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微微一笑道:“此事如果换了别人,或许还会兴兵报仇,不死不休,但司马懿一个垂暮老者,经历此番晚年丧子之痛,心绪已乱,如何还会有精力来指挥作战,所以退兵之事,已经情理之中了。”
众将叹服。
唐咨道:“如今魏军撤退,走得很是仓促,不知诸葛将军将如何行事,是按兵不动,还是起兵追击,请诸葛将军示下。”
其实不用唐咨来提,诸葛恪已经在盘算在是否要去追击的事了。
按理说,吴军刚刚吃了魏人的苦头,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现在该是吴军养精蓄锐的时候,不能再轻易地出兵,再被魏军打一个伏击。
但诸葛恪心中却是不甘,这一次出击,虽然说吴军能够射杀司马师,算是勉强地挽回一点颜面,但事实上,这一点功绩也无法掩盖吴军所遭到的惨重损失。
这一战,吴军损失了近五千人马,也让素有小智囊之称的诸葛恪暗暗憋屈,这仇,一定得寻找机会给报了。
当然,不光是这次的损失,就连诸葛瑾的仇,诸葛恪都一直是铭记在心,时刻不曾忘记,只要有机会,一定要为诸葛瑾报仇。
其实诸葛恪看起来表面上豁达,内心之中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此番魏军大举撤退,正是吴军出击的最好时刻,不指望吴军可以全歼魏军,只要能斩获一些魏军的人头,诸葛恪就可以挽回点前几日丢掉的面子。
诸葛恪自幼聪慧过人,人人奇之,皆称诸葛恪有着诸葛亮的风范,这不禁让诸葛恪是沾沾自喜。
其实诸葛恪是看不起诸葛亮的,那怕诸葛亮再聪慧再有本事,但蜀国暗弱,兵力不足,想要北伐,总是虎头蛇尾,一次次损兵折将而回,白白辜负了天下盛名。
如果诸葛亮能归顺吴国的话,凭其才干,一定会被孙权所重用的,而吴国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皆是强于蜀国的,如果诸葛亮能率东吴之兵,说不定已经可以北伐中原,平定天下了。
诸葛亮英年早逝,对于从未和其谋面的诸葛恪来说,这多少也是一种遗憾。
诸葛恪的弟弟诸葛乔过继了诸葛亮,但诸葛乔死得更早,在诸葛亮死之前,他便已经去世了,这无疑更让诸葛恪对诸葛亮表示不满,认为他没有顾照好弟弟。
野心勃勃的诸葛恪想要证明他是比诸葛亮强的,那就需要他拿得出实打实令人信服的战绩来。
之前在安风之战时,诸葛恪就极欲想要表现自己,不过事与愿违,吴军并没能拿下安风城来,这让诸葛恪有一种很深的挫折感。
所以这次的无强口伏击,诸葛恪原本是寄以厚望的,但结果是诸葛恪非但没有能够擒下曹亮来,反而遭到了魏军的反伏击,损失惨重。
这让一向自负的诸葛恪很是觉得大失颜面,所以他急盼有个机会,来获得一场大胜,为自己挽回点颜面来。
显然这次魏军大撤退对于诸葛恪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虽然说司马懿老谋深算,就算是撤退,也不会给吴军留下什么太多的机会。
但这次诸葛恪总算得有机会一改以前的状况,他压根儿就不想放弃这次的机会,那怕这次的行动可能会有些风险,但诸葛恪不在乎,行军打仗能能没有风险,放弃掉这次的机会,魏军远遁而走,诸葛恪再想报仇,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所以诸葛恪还是比较赞同出击的,他对诸将道:“司马懿此番经历丧子之痛,必然是倍受打击,无心恋战,故而撤走。而这也将是我军一次绝佳的反击机会,某计划,出兵追击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吕据素来谨慎,道:“司马懿向来诡计多端,说不定还会利用这个机会谋取鬼愁涧呢,所以末将建议将军还是以观望为主,不宜兴兵,只要能守得住夹石,便是大功一件,将军何须再去冒险?”
但诸葛恪却似乎打定了出击的主意,诚然守住鬼愁涧,也算得上是功劳一件了,但这点小功,对于诸葛恪来讲,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要捉住这次魏军的大撤退来做做文章,以挽回先前之败的颜面来。
诸葛恪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以书信的方式快马报之驻守在天柱山的全琮和驻守在挂车的步骘,想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当然,此次如果出兵追击的话,单凭诸葛恪一部人马是无法成事的,毕竟他这一路人马并不多,还得派兵留守鬼愁涧,这样下来能战之兵就更少了,所以诸葛恪这次下书,名为征询全琮和步骘的意见,实则是想看看他们和自己态度是否一致,如果全琮和步骘也有意出兵的话,那么三路兵马齐出,那怕就算是魏人有所防备,吴军也可以应付得过来。
很快全琮和步骘就给诸葛恪回复了,他二人皆同意诸葛恪的出兵之举,认为这是一次吴军的大好机会,不应当错过。
有了全琮和步骘的支持,本来还有些忧虑的诸葛恪这次真是彻底地放下心来,一门心思地准备追击计划。
根据魏军此次的撤退速度,诸葛恪把追击的地点定在了夹石道双鱼峡,此地距离无强口不远,但还是属于比较狭隘的山地,至于平原作战,现在诸葛恪已经是完全地放弃了,毕竟骁骑营带给他的心理阴影,恐怕没个几年时间是无法消散的。
如果进入到平原地带,势必将会和骁骑营再对阵上,这样的战斗,可是诸葛恪永远也不想再经历的。
至于全琮和步骘的兵马,分别出天柱山和挂车,从左右两路迂回攻击魏军的侧翼,如此三路大军一齐攻击,诸葛恪就不相信司马懿能对付得了。
至于鬼愁涧,诸葛恪也没有完全就放弃防守,他还是派吕据带兵驻守,以防备魏军的偷袭,只不过此次兵力有限,诸葛恪只给吕据留下了三千人马,其余的军队,则全部随同诸葛恪出征。
众将叹服。
唐咨道:“如今魏军撤退,走得很是仓促,不知诸葛将军将如何行事,是按兵不动,还是起兵追击,请诸葛将军示下。”
其实不用唐咨来提,诸葛恪已经在盘算在是否要去追击的事了。
按理说,吴军刚刚吃了魏人的苦头,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现在该是吴军养精蓄锐的时候,不能再轻易地出兵,再被魏军打一个伏击。
但诸葛恪心中却是不甘,这一次出击,虽然说吴军能够射杀司马师,算是勉强地挽回一点颜面,但事实上,这一点功绩也无法掩盖吴军所遭到的惨重损失。
这一战,吴军损失了近五千人马,也让素有小智囊之称的诸葛恪暗暗憋屈,这仇,一定得寻找机会给报了。
当然,不光是这次的损失,就连诸葛瑾的仇,诸葛恪都一直是铭记在心,时刻不曾忘记,只要有机会,一定要为诸葛瑾报仇。
其实诸葛恪看起来表面上豁达,内心之中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此番魏军大举撤退,正是吴军出击的最好时刻,不指望吴军可以全歼魏军,只要能斩获一些魏军的人头,诸葛恪就可以挽回点前几日丢掉的面子。
诸葛恪自幼聪慧过人,人人奇之,皆称诸葛恪有着诸葛亮的风范,这不禁让诸葛恪是沾沾自喜。
其实诸葛恪是看不起诸葛亮的,那怕诸葛亮再聪慧再有本事,但蜀国暗弱,兵力不足,想要北伐,总是虎头蛇尾,一次次损兵折将而回,白白辜负了天下盛名。
如果诸葛亮能归顺吴国的话,凭其才干,一定会被孙权所重用的,而吴国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皆是强于蜀国的,如果诸葛亮能率东吴之兵,说不定已经可以北伐中原,平定天下了。
诸葛亮英年早逝,对于从未和其谋面的诸葛恪来说,这多少也是一种遗憾。
诸葛恪的弟弟诸葛乔过继了诸葛亮,但诸葛乔死得更早,在诸葛亮死之前,他便已经去世了,这无疑更让诸葛恪对诸葛亮表示不满,认为他没有顾照好弟弟。
野心勃勃的诸葛恪想要证明他是比诸葛亮强的,那就需要他拿得出实打实令人信服的战绩来。
之前在安风之战时,诸葛恪就极欲想要表现自己,不过事与愿违,吴军并没能拿下安风城来,这让诸葛恪有一种很深的挫折感。
所以这次的无强口伏击,诸葛恪原本是寄以厚望的,但结果是诸葛恪非但没有能够擒下曹亮来,反而遭到了魏军的反伏击,损失惨重。
这让一向自负的诸葛恪很是觉得大失颜面,所以他急盼有个机会,来获得一场大胜,为自己挽回点颜面来。
显然这次魏军大撤退对于诸葛恪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虽然说司马懿老谋深算,就算是撤退,也不会给吴军留下什么太多的机会。
但这次诸葛恪总算得有机会一改以前的状况,他压根儿就不想放弃这次的机会,那怕这次的行动可能会有些风险,但诸葛恪不在乎,行军打仗能能没有风险,放弃掉这次的机会,魏军远遁而走,诸葛恪再想报仇,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
所以诸葛恪还是比较赞同出击的,他对诸将道:“司马懿此番经历丧子之痛,必然是倍受打击,无心恋战,故而撤走。而这也将是我军一次绝佳的反击机会,某计划,出兵追击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吕据素来谨慎,道:“司马懿向来诡计多端,说不定还会利用这个机会谋取鬼愁涧呢,所以末将建议将军还是以观望为主,不宜兴兵,只要能守得住夹石,便是大功一件,将军何须再去冒险?”
但诸葛恪却似乎打定了出击的主意,诚然守住鬼愁涧,也算得上是功劳一件了,但这点小功,对于诸葛恪来讲,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要捉住这次魏军的大撤退来做做文章,以挽回先前之败的颜面来。
诸葛恪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以书信的方式快马报之驻守在天柱山的全琮和驻守在挂车的步骘,想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当然,此次如果出兵追击的话,单凭诸葛恪一部人马是无法成事的,毕竟他这一路人马并不多,还得派兵留守鬼愁涧,这样下来能战之兵就更少了,所以诸葛恪这次下书,名为征询全琮和步骘的意见,实则是想看看他们和自己态度是否一致,如果全琮和步骘也有意出兵的话,那么三路兵马齐出,那怕就算是魏人有所防备,吴军也可以应付得过来。
很快全琮和步骘就给诸葛恪回复了,他二人皆同意诸葛恪的出兵之举,认为这是一次吴军的大好机会,不应当错过。
有了全琮和步骘的支持,本来还有些忧虑的诸葛恪这次真是彻底地放下心来,一门心思地准备追击计划。
根据魏军此次的撤退速度,诸葛恪把追击的地点定在了夹石道双鱼峡,此地距离无强口不远,但还是属于比较狭隘的山地,至于平原作战,现在诸葛恪已经是完全地放弃了,毕竟骁骑营带给他的心理阴影,恐怕没个几年时间是无法消散的。
如果进入到平原地带,势必将会和骁骑营再对阵上,这样的战斗,可是诸葛恪永远也不想再经历的。
至于全琮和步骘的兵马,分别出天柱山和挂车,从左右两路迂回攻击魏军的侧翼,如此三路大军一齐攻击,诸葛恪就不相信司马懿能对付得了。
至于鬼愁涧,诸葛恪也没有完全就放弃防守,他还是派吕据带兵驻守,以防备魏军的偷袭,只不过此次兵力有限,诸葛恪只给吕据留下了三千人马,其余的军队,则全部随同诸葛恪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