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烈虽然性子比较急,和许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脑子却是比许仪好使得多,尽管了上面有着和钟会地位差不多的兄长胡奋罩着,但胡烈却从来不敢妄自尊大,对钟会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对钟会的安排相当的服从,先前就算钟会让他殿后,都毫无怨言。
相比之下,许仪就属于那种脑子一根筋了,许褚当初是曹操的红人不假,他也为曹魏的江山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不假,但那些都是老黄历了,明眼人都知道,如今司马氏大权独揽,很快这曹姓的江山就要易主了,想要继续飞黄腾达,那就得紧抱着新的大腿不放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过去的功劳薄已经翻篇了,许仪还想把它当成护身符,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这方面胡烈就要比许仪务实的多,胡烈以护军的身份去殿后,换作其他的人,多半会心怀不满,甚至是消极怠工,但胡烈非但没有半句的怨言,反而是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做好殿后的事务,紧跟着钟会的步伐,言听计从。
正因为如此,此次许仪获罪伏诛之后,先锋出缺,钟会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负责殿后的胡烈,所以胡烈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逆袭,从默默无闻的殿后者成为了新的先锋官。
这让夏侯咸田章等人很是嫉妒,凭啥先锋官出缺时没有轮到他们这些中军的将领反而是轮到了殿后的胡烈,他们很是费解。
论战力,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论智谋,性格急躁的胡烈比许仪也好不到那儿去,钟会选人失当话,没准就是诞生下一个许仪。
可钟会并没有理会众人的闲言碎语,非常坚定地选择了胡烈。如今钟会的威望在军中已经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管他做出什么决定,都无人敢再去质疑,当然这是指当着钟会的面,至于私底下,不满的人多了去,不过也只能是背地下私下议论,根本就不敢把话传到钟会的耳朵里。
胡烈当然更不会去理会这些质疑声,他只要有钟会的支持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人,胡烈甚至懒得理会他们,他只需要依够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这一切,就可以让许多人闭上嘴了。
继续地向北而行,过了赵国,就进入到了常山郡境内,距离司马军的目标真定,已经是不远了。
胡烈严格的遵循着钟会的命令,压制着先锋营的速度,让它尽可能地与钟会的大军保持着十里之内的距离,并时刻派人与钟会保持着联络,不致于让讯息丢失。
而钟会也是严格地控制着整个先锋军的速度,让它与司马师的大军保持着至多半日的行程,这样别说是并州军小股人马的袭击了,就算是曹亮倾巢而出,也未必能奈何得了他们,反而是容易被司马师捉住机会,杀曹亮一个措手不及。
这样的行军方式,虽然比较刻板,但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各路人马的安全,不管歼敌的数量的多少,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许仪正是不遵守钟会的要求,冒然地进行追击,最终才掉入到了并州军的陷井之中,如果许仪恪守规定,将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十里之内,那么就算先头部队遭遇到大规模的敌袭,主力部队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增援赶到,不会造成任何大的损失。
有了许仪的前车之鉴,胡烈自然也不敢冒然出击,整个行军的过程是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进展地十分顺利。
奇怪的是,并州军在高邑之战后,突然间就消声匿迹了,一路之上,再没有遭遇过,直到胡烈抵达了真定城下,也再没有看到并州军的踪影。
此刻的真定城,早已经是一座废城了,当时冀州军撤离真定的时候,常山太守杜奇奉吕昭的命令,已经将真定付之一炬了,杜奇生怕烧不干净,特意地在城内堆放了不少的干草木头等引火之物,并四处点火,大火熊熊燃烧了好几天,直到那场大雨的时候才熄灭,即使被雨淋灭了,但整个城池早已是面目全非,再无一座完整的房舍,就连城墙,都在烈火的烘烤之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和倒塌。
胡烈望着已经被毁弃的城池,莫名感慨,当初为了阻击并州军,冀州军不惜将重金打造的城池给焚毁,现在等到司马军前来接收,却已经没有任何的价值了,就算是重建,不但花费巨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现在冀州北部的城池,大部分毁于了烈火,而州城信都则是毁了水灾,水火无情啊,此刻冀北,真是赤地千里,了无人烟,要知道,冀州历来可是魏国的最繁华富庶之地,经过战火的蹫躏之后,想要恢复生息,恐怕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
真定没有任何的并州军驻守,看来这么一座废城,并州军也早就把它给放弃了,胡烈命人迅速地通传给钟会。
由于相隔只有十里的距离,钟会很快就赶到了真定城下,虽然钟会事先早就得到了真定城被焚毁的消息,可亲眼看到真定的荒凉的模样,钟会也还是不禁感慨万千。
当时钟会远在邺城,对冀北的军事是鞭长莫及,吕昭倒是和他有过联系,也提及到了放弃诸城集中兵力守信都的计划,当时整个冀州北部的形势极为的紧张,坚壁清野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
可现在重回冀北,钟会却不得不面对满目疮荑的局面。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收复真定只是一个方面,司马军的真正目的,还是要消灭盘距在冀北的并州军,可现在真定一带根本就没有并州军的踪迹,他们显然是扑了个空,接下来,将向何处进军,这无疑又将是一个新的问题了。
钟会一方面派出斥侯四处侦察,一方面传信给司马师,希望司马师尽快可以赶到真定,共商大计。
相比之下,许仪就属于那种脑子一根筋了,许褚当初是曹操的红人不假,他也为曹魏的江山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不假,但那些都是老黄历了,明眼人都知道,如今司马氏大权独揽,很快这曹姓的江山就要易主了,想要继续飞黄腾达,那就得紧抱着新的大腿不放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过去的功劳薄已经翻篇了,许仪还想把它当成护身符,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这方面胡烈就要比许仪务实的多,胡烈以护军的身份去殿后,换作其他的人,多半会心怀不满,甚至是消极怠工,但胡烈非但没有半句的怨言,反而是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做好殿后的事务,紧跟着钟会的步伐,言听计从。
正因为如此,此次许仪获罪伏诛之后,先锋出缺,钟会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负责殿后的胡烈,所以胡烈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逆袭,从默默无闻的殿后者成为了新的先锋官。
这让夏侯咸田章等人很是嫉妒,凭啥先锋官出缺时没有轮到他们这些中军的将领反而是轮到了殿后的胡烈,他们很是费解。
论战力,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论智谋,性格急躁的胡烈比许仪也好不到那儿去,钟会选人失当话,没准就是诞生下一个许仪。
可钟会并没有理会众人的闲言碎语,非常坚定地选择了胡烈。如今钟会的威望在军中已经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管他做出什么决定,都无人敢再去质疑,当然这是指当着钟会的面,至于私底下,不满的人多了去,不过也只能是背地下私下议论,根本就不敢把话传到钟会的耳朵里。
胡烈当然更不会去理会这些质疑声,他只要有钟会的支持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人,胡烈甚至懒得理会他们,他只需要依够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这一切,就可以让许多人闭上嘴了。
继续地向北而行,过了赵国,就进入到了常山郡境内,距离司马军的目标真定,已经是不远了。
胡烈严格的遵循着钟会的命令,压制着先锋营的速度,让它尽可能地与钟会的大军保持着十里之内的距离,并时刻派人与钟会保持着联络,不致于让讯息丢失。
而钟会也是严格地控制着整个先锋军的速度,让它与司马师的大军保持着至多半日的行程,这样别说是并州军小股人马的袭击了,就算是曹亮倾巢而出,也未必能奈何得了他们,反而是容易被司马师捉住机会,杀曹亮一个措手不及。
这样的行军方式,虽然比较刻板,但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各路人马的安全,不管歼敌的数量的多少,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许仪正是不遵守钟会的要求,冒然地进行追击,最终才掉入到了并州军的陷井之中,如果许仪恪守规定,将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十里之内,那么就算先头部队遭遇到大规模的敌袭,主力部队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增援赶到,不会造成任何大的损失。
有了许仪的前车之鉴,胡烈自然也不敢冒然出击,整个行军的过程是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进展地十分顺利。
奇怪的是,并州军在高邑之战后,突然间就消声匿迹了,一路之上,再没有遭遇过,直到胡烈抵达了真定城下,也再没有看到并州军的踪影。
此刻的真定城,早已经是一座废城了,当时冀州军撤离真定的时候,常山太守杜奇奉吕昭的命令,已经将真定付之一炬了,杜奇生怕烧不干净,特意地在城内堆放了不少的干草木头等引火之物,并四处点火,大火熊熊燃烧了好几天,直到那场大雨的时候才熄灭,即使被雨淋灭了,但整个城池早已是面目全非,再无一座完整的房舍,就连城墙,都在烈火的烘烤之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和倒塌。
胡烈望着已经被毁弃的城池,莫名感慨,当初为了阻击并州军,冀州军不惜将重金打造的城池给焚毁,现在等到司马军前来接收,却已经没有任何的价值了,就算是重建,不但花费巨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现在冀州北部的城池,大部分毁于了烈火,而州城信都则是毁了水灾,水火无情啊,此刻冀北,真是赤地千里,了无人烟,要知道,冀州历来可是魏国的最繁华富庶之地,经过战火的蹫躏之后,想要恢复生息,恐怕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
真定没有任何的并州军驻守,看来这么一座废城,并州军也早就把它给放弃了,胡烈命人迅速地通传给钟会。
由于相隔只有十里的距离,钟会很快就赶到了真定城下,虽然钟会事先早就得到了真定城被焚毁的消息,可亲眼看到真定的荒凉的模样,钟会也还是不禁感慨万千。
当时钟会远在邺城,对冀北的军事是鞭长莫及,吕昭倒是和他有过联系,也提及到了放弃诸城集中兵力守信都的计划,当时整个冀州北部的形势极为的紧张,坚壁清野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
可现在重回冀北,钟会却不得不面对满目疮荑的局面。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收复真定只是一个方面,司马军的真正目的,还是要消灭盘距在冀北的并州军,可现在真定一带根本就没有并州军的踪迹,他们显然是扑了个空,接下来,将向何处进军,这无疑又将是一个新的问题了。
钟会一方面派出斥侯四处侦察,一方面传信给司马师,希望司马师尽快可以赶到真定,共商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