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此前去过太平府,回来接家眷的人也有,这已在太平府安置下来的人,立即成了人们眼里羡慕的对象。
便听那人道:“你们去了之后,别轻易去什么牙行,牙行的人介绍你们去做工,是要克扣你们工钱的,在各县,都有专门的广场,那儿官府有专门的公告信息,也有不少作坊,会自己派人来招工,大家一定要谨记了。”
“还有,一个月两个银元的工价,一定要听他们是否包吃住,若是不包,可切切不要去,若是在外住,至少也要三个银元。若是有手艺的,还能四个银元往上。”
“老哥,你在栖霞做什么营生?”
“我?”这人一笑:“我是养牛的。”
“牛倌?”
“也算不得是牛倌,主要是交易牛羊,各县各乡都要去,现在这买卖好。”
众人恍然大悟。
朱椿只细细在听,却又一副不露声色的样子。
倒是刘德生二人,却露出不悦,他们不习惯这样嘈杂的环境,而且这船中之人,大多粗俗,令他们皱眉。
那牛倌见了朱椿几人,道:“这里还有几位秀才呢。”
朱椿于是道:“惭愧。”
牛倌便笑着道:“秀才好,读书好啊,读了书,比咱们不知强多少倍。”
刘德生便笑了笑,他和颜悦色,不过读书人嘛,即便和颜悦色,可说话之间,却也不免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气息,他道:“读书当然好,齐家治国平天下。”
牛倌却是摇头道:“我的意思是,读了书,便可去做账房,或是投报学堂,甚至做文吏,都有大好的前程,薪俸不低,人也体面。”
刘德生听罢,顿时羞怒,他觉得牛倌的话,侮辱了自己。
朱椿却是哈哈笑道:“薪俸不低,那薪俸有多少?”
“这可说不好,有的能挣几十两银子,差一些,可能有七八两,可总比咱们这些粗汉们强。”
朱椿道:“太平府有许多读书人吗?”
“那是当然了,读了书,就有大好前程,这读书之人当然也就多了,不说其他,现在孩子但凡长大一些,家里都会催促着入学。进了学堂,能识文断字,还能算术,将来才可扬眉吐气。”
朱椿显出几分讶异,道:“许多孩子读书?”
“俺儿子便在小学堂里读书。”这牛倌骄傲地道。
此言一出,船上的人都露出羡慕之色。
几个随着父母来的孩子,蜷缩在船的角落,听到学堂……也不禁迷茫又好奇地抬起眼睛。
刘德生听罢,自是不信的模样,他莞尔道:“你牛倌的儿子,竟也读书?”
“这还能骗你们?”牛倌道:“他还从学里学会了背诗呢……嗯……叫什么来着,噢,对啦,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尽……尽锦衣……”
此言一出,惹来大家都笑。
刘德生竟是瞠目结舌得说不出话来。
朱椿却是笑了笑道:“你的孩子,读书至少有一年了。”
“啊,你竟知道?还真只上了一年的学。”
朱椿心里只觉得好笑,这一句,是李白的诗,不过一般的孩子开蒙,即便会学诗,学的应该是较为简单且朗朗上口的诗句。
而这一首李白的《越中览古》,却并非是李白的名篇,也不适合作为启蒙学习。
朱椿虽然不知那所谓的小学堂里,是如何安排课业的,可有些东西,行家只要看一看,就知有没有。
因而他立即判断出,这应该是孩子开蒙之后,又未能熟悉经史之前的读物。
朱椿又道:“你为何送孩子入学读书?”
“这……”牛倌尴尬地道:“俺婆娘在纺织作坊做工,我自个儿也要东奔西跑,孩子不大,留在家里也教人担心,何况……小学堂那边,官府鼓励孩子读书,若是入学,每月可领三十斤米,这虽也不多,缴了学费,其实养这孩子读书也不容易。可是呢……这大字不识的,只能像俺这样的做苦力,可若是读了书,哪怕将来差事辛苦,可收入却能有俺这样的人苦力人一倍以上。”
“县里的教谕,还有那乡下的文吏到处都跟人讲,说是事半功倍,读了书将来能过好日子,俺这粗汉,穷也就穷一点,可既缴得起学费,勉强能供得起,总希望孩子将来能比俺有出息,不是?”
朱椿颔首点头。
刘德生一脸不屑地与身边的刘广进低声嘀咕道:“以利诱人,哎……读书本是修身养性,奔着银子去读书,这能教出什么?”
刘广进尴尬一笑,没回应。
朱椿瞥了刘德生一眼。
随即,这朱椿便对那牛倌道:“能读书,终究是好事。”
牛倌道:“先生想来是饱读诗书之人,莫不是此番也要去太平府做教书先生吗?”
这牛倌一说到教书先生四字,却是一副钦佩的样子,好像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朱椿微微一笑:“是。”
“呀。”牛倌忙道:“失敬,失敬。”
朱椿道:“不过我才疏学浅,只怕也教不了什么。”
“这是哪里话!”牛倌道:“在咱们太平府……”
他说到太平府的时候,声音高亢一些,显得极骄傲的样子:“听闻各处学堂,都在招募教书的先生,官府给钱粮……”
“官府给钱粮?”朱椿更为诧异。
“您这是不知?”牛倌道:“太平府上上下下,招募的教书先生有数千人,为了招募,可是大费周章,在太平府,教书先生也是文吏的待遇。”
“文吏……”朱椿哑然失笑。
他无法理解教书的读书人,竟是和贱吏一个待遇。
就这……却还好像什么了不得的事。
只可惜……此时船到了一处渡口,显然这已是太平府的地界了。
那船夫吆喝着:“许家渡到了。”
几个人零星下船,又有几个人登船上来。
这上船的船客,多是布衣,不过他们身上的衣衫显然都比船上的不少人干净整洁,而且虽非新裁剪的衣衫,却并不破旧。
与这广德州来的,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模样,却好像两个模样。
最重要的是,这几个人气色饱满,哪怕他们皮肤好像晒得黝黑,精神面貌却与广德州来的人迥异。
朱椿又陷入了沉思,接下来,渡船顺流而下,朱椿一言不发,他看着徐徐在两岸一晃而过的稻田若有所思。
……
紫禁城里。
此时,亦失哈脚步匆匆地抵达了文楼。
“陛下。”
朱棣抬头看他一眼,淡淡地道:“何事?”
亦失哈的脸色显得有点难看,道:“陛下,出事了。”
“出事?”朱棣下意识地紧锁眉头。
这些日子,他心情都很糟糕,此时又听出事,便气不打一处来。
深吸一口气,才道:“又是何事?”
亦失哈焦急地道:“蜀王殿下,不知所踪。”
朱棣直接豁然而起,惊道:“这如何可能?”
亦失哈苦笑道:“奴婢起初也觉得匪夷所思,他最后一次,是在广德州的一处驿站,照理来说,两天之前,从那驿站出发,这个时候,早该进京了。”
“那广德州驿的人,早早派人来知会,因此大家预料,他应该在昨天下午,或者今日清晨就会抵达。谁料……竟一直不见人影,于是……东厂便去打探,才发现……他至一处渡口之后,便不知坐了什么船,走了……迄今……没有下落。”
朱棣身躯颤抖,眼眸微微睁大道:“你这是要陷朕于不义啊。”
朱棣气急败坏。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不说朱椿乃是朱棣的兄弟,而且素有贤名,现在大臣们都说他是历朝历代都未有的贤王,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朱椿不见了。
这不免等于是告诉天下人,一定是这个连自己的侄子都不能相容的陛下,嫉恨蜀王朱椿,所以……
亦失哈一惊,慌忙拜下道:“奴婢……奴婢已经想办法找寻了。”
朱棣背着手,来回踱步,整个人显得异常的烦躁,道:“其他人知道消息吗?”
“听说有……有……”
朱棣不耐烦地喝道:“你他娘的给朕说!”
亦失哈吓得额上布满了冷汗,忙道:“是,是……听说蜀王殿下抵达广德州驿的时候,礼部那边就得知了消息,所以不少的读书人问询,都在昨日下午和今日清早,在城外迎接,只等着蜀王殿下来京……可等了很久……”
不等亦失哈说下去,朱棣便冷笑道:“这么大的一个活人,怎么可能说走丢就走丢,他带了多少护卫?”
“这……听说不多,所有的随扈加起来,也没有十个。”亦失哈迟疑地道:“蜀王殿下……”
朱棣叹口气:“朕这个兄弟啊……是这样的。当初啊,太祖高皇帝命我们这些兄弟去凤阳耕田,体偿农人的艰辛,朕与其他兄弟,都不屑一顾,一个个躲懒,只有他自得其乐,竟真的穿了布衣下地插秧……”
朱棣继续背着手,踱了几步,随即道:“想办法,给我立即去搜寻。这件事……还是要尽力先封锁消息,虽说这消息,怕也封锁不住。下密旨给张安世,锦衣卫那边,也不能闲着,朱椿那个小子,一定不能有事,他若有事,以后就没你的事了。”
亦失哈听罢,脸色煞白,忙是叩首:“奴婢遵旨。”
张安世的右都督府,是原本锦衣卫的一处宅邸。
这里的主人家,因为抄家,因而废弃,因而锦衣卫修葺了一番,想要用来办公。
可如今,这里却挂上了右都督府的招牌,张安世也就正式地将自己的都督府,搬迁于此。
这里与南镇抚司和府衙比邻而居,又因为当初锦衣卫的征用,所以为了防患未然,建了几处塔楼,用于监视附近的街道。
可如今,却给张安世派上了用场。
他现在干的事,却并不细致,只抓一些主要的工作即可。
当然,他也并不清闲,毕竟掌着锦衣卫和偌大的右都督府,许多事终是要他来拿主意。
眼下他正在为各学堂里的教师问题而着急上火。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学堂扩张得太快了。官府有了大笔的钱粮之后,再加上许多的百姓,都有了让子弟们读书的意愿,整个右都督府治下的各府,教书先生奇缺。
学堂好建,可教书先生却不好招募。
毕竟不少读过书的人,职业的选择方向也不少,无论是进作坊做管事,或者做账房,亦或者文吏、经商,甚至给戏班写一点词曲,甚至是有一批学习匠术的读书之人,他们的薪俸和前途,也未必比教书先生要差。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便听那人道:“你们去了之后,别轻易去什么牙行,牙行的人介绍你们去做工,是要克扣你们工钱的,在各县,都有专门的广场,那儿官府有专门的公告信息,也有不少作坊,会自己派人来招工,大家一定要谨记了。”
“还有,一个月两个银元的工价,一定要听他们是否包吃住,若是不包,可切切不要去,若是在外住,至少也要三个银元。若是有手艺的,还能四个银元往上。”
“老哥,你在栖霞做什么营生?”
“我?”这人一笑:“我是养牛的。”
“牛倌?”
“也算不得是牛倌,主要是交易牛羊,各县各乡都要去,现在这买卖好。”
众人恍然大悟。
朱椿只细细在听,却又一副不露声色的样子。
倒是刘德生二人,却露出不悦,他们不习惯这样嘈杂的环境,而且这船中之人,大多粗俗,令他们皱眉。
那牛倌见了朱椿几人,道:“这里还有几位秀才呢。”
朱椿于是道:“惭愧。”
牛倌便笑着道:“秀才好,读书好啊,读了书,比咱们不知强多少倍。”
刘德生便笑了笑,他和颜悦色,不过读书人嘛,即便和颜悦色,可说话之间,却也不免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气息,他道:“读书当然好,齐家治国平天下。”
牛倌却是摇头道:“我的意思是,读了书,便可去做账房,或是投报学堂,甚至做文吏,都有大好的前程,薪俸不低,人也体面。”
刘德生听罢,顿时羞怒,他觉得牛倌的话,侮辱了自己。
朱椿却是哈哈笑道:“薪俸不低,那薪俸有多少?”
“这可说不好,有的能挣几十两银子,差一些,可能有七八两,可总比咱们这些粗汉们强。”
朱椿道:“太平府有许多读书人吗?”
“那是当然了,读了书,就有大好前程,这读书之人当然也就多了,不说其他,现在孩子但凡长大一些,家里都会催促着入学。进了学堂,能识文断字,还能算术,将来才可扬眉吐气。”
朱椿显出几分讶异,道:“许多孩子读书?”
“俺儿子便在小学堂里读书。”这牛倌骄傲地道。
此言一出,船上的人都露出羡慕之色。
几个随着父母来的孩子,蜷缩在船的角落,听到学堂……也不禁迷茫又好奇地抬起眼睛。
刘德生听罢,自是不信的模样,他莞尔道:“你牛倌的儿子,竟也读书?”
“这还能骗你们?”牛倌道:“他还从学里学会了背诗呢……嗯……叫什么来着,噢,对啦,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尽……尽锦衣……”
此言一出,惹来大家都笑。
刘德生竟是瞠目结舌得说不出话来。
朱椿却是笑了笑道:“你的孩子,读书至少有一年了。”
“啊,你竟知道?还真只上了一年的学。”
朱椿心里只觉得好笑,这一句,是李白的诗,不过一般的孩子开蒙,即便会学诗,学的应该是较为简单且朗朗上口的诗句。
而这一首李白的《越中览古》,却并非是李白的名篇,也不适合作为启蒙学习。
朱椿虽然不知那所谓的小学堂里,是如何安排课业的,可有些东西,行家只要看一看,就知有没有。
因而他立即判断出,这应该是孩子开蒙之后,又未能熟悉经史之前的读物。
朱椿又道:“你为何送孩子入学读书?”
“这……”牛倌尴尬地道:“俺婆娘在纺织作坊做工,我自个儿也要东奔西跑,孩子不大,留在家里也教人担心,何况……小学堂那边,官府鼓励孩子读书,若是入学,每月可领三十斤米,这虽也不多,缴了学费,其实养这孩子读书也不容易。可是呢……这大字不识的,只能像俺这样的做苦力,可若是读了书,哪怕将来差事辛苦,可收入却能有俺这样的人苦力人一倍以上。”
“县里的教谕,还有那乡下的文吏到处都跟人讲,说是事半功倍,读了书将来能过好日子,俺这粗汉,穷也就穷一点,可既缴得起学费,勉强能供得起,总希望孩子将来能比俺有出息,不是?”
朱椿颔首点头。
刘德生一脸不屑地与身边的刘广进低声嘀咕道:“以利诱人,哎……读书本是修身养性,奔着银子去读书,这能教出什么?”
刘广进尴尬一笑,没回应。
朱椿瞥了刘德生一眼。
随即,这朱椿便对那牛倌道:“能读书,终究是好事。”
牛倌道:“先生想来是饱读诗书之人,莫不是此番也要去太平府做教书先生吗?”
这牛倌一说到教书先生四字,却是一副钦佩的样子,好像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朱椿微微一笑:“是。”
“呀。”牛倌忙道:“失敬,失敬。”
朱椿道:“不过我才疏学浅,只怕也教不了什么。”
“这是哪里话!”牛倌道:“在咱们太平府……”
他说到太平府的时候,声音高亢一些,显得极骄傲的样子:“听闻各处学堂,都在招募教书的先生,官府给钱粮……”
“官府给钱粮?”朱椿更为诧异。
“您这是不知?”牛倌道:“太平府上上下下,招募的教书先生有数千人,为了招募,可是大费周章,在太平府,教书先生也是文吏的待遇。”
“文吏……”朱椿哑然失笑。
他无法理解教书的读书人,竟是和贱吏一个待遇。
就这……却还好像什么了不得的事。
只可惜……此时船到了一处渡口,显然这已是太平府的地界了。
那船夫吆喝着:“许家渡到了。”
几个人零星下船,又有几个人登船上来。
这上船的船客,多是布衣,不过他们身上的衣衫显然都比船上的不少人干净整洁,而且虽非新裁剪的衣衫,却并不破旧。
与这广德州来的,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模样,却好像两个模样。
最重要的是,这几个人气色饱满,哪怕他们皮肤好像晒得黝黑,精神面貌却与广德州来的人迥异。
朱椿又陷入了沉思,接下来,渡船顺流而下,朱椿一言不发,他看着徐徐在两岸一晃而过的稻田若有所思。
……
紫禁城里。
此时,亦失哈脚步匆匆地抵达了文楼。
“陛下。”
朱棣抬头看他一眼,淡淡地道:“何事?”
亦失哈的脸色显得有点难看,道:“陛下,出事了。”
“出事?”朱棣下意识地紧锁眉头。
这些日子,他心情都很糟糕,此时又听出事,便气不打一处来。
深吸一口气,才道:“又是何事?”
亦失哈焦急地道:“蜀王殿下,不知所踪。”
朱棣直接豁然而起,惊道:“这如何可能?”
亦失哈苦笑道:“奴婢起初也觉得匪夷所思,他最后一次,是在广德州的一处驿站,照理来说,两天之前,从那驿站出发,这个时候,早该进京了。”
“那广德州驿的人,早早派人来知会,因此大家预料,他应该在昨天下午,或者今日清晨就会抵达。谁料……竟一直不见人影,于是……东厂便去打探,才发现……他至一处渡口之后,便不知坐了什么船,走了……迄今……没有下落。”
朱棣身躯颤抖,眼眸微微睁大道:“你这是要陷朕于不义啊。”
朱棣气急败坏。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不说朱椿乃是朱棣的兄弟,而且素有贤名,现在大臣们都说他是历朝历代都未有的贤王,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朱椿不见了。
这不免等于是告诉天下人,一定是这个连自己的侄子都不能相容的陛下,嫉恨蜀王朱椿,所以……
亦失哈一惊,慌忙拜下道:“奴婢……奴婢已经想办法找寻了。”
朱棣背着手,来回踱步,整个人显得异常的烦躁,道:“其他人知道消息吗?”
“听说有……有……”
朱棣不耐烦地喝道:“你他娘的给朕说!”
亦失哈吓得额上布满了冷汗,忙道:“是,是……听说蜀王殿下抵达广德州驿的时候,礼部那边就得知了消息,所以不少的读书人问询,都在昨日下午和今日清早,在城外迎接,只等着蜀王殿下来京……可等了很久……”
不等亦失哈说下去,朱棣便冷笑道:“这么大的一个活人,怎么可能说走丢就走丢,他带了多少护卫?”
“这……听说不多,所有的随扈加起来,也没有十个。”亦失哈迟疑地道:“蜀王殿下……”
朱棣叹口气:“朕这个兄弟啊……是这样的。当初啊,太祖高皇帝命我们这些兄弟去凤阳耕田,体偿农人的艰辛,朕与其他兄弟,都不屑一顾,一个个躲懒,只有他自得其乐,竟真的穿了布衣下地插秧……”
朱棣继续背着手,踱了几步,随即道:“想办法,给我立即去搜寻。这件事……还是要尽力先封锁消息,虽说这消息,怕也封锁不住。下密旨给张安世,锦衣卫那边,也不能闲着,朱椿那个小子,一定不能有事,他若有事,以后就没你的事了。”
亦失哈听罢,脸色煞白,忙是叩首:“奴婢遵旨。”
张安世的右都督府,是原本锦衣卫的一处宅邸。
这里的主人家,因为抄家,因而废弃,因而锦衣卫修葺了一番,想要用来办公。
可如今,这里却挂上了右都督府的招牌,张安世也就正式地将自己的都督府,搬迁于此。
这里与南镇抚司和府衙比邻而居,又因为当初锦衣卫的征用,所以为了防患未然,建了几处塔楼,用于监视附近的街道。
可如今,却给张安世派上了用场。
他现在干的事,却并不细致,只抓一些主要的工作即可。
当然,他也并不清闲,毕竟掌着锦衣卫和偌大的右都督府,许多事终是要他来拿主意。
眼下他正在为各学堂里的教师问题而着急上火。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学堂扩张得太快了。官府有了大笔的钱粮之后,再加上许多的百姓,都有了让子弟们读书的意愿,整个右都督府治下的各府,教书先生奇缺。
学堂好建,可教书先生却不好招募。
毕竟不少读过书的人,职业的选择方向也不少,无论是进作坊做管事,或者做账房,亦或者文吏、经商,甚至给戏班写一点词曲,甚至是有一批学习匠术的读书之人,他们的薪俸和前途,也未必比教书先生要差。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