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新点了点头,就说道:“我们认为,这种后掠翼战机因为其机翼后掠,这会造成机翼升力上有所损失,因此它需要更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飞,估计要1000米左右,降落距离也一样,你要有心理准备!”
确切的数据是880米。
但王学新不能说得那么准确,而且120米的长度对于滑跑起飞的战机而言只是一瞬间的事,王学新稍往长里说是为了让康政有更多的反应时间。
“是!”康政应了声,眼神闪过一丝讶异。
这数据对他很重要,原本他还以为这款战机的起飞距离应该跟“野猫”战机差不多,顶多就比“野猫”战机多一点到500米。
(注:“野猫”战机的滑跑距离为427米)
毕竟这是新款战机,而且其后掠机翼会使机翼的面积增加许多……
直翼飞机的机翼是垂直的,机翼面积近似长方形。
后掠翼飞机的机翼往后呈一个角度,同样的翼展其机翼面积会比直翼更大。
按惯性思维考虑,就会想当然的以为机翼面积更大升力就越大,那么起降距离更短。
康政也是这么想的。
但王学新却告诉他起降距离更长而且还长很多……
可想而知,如果康政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就很可能在起飞那一瞬间就犯错误。
或者在500米还没能起飞时就以为起飞失败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现在听王学新这么一说,康政心里就有底了。
“它的最高时速可能会达到1000公里!”王学新说。
“什么?”康政被王学新这话吓了一跳:“时速……1000公里?”
这时代虽说有些国家宣称他们的飞机能飞出八百多公里的时速,但经过验证的官方世界纪录是755公里。
康政做为一名飞行员当然知道这个,他甚至以为这已经是人类飞行器的极限了。
但现在王学新竟然告诉他这款飞机居然能飞1000公里的时速。
这不只打破了世界纪录,还一举超过了250公里左右。
“有,有可能吗?”康政半信半疑的望向王学新:“一千公里的时速,没有任何一架战机能达到!”
“你试试就知道了!”王学新说:“不过今天的试飞不需要挑战速度,原则上你只需要验证它的起降距离就行了!我说的其它数据,你先记着往后慢慢验证!”
“是!”康政艰难的咽了下口水,忍不住又望了那架奇怪的战机一眼,心里又害怕又兴奋。
一千公里的时速,那就是说自己即将成为这世界上飞得最快的人了。
另外,如果这架战机服役,鬼子那五百多公里时速的战机还是对手吗?它的时速几乎只有这款战机的一半!
王学新继续往下说:
“最高升限大概在15000米左右!”
“爬升率大概50米每秒!”
“它的高速性能较好,在高速区飞行比传统战机要稳定得多,也就是越快越稳定!”
“但是要注意……”
王学新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道:
“在高速飞行时尽量不要做大迎角机动,它有可能会造成失速!”
“都记下了吗?”
康政一挺身,回答:“记下了!”
王学新又补充了一句:“再提醒你一次,这些数据你知道就行,不准跟任何人讨论!”
“是!”
然后这试飞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了。
甚至可以说这款战机已经试飞过了,因为各种数据已经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就算有些差距也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王学新要离开时,康政在后头追上来问了声:“团长,这飞机是什么型号?”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了两个字:“歼2!”
第1808章 一切正常
王学新把“歼1”的编号给了“拉5”,毕竟“拉5”是八路军能自产的一款战机而且在战争中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史上“歼1”是“拉9”,又有种说法是我国自行研制但没能成功的“歼教1”,还有可能是两种都有……毕竟“歼教1”只试制了3架项目就中止了。
“歼3”和“歼4”是“米格9”的改型,只用于实验未批量列装。
网上之所以会将“歼4”误以为是“米格15”,是因为自媒体想当然的认为“米格15”是“米格9”的后期型,它更先进,因此“米格9”的改型应该是“歼2”、“歼3”,而“米格15”应该是“歼4”。
实际情况是这编号是按引进时间给的。
华夏在志愿军战场上因为战争的需要先引进了“米格15”并投入战场,在部份区域保护志愿军战场的后勤运输线,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走廊”。
这时不可能知道后续要引进多少前期型战机吧?
而且也没必要,于是就给了“歼2”。
之后我国军工为了能自产米格系列战机于是就引进了前期型米格9的改型研究,给的编号是“歼3”、“歼4”。
然后我国自产的第一款战机“歼5”才闪亮登场(仿制“米格17”)。
“歼5”在当时相当先进,全球都没有几款能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但华夏却拥有一款而且还能自产。
只不过之后跟毛熊关系变差之后没能继续往下发展才逐渐落后。
由此可知“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这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军工方面无论什么都需要自己积累人才、技术和研发团队而不能单纯的依靠引进。
否则,一旦出现利益关系就很容易受人制约并且也无法往下发展。
幸运的是现代的华夏已经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了各种技术难度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身在其中的网民常常会以为理所当然,认为其它国家也是如此。
但放眼全球,还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不过就华夏、鹰酱、毛熊,高卢这几个国家而已……欧洲大部份国家因为进口f35基本放弃了发展,只有高卢在苦苦支撑。
试想,如果高卢购买了f35战机,它相比起高卢自己的战机拥有各种优势还不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能轻松买到……高卢的研发团队是不是就可以解散了?战机方面是不是就可以不发展等着买鹰酱的战机就行了?
从钱的方面来看这的确更划算: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先进的战机。
但一方面这只是目前的算法,将来有一天等高卢的研发团队真的解散了后继无力时,鹰酱就形成了它的垄断地位价格随便加。
另一方面,一旦使用的战机全部来自鹰酱,鹰酱就达到了控制高卢军事的目的,很自然的就失去了政治独立性。
所以才说f35虽然性能不怎么样但毫无疑问是一款很成功的战机。
此时的八路军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王学新在制空权方面下了很大的一盘棋做了长远的布局:
他先是从日不落那购买了喷气式发动机,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建立起了生产线并全力培养研发人员。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完全没必要的,八路军有“拉5”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还可以向毛熊购买更先进的战机,实在不行从鹰酱那买也行,不管买哪一种都能碾压鬼子。
但王学新就是义无反顾的往里头砸钱,做这种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对战争没帮助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事。
接着就是从日不落那引进“流星”生产线。
这在许多人眼里同样匪夷所思,因为它与喷气式发动机一样也是在砸钱却对战争没有帮助……即便把“流星”战机生产出来了,它的性能也不比螺旋浆战机好,还有一大堆问题很容易出故障。
事实也证明他们是对的,“流星”战机生产出几架后试飞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最高时速只能达到620公里,比“拉5”还慢一些。(“拉5”最高时速634公里。
这也许是华夏生产的原因,日不落在这方面还留了一手。
不过即便是日不落自产的“流星”战机其最高时速也只有650公里,与“拉5”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
这也是八路军一直没有将“流星”投入战场的原因。
用这样的战机作战还不如使用廉价且容易保养的“拉5”。
这时所有人都以为八路军这笔生意肯定是赔了……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那么长的时间建起了发动机生产线和战机生产线,结果生产出来的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王学新用技术换来了,亏的也是王学新贡献出来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没说话。
他们不知道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王学新在为喷气式战斗机布局。
当王学新拿出“米格15”的图纸时,一切都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发动机没有生产“流星”战机的经验和技术,要多少年才能把“米格15”生产出来?
现在不过就是一个多月!
试飞进行得很顺利,康政驾驶着“歼2”在900米的距离成功起飞。
当时就把科研人员都吓了一跳:
“900米才起飞!”
“比‘拉5’起飞距离多了近一倍!”
“我们应该增加跑道的长度!”
……
汽修厂的跑道只有1000米,只不过1000米外还有300多米的空地而已。
不过这依旧是个安全隐患,在知道“歼2”需要900米的起降距离后,怎么说也要把跑道加长到1500米。
还算苏欣镇定,她对着无线电问了声:“火龙火龙,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康政很平静的回答。
研究员们当即发出一片欢呼,虽然现在说“歼2”试飞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成功起飞并在空中稳定飞行一段距离至少证明这款战机这种后掠机翼是没问题的。
这已经让研究员们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一半。
但好戏还在后头……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确切的数据是880米。
但王学新不能说得那么准确,而且120米的长度对于滑跑起飞的战机而言只是一瞬间的事,王学新稍往长里说是为了让康政有更多的反应时间。
“是!”康政应了声,眼神闪过一丝讶异。
这数据对他很重要,原本他还以为这款战机的起飞距离应该跟“野猫”战机差不多,顶多就比“野猫”战机多一点到500米。
(注:“野猫”战机的滑跑距离为427米)
毕竟这是新款战机,而且其后掠机翼会使机翼的面积增加许多……
直翼飞机的机翼是垂直的,机翼面积近似长方形。
后掠翼飞机的机翼往后呈一个角度,同样的翼展其机翼面积会比直翼更大。
按惯性思维考虑,就会想当然的以为机翼面积更大升力就越大,那么起降距离更短。
康政也是这么想的。
但王学新却告诉他起降距离更长而且还长很多……
可想而知,如果康政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就很可能在起飞那一瞬间就犯错误。
或者在500米还没能起飞时就以为起飞失败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现在听王学新这么一说,康政心里就有底了。
“它的最高时速可能会达到1000公里!”王学新说。
“什么?”康政被王学新这话吓了一跳:“时速……1000公里?”
这时代虽说有些国家宣称他们的飞机能飞出八百多公里的时速,但经过验证的官方世界纪录是755公里。
康政做为一名飞行员当然知道这个,他甚至以为这已经是人类飞行器的极限了。
但现在王学新竟然告诉他这款飞机居然能飞1000公里的时速。
这不只打破了世界纪录,还一举超过了250公里左右。
“有,有可能吗?”康政半信半疑的望向王学新:“一千公里的时速,没有任何一架战机能达到!”
“你试试就知道了!”王学新说:“不过今天的试飞不需要挑战速度,原则上你只需要验证它的起降距离就行了!我说的其它数据,你先记着往后慢慢验证!”
“是!”康政艰难的咽了下口水,忍不住又望了那架奇怪的战机一眼,心里又害怕又兴奋。
一千公里的时速,那就是说自己即将成为这世界上飞得最快的人了。
另外,如果这架战机服役,鬼子那五百多公里时速的战机还是对手吗?它的时速几乎只有这款战机的一半!
王学新继续往下说:
“最高升限大概在15000米左右!”
“爬升率大概50米每秒!”
“它的高速性能较好,在高速区飞行比传统战机要稳定得多,也就是越快越稳定!”
“但是要注意……”
王学新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道:
“在高速飞行时尽量不要做大迎角机动,它有可能会造成失速!”
“都记下了吗?”
康政一挺身,回答:“记下了!”
王学新又补充了一句:“再提醒你一次,这些数据你知道就行,不准跟任何人讨论!”
“是!”
然后这试飞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了。
甚至可以说这款战机已经试飞过了,因为各种数据已经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就算有些差距也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王学新要离开时,康政在后头追上来问了声:“团长,这飞机是什么型号?”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了两个字:“歼2!”
第1808章 一切正常
王学新把“歼1”的编号给了“拉5”,毕竟“拉5”是八路军能自产的一款战机而且在战争中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史上“歼1”是“拉9”,又有种说法是我国自行研制但没能成功的“歼教1”,还有可能是两种都有……毕竟“歼教1”只试制了3架项目就中止了。
“歼3”和“歼4”是“米格9”的改型,只用于实验未批量列装。
网上之所以会将“歼4”误以为是“米格15”,是因为自媒体想当然的认为“米格15”是“米格9”的后期型,它更先进,因此“米格9”的改型应该是“歼2”、“歼3”,而“米格15”应该是“歼4”。
实际情况是这编号是按引进时间给的。
华夏在志愿军战场上因为战争的需要先引进了“米格15”并投入战场,在部份区域保护志愿军战场的后勤运输线,也就是著名的“米格走廊”。
这时不可能知道后续要引进多少前期型战机吧?
而且也没必要,于是就给了“歼2”。
之后我国军工为了能自产米格系列战机于是就引进了前期型米格9的改型研究,给的编号是“歼3”、“歼4”。
然后我国自产的第一款战机“歼5”才闪亮登场(仿制“米格17”)。
“歼5”在当时相当先进,全球都没有几款能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但华夏却拥有一款而且还能自产。
只不过之后跟毛熊关系变差之后没能继续往下发展才逐渐落后。
由此可知“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这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军工方面无论什么都需要自己积累人才、技术和研发团队而不能单纯的依靠引进。
否则,一旦出现利益关系就很容易受人制约并且也无法往下发展。
幸运的是现代的华夏已经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了各种技术难度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身在其中的网民常常会以为理所当然,认为其它国家也是如此。
但放眼全球,还有独立研发能力的不过就华夏、鹰酱、毛熊,高卢这几个国家而已……欧洲大部份国家因为进口f35基本放弃了发展,只有高卢在苦苦支撑。
试想,如果高卢购买了f35战机,它相比起高卢自己的战机拥有各种优势还不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能轻松买到……高卢的研发团队是不是就可以解散了?战机方面是不是就可以不发展等着买鹰酱的战机就行了?
从钱的方面来看这的确更划算: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先进的战机。
但一方面这只是目前的算法,将来有一天等高卢的研发团队真的解散了后继无力时,鹰酱就形成了它的垄断地位价格随便加。
另一方面,一旦使用的战机全部来自鹰酱,鹰酱就达到了控制高卢军事的目的,很自然的就失去了政治独立性。
所以才说f35虽然性能不怎么样但毫无疑问是一款很成功的战机。
此时的八路军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王学新在制空权方面下了很大的一盘棋做了长远的布局:
他先是从日不落那购买了喷气式发动机,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建立起了生产线并全力培养研发人员。
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完全没必要的,八路军有“拉5”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还可以向毛熊购买更先进的战机,实在不行从鹰酱那买也行,不管买哪一种都能碾压鬼子。
但王学新就是义无反顾的往里头砸钱,做这种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对战争没帮助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事。
接着就是从日不落那引进“流星”生产线。
这在许多人眼里同样匪夷所思,因为它与喷气式发动机一样也是在砸钱却对战争没有帮助……即便把“流星”战机生产出来了,它的性能也不比螺旋浆战机好,还有一大堆问题很容易出故障。
事实也证明他们是对的,“流星”战机生产出几架后试飞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最高时速只能达到620公里,比“拉5”还慢一些。(“拉5”最高时速634公里。
这也许是华夏生产的原因,日不落在这方面还留了一手。
不过即便是日不落自产的“流星”战机其最高时速也只有650公里,与“拉5”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
这也是八路军一直没有将“流星”投入战场的原因。
用这样的战机作战还不如使用廉价且容易保养的“拉5”。
这时所有人都以为八路军这笔生意肯定是赔了……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那么长的时间建起了发动机生产线和战机生产线,结果生产出来的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王学新用技术换来了,亏的也是王学新贡献出来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没说话。
他们不知道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王学新在为喷气式战斗机布局。
当王学新拿出“米格15”的图纸时,一切都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发动机没有生产“流星”战机的经验和技术,要多少年才能把“米格15”生产出来?
现在不过就是一个多月!
试飞进行得很顺利,康政驾驶着“歼2”在900米的距离成功起飞。
当时就把科研人员都吓了一跳:
“900米才起飞!”
“比‘拉5’起飞距离多了近一倍!”
“我们应该增加跑道的长度!”
……
汽修厂的跑道只有1000米,只不过1000米外还有300多米的空地而已。
不过这依旧是个安全隐患,在知道“歼2”需要900米的起降距离后,怎么说也要把跑道加长到1500米。
还算苏欣镇定,她对着无线电问了声:“火龙火龙,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康政很平静的回答。
研究员们当即发出一片欢呼,虽然现在说“歼2”试飞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成功起飞并在空中稳定飞行一段距离至少证明这款战机这种后掠机翼是没问题的。
这已经让研究员们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一半。
但好戏还在后头……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