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既然已经清楚这条黄河防线的重要性,那自然不能等闲视着,钟会没有权力来调动兵马,但他司马师有啊,青州兖州徐州豫州的军队可尽在司马师的掌控之中,司马师仅需一纸命令,就可以将四州的兵马调往黄河沿线。
只不过这四个州一直是在魏国的腹地,并非是军事重镇,所驻防的军队也只是郡国兵而已,战斗力虽然没有冀州军那么渣,但一支只负责保境安民剿匪勘乱维持治安的军队,战斗力再强也强不到那儿去,将他们调往黄河防线,那是要和实力强横的并州军正面怼啊,司马师担心这些军队会拖整个防线的后腿。
更关键的是,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便进一步削减了各州郡国兵的数量,目前青兖徐豫这几个州的兵力合计起来才不过十余万人,而且全部抽调走也不太现实,这么多的州城郡城,总也得有兵马镇守吧,所以能抽调到黄河防线的兵力,最多也只有三两万人。
杯水车薪啊!司马师也清楚,这点兵力还真是没有多大的卵用,对付并州军这样的虎狼之师,不光要数量,质量也得过关啊。
所以,司马师决定将淮南和荆州的兵马调往黄河沿线来,做为军事重镇的淮南和荆州,一直以来坐拥重兵,其战力远远在郡国兵之上,如果能将淮南的军队和荆州的军队调往黄河防线的话,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的。
但淮南和荆州的军队,最主要的职责是防备吴国进攻,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调离的话,难免吴国会趁虚而入,向荆州和淮南发起进攻,这样司马师就会腹背受敌,战局更加困难。
现在司马师最为担心的就是吴蜀两国会趁虚而入,吴蜀两国和魏国敌对多年,他们总会在魏国有事之时,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吴蜀两国这一手,司马师不得不防。
在司马师出兵冀州之时,司马师就给雍凉都督郭淮、荆州都督王昶、扬州都督诸葛诞下达了命令,要他们提高戒备,谨防蜀国和吴国趁机来偷袭。
和蜀国吴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司马师当然深知这一点,蜀逆吴贼最喜欢的,就是在背后捅刀子,那怕给他们一点点的机会,都会兴风作浪,所以司马军各路人马,都必须要严防死守,警惕蜀吴的突然袭击。
郭淮这边自不必说,他可是司马家的死忠分子,对司马家忠心耿耿,有他镇守雍凉关陇,司马师还是比较放心的,蜀国的姜维一直蠢蠢而动,对陇右一带发起频繁的攻击,但郭淮那边应对无误,多次将姜维的进攻化解于无形,这也让司马师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出兵冀州。
唯一让司马师有些担心的是东南防线上的问题,荆州都督王昶是自己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但扬州都督诸葛诞,却是一个让司马师不省心的人物。
诸葛诞虽然在讨伐王凌的过程中,不遗余力,身先士卒,表现的极为出色,但他终究不是司马氏的嫡系,常怀二志,司马师深以为患。
不过诸葛诞手握重兵,司马师又不敢轻易地来动他,所以淮南这一块,始终成为司马师的心病。
如果此时突然地从淮南征调兵马,势必会引起诸葛诞的警觉,让他怀疑司马师是不是要动他,万一这货和东吴方面有所勾结,那么东南防线就等到捅了一个大窟窿,同时两线作战的话,那可是司马师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司马师考虑再三,也只下令给王昶,让他调一万荆州兵北上,增援黄河防线,至于诸葛诞那边,司马师暂时没有下令,决定先观望一下再说。
司马军的大撤退在有序的进行,由于阳平等四郡全是背靠黄河,撤军的路程比较短,司马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大撤军。
这次的大撤军,撤走的不光是军队,钟会下令将四郡的百姓也全部撤往青州和兖州,寸草不留,不能给并州军留下任何可以借用的东西,全部完成撤退之后,将四郡的所有城池,都付之一炬,整个黄河北岸,都沦为了一片焦土。
坚壁清野,一直以来都是钟会在冀州执行的策略,两年以前钟会到达冀州之后,就一直奉行这个战略,将所有的资源到集中到邺城信都以及各个郡城之中,其他的县城和城镇,大部分都已经放弃了,整个的冀州,赤地千里,就连鸡鸣犬吠之声,都难以听得到了。
现在撤离阳平四郡,钟会的手段更狠更恶劣,在长达数百里的黄河沿岸,制造出一片无人区,就连所有的树木,都统统的烧光,并州军想要渡河,最起码几百里之内,是找不到一块船板的。
唯一遗憾的就是,邺城由于失守的太仓促,所有资源都落入到了并州军的手中,要知道邺城可是冀州防御的核心,那里有数十万的人口,有着数之不尽的物资和粮草,这些资源,统统都会为并州军所用,给接下来的黄河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谁也料想不到邺城会突然地失守,本来司马师大军进入冀州,他们已经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但随着邺城的失守,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了最为惨重的失败。
现在司马军唯一指望的就是黄河防线了,只要能守得住黄河防线,他还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毕竟司马师的手头,还有数个州的地盘和人口,只要能抵挡得住并州军的这一波攻势,慢慢地恢复元气,他们还是有机会和曹亮分庭抗礼,甚至发起反攻的。
但如果黄河防线也丢了的话,那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一溃千里,司马懿花费了毕生心血营造出来的司马王国,真得会崩塌溃败,瓦解冰消。
所以这条黄河防线,是司马师最后的希望了,绝不容许有半点失误,稍有闪失,那就是万劫不复。
只不过这四个州一直是在魏国的腹地,并非是军事重镇,所驻防的军队也只是郡国兵而已,战斗力虽然没有冀州军那么渣,但一支只负责保境安民剿匪勘乱维持治安的军队,战斗力再强也强不到那儿去,将他们调往黄河防线,那是要和实力强横的并州军正面怼啊,司马师担心这些军队会拖整个防线的后腿。
更关键的是,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便进一步削减了各州郡国兵的数量,目前青兖徐豫这几个州的兵力合计起来才不过十余万人,而且全部抽调走也不太现实,这么多的州城郡城,总也得有兵马镇守吧,所以能抽调到黄河防线的兵力,最多也只有三两万人。
杯水车薪啊!司马师也清楚,这点兵力还真是没有多大的卵用,对付并州军这样的虎狼之师,不光要数量,质量也得过关啊。
所以,司马师决定将淮南和荆州的兵马调往黄河沿线来,做为军事重镇的淮南和荆州,一直以来坐拥重兵,其战力远远在郡国兵之上,如果能将淮南的军队和荆州的军队调往黄河防线的话,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的。
但淮南和荆州的军队,最主要的职责是防备吴国进攻,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调离的话,难免吴国会趁虚而入,向荆州和淮南发起进攻,这样司马师就会腹背受敌,战局更加困难。
现在司马师最为担心的就是吴蜀两国会趁虚而入,吴蜀两国和魏国敌对多年,他们总会在魏国有事之时,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吴蜀两国这一手,司马师不得不防。
在司马师出兵冀州之时,司马师就给雍凉都督郭淮、荆州都督王昶、扬州都督诸葛诞下达了命令,要他们提高戒备,谨防蜀国和吴国趁机来偷袭。
和蜀国吴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司马师当然深知这一点,蜀逆吴贼最喜欢的,就是在背后捅刀子,那怕给他们一点点的机会,都会兴风作浪,所以司马军各路人马,都必须要严防死守,警惕蜀吴的突然袭击。
郭淮这边自不必说,他可是司马家的死忠分子,对司马家忠心耿耿,有他镇守雍凉关陇,司马师还是比较放心的,蜀国的姜维一直蠢蠢而动,对陇右一带发起频繁的攻击,但郭淮那边应对无误,多次将姜维的进攻化解于无形,这也让司马师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出兵冀州。
唯一让司马师有些担心的是东南防线上的问题,荆州都督王昶是自己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但扬州都督诸葛诞,却是一个让司马师不省心的人物。
诸葛诞虽然在讨伐王凌的过程中,不遗余力,身先士卒,表现的极为出色,但他终究不是司马氏的嫡系,常怀二志,司马师深以为患。
不过诸葛诞手握重兵,司马师又不敢轻易地来动他,所以淮南这一块,始终成为司马师的心病。
如果此时突然地从淮南征调兵马,势必会引起诸葛诞的警觉,让他怀疑司马师是不是要动他,万一这货和东吴方面有所勾结,那么东南防线就等到捅了一个大窟窿,同时两线作战的话,那可是司马师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司马师考虑再三,也只下令给王昶,让他调一万荆州兵北上,增援黄河防线,至于诸葛诞那边,司马师暂时没有下令,决定先观望一下再说。
司马军的大撤退在有序的进行,由于阳平等四郡全是背靠黄河,撤军的路程比较短,司马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大撤军。
这次的大撤军,撤走的不光是军队,钟会下令将四郡的百姓也全部撤往青州和兖州,寸草不留,不能给并州军留下任何可以借用的东西,全部完成撤退之后,将四郡的所有城池,都付之一炬,整个黄河北岸,都沦为了一片焦土。
坚壁清野,一直以来都是钟会在冀州执行的策略,两年以前钟会到达冀州之后,就一直奉行这个战略,将所有的资源到集中到邺城信都以及各个郡城之中,其他的县城和城镇,大部分都已经放弃了,整个的冀州,赤地千里,就连鸡鸣犬吠之声,都难以听得到了。
现在撤离阳平四郡,钟会的手段更狠更恶劣,在长达数百里的黄河沿岸,制造出一片无人区,就连所有的树木,都统统的烧光,并州军想要渡河,最起码几百里之内,是找不到一块船板的。
唯一遗憾的就是,邺城由于失守的太仓促,所有资源都落入到了并州军的手中,要知道邺城可是冀州防御的核心,那里有数十万的人口,有着数之不尽的物资和粮草,这些资源,统统都会为并州军所用,给接下来的黄河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谁也料想不到邺城会突然地失守,本来司马师大军进入冀州,他们已经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但随着邺城的失守,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了最为惨重的失败。
现在司马军唯一指望的就是黄河防线了,只要能守得住黄河防线,他还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毕竟司马师的手头,还有数个州的地盘和人口,只要能抵挡得住并州军的这一波攻势,慢慢地恢复元气,他们还是有机会和曹亮分庭抗礼,甚至发起反攻的。
但如果黄河防线也丢了的话,那才是真正的雪上加霜,一溃千里,司马懿花费了毕生心血营造出来的司马王国,真得会崩塌溃败,瓦解冰消。
所以这条黄河防线,是司马师最后的希望了,绝不容许有半点失误,稍有闪失,那就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