计,已经是失败了,吴军死活不肯上钩。
于是唐咨和留赞将后面埋伏的精兵全部调到城下,架设云梯,开始强攻安风城。
安风城的将校看到吴军如蝗虫一般扑天盖地而来,这才始信王基之言,吴军果然在城外设有埋伏,一旦魏军出城,必然会落入到敌人的圈套之中。他们个个是冷汗涔涔,脑袋都快掉了还犹不自知,此时都佩服起王基来,还是王太守有卓识远见,方让他们勉遭厄难。
捡回一条性命的魏军将校,都在暗暗地庆幸,守城时自然是格外地卖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守城大战之中,
但见安风城下杀声阵阵,人影幢幢,绵延数十里,如乌云委地,双方都投入了重兵,你攻我守,展开了血腥而残酷的攻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