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脸上挂不住:“什么轻重缓急!阳江船厂被攻破,军士被杀,船匠被掠走,这事如何能说不重?我大明对倭国宣战日久,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行动,只是拦截一些倭国船只,若长期以往,岂不是成了笑话?”
    “南洋诸国在看着我们,朝-鲜也在看着我们,怕是倭国的足利义满已经在嗤笑我们无能了!皇上,臣请给琴岛水师命,准其出征对马岛!”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转过身,严肃地说:“燕王必然会打败帖木儿,西域事一定会在开春时结束!快马传令陕西、山西、四川三省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务必在十一月之前送完最后一批粮食,若自认不能,立即辞官,无需朕批复,副手接任,副手不能,次接替!哪怕是将整个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官员都换了,朕也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按期送粮!”
    听着朱允炆不容反对的命令,解缙、郁新、夏元吉等人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就是不惜代价了!不过事已至此,战争已经开始了,不把帖木儿打败,大明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哪怕是委屈下百姓,委屈下地方,也必须去做了。
    朱允炆看向铁铉:“你领兵部,如何看待琴岛水师请战一事?”
    铁铉犹豫了下,看向郁新与解缙。
    朱允炆冷厉地呵斥:“是朕在问你话,不是他们再问你!怎么,你一个堂堂兵部尚书,已经成为了阁臣的僚属不成?!”
    此话一出,解缙与郁新顿觉浑身发冷。
    这是什么意思?
    皇上是在说内阁结党,控制六部,操控朝臣?
    铁铉打了个哆嗦,平日里内阁处理诸多政务,六部地位俨然低于内阁。可在内阁设置之初,包括运作至今,也没有任何人说过内阁是凌驾于六部之上,更没有谁说过六部需要向内阁负责。
    当长期以来,内阁把持着一些政务处理权,加之又在宫内,与皇帝接触过多,话语权又重,导致朝廷官员往往认为内阁大臣是“丞相”,自觉向其负责。
    现在听朱允炆的意思,内阁就是内阁,还不是丞相,六部是六部,也不是内阁之下的衙署与附庸。或许,朱允炆是对内阁中诸多行事有些不满了吧……
    铁铉见解缙、郁新请罪,连忙解释:“皇上,臣之所以看两位阁臣,只是因为臣之意见与其相左。臣以为,进军对马岛之事早已敲定,不宜拖延,以免让水师将士寒心,也徒让朝-鲜看了笑话,失了国威。”
    朱允炆脸色缓和了一些,看向杨士奇:“你认为呢?”
    杨士奇分析道:“西北事之忧,忧在后勤,而后勤又侧重于陕西、山西、四川等地,与山东琴岛水师并无多少干系,且水师相应粮草早已到位,不存在额外增加负担之事。加上军策已定,宣战日久,是时候用一场战争告诉倭国与藩属国,大明不是好惹的。”
    第八百九十章 艰难前进的大明(二更)
    杨士奇反对内阁的保守与过度谨慎,西北事虽然繁多,出现了诸多不足,但整体大局依旧可控,只要再坚持两个月,征西大军的后勤就足够囤积至明年开春所需物资,百姓自然也会在元旦前后回到家中,一切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因西北繁杂的事而束手束脚东面的手,这是不合适的。
    自二月阳江船厂事件之后,大明始终都没有给倭国一个真正的教训,水师空前的搜寻与动作,也只能是清剿一干海贼、少量倭国船只,即没有找到陈祖义,也没有让倭国付出代价,再这样下去,南洋诸国与西洋诸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
    大明也不咋滴,你看,海贼和倭国都欺负了大明,这不没事的嘛。
    难道我们还不如海贼,不如倭国?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笑嘻嘻的老好人,文官可以去当,武将不能!内阁可以去当,皇帝不能!
    如果大明是一个是人,那必须是一名威风凛凛,不可亵渎、随意招惹的战神,他可以脱下盔甲,穿上儒服,可以手持书卷,书写春秋,但他必须有强壮的体质,有敢于亮剑与作战的血性、勇气。
    杨士奇很清楚,这个世界除了帖木儿之外,已经没有人是大明真正的对手,更没有人可以迫使大明选择蛰伏、韬光养晦,既然不需要忍耐,既然拥有战而胜之的力量,就没必要让敌人看笑话。
    朱允炆看着沉稳又不失锐气的杨士奇,这些年他的变化很大,尤其是受国子监新学的影响,他已经不再是纯碎的儒士,而逐渐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具有高度洞察力与远见的政治老手,加上他本身的经历与磨练,多年打下的人脉,他已然站稳了朝堂。
    朱允炆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解缙与郁新,抬手道:“起来吧,内阁有诸多功劳,朕是知晓的,这些日子以来,你们确实劳心劳力了。然眼下茹瑺在巡抚山西,陈迪在督造北-京城,张紞又在交趾,他们一时半会都无法回来,不妨就由内阁、六部商议,自尚书中选一人进入内阁吧。”
    解缙、郁新正是惊魂之中,如何都说不出反对的话。
    梅殷看向杨士奇与铁铉,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杨士奇身上,心想:
    此人,当入内阁!
    自建文登基之后,梅殷就低调起来,安稳过自己的日子。若不是徐辉祖执意跟随大军西征,梅殷怕也不会主事五军都督府。
    但置身朝堂之外的梅殷,并不是没有关注过朝局,国子监革制如此之大的事,梅殷自然也知道,毕竟长子梅顺昌就在国子监,杨士奇能将庞大的国子监管理得井井有条,风生水起,并让国子监从下坡路一举成为大明至关重要的学府,其能力非同一般。
    之后杨士奇进入礼部,并取代黄观成为礼部尚书,这已经告诉了所有官员,朱允炆正在给杨士奇铺路,而这一条路通往的方向,就是内阁。
    梅殷与杨士奇打过交道,知道此人心思缜密,做事沉稳,顾全大局,对待问题又极有主见,不趋炎附势。虽然与解缙等人私交不错,但论国事,更坚持自己的政见。
    他若能加入内阁,对于解缙、郁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大明,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结果,毕竟,人才难得。
    铁铉也明白,这一次进入内阁之人非杨士奇莫属。虽说自己领兵部,也是朱允炆一手提拔的,但这些年来,自己的工作都放在了军策之中,对于朝政的处理并没有太多关注,最重要的是,西域战事正是紧要关头,朱允炆也不会允许兵部自乱阵脚。
    夏元吉只淡淡看着,没有任何悲喜。朱允炆说过,无论谁上谁下,都应该人尽其用,自己的特长是处理财政,管理繁杂的户部事宜,不是进入内阁。
    既然轮不到自己,也不是自己的专长,实在没必要在乎谁入内阁。户部管的是钱粮,内阁人员再怎么换,户部该怎么审核财政,怎么分配钱粮,还是该怎么做。
    郁新暗暗叹息,杨士奇的崛起已势不可挡,若不再压制他一二,他日内阁之中定没有自己位置。
    解缙并不希望其他人加入内阁,每多一个人,就意味着手中的权利少一分,自己在朱允炆心中的地位也弱一分,如果哪一日朱允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留在内阁的价值,很可能会像黄子澄一样,“发配”到像青州那个的小地方,多年都无法翻身。
    幸是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幕,自己与杨士奇的关系不错,他进入内阁,好过其他人进入内阁,至少杨士奇是一个正派的人,哪怕他日自己落了难,他也不会落井下石。
    朱允炆暂时放下西域的事,转而将目光投向山东琴岛,那里六千五百名军士早已准备就绪,西北风也已吹了起来,是时候出兵对马岛了。
    “传令在琴岛的水师,命陈挥为主将,耿璇、徐安为副将,广海卫刘谆、赵春,阳江所郑淮等为游击将军,带兵进剿对马岛倭贼!一应作战事宜,临机决断!”
    朱允炆下达了出兵的命令。
    梅殷、铁铉安心下来。
    这场战事拖不得,水师将士们都在等着,都在看着。在西北出现乱局的时候,大明更需要表现出强势与力量。
    朱允炆看着想要离开的铁铉、梅殷,补充了句:“告诉水师,对马岛一战,朕不需要倭国的俘虏。”
    铁铉与梅殷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命令就意味着战端一开,不留活口啊!不过梅殷感觉这句话有些多余了,以广海卫、阳江所军士、水师的复仇情绪来看,留活口的可能性真不大。
    大臣退去,朱允炆坐在了长亭中,思考着最近几个月的事。
    自二月二日大军西征,至今已过去了七个多月,在这期间,大明出了不少问题。
    三月,广西出了两起土司叛乱,张辅当机立断,带兵砍了他们的脑袋,男女老少都没放过,合计一千八百多人,人屠的名声是彻底坐实了。
    四月,江西伐木场出现了白莲教传播事件,幸是安全局及时发现,抓了二十几个人,枭首示众。
    五月,海水倒灌,淮安灶户受灾,伤亡近二百余。
    六月,酷暑之下西北运粮,一批百姓造反。
    七月,四川土司闹事。
    八月,东北女真部落内斗,人少事还不少,死了二百多,都派遣了使臣来大明,希望大明主持公道。于是朱允炆让辽东都司杨文带兵主持主持。
    九月中旬,也就是在前不久,镇守大同的郭英来报,瓦剌的马哈木在八月时带人联合了鞑靼鬼力赤、阿鲁台,杀掉了一直流浪的哈什哈。
    哈什哈虽然死了,但其儿子额色库却带一部分人逃了出去。还有消息传来,说马哈木带走了哈什哈的那位妣吉,包括妣吉与哈尔古楚克的遗腹子阿寨。
    朱允炆真为马哈木捏了一把冷汗,那个妣吉在谁身边,谁就活不长,跟着哈尔古楚克,哈尔古楚克被买的里八剌杀了。跟着买的里八剌,买的里八剌死了,跟着哈什哈,制霸瓦剌的人物,也算是够命硬了,结果还是被马哈木给杀死了。
    虽然朱允炆不太相信克命一说,但这个妣吉还真是惹不得啊。一个台吉(类似太子)、一个大汗、一个瓦剌王,还别说,这三个人的死,都与她多少有关系。
    马哈木这个家伙带走妣吉,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对于瓦剌与鞑靼的联手,朱允炆很是警觉,不清楚马哈木、鬼力赤等人是摒弃前嫌,开始重整旗鼓,还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合作,目前还没有消息进一步传来,无法判断。
    无论如何,都必须对草原给予警惕,避免瓦剌与鞑靼联手进入西域,威胁朱棣的后路。
    纷繁的事,让朱允炆疲惫不已。
    但在一桩桩烦心事背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足以让人欣慰。
    比如北平城在有条不紊地营造,整个工程管理高效且卓有成效,一切都在按预期进行。
    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带来了极大的综合收益,因运河之利,通州、临清、徐州、淮安、扬州等诸地越发繁华,商税大幅增长。
    混凝土道路修筑得到了更多支持,朝廷财政、地方财政都在倾斜基建,南京至北平线已基本贯通,大明不仅拥有了向北的水运,还有了一条坚固的,不再泥泞的混凝土道路。
    西北方向的混凝土道路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在河西走廊上打造了三座混凝土城,积累了经验,现在已经有一批匠人出了嘉峪关,准备前往西域,筹建新的城关。
    大明要控制西域,嘉峪关就不能再成为天下第一关,它将成为一座内城关,至于外城关,至少也应该修到阿拉山口、伊犁河附近去。
    最让朱允炆安心的还是今年的收成,夏粮丰收,秋粮丰收,这也让大明这艘船有了压舱石,不畏风浪。虽然秋税还没有收入国库,但朝廷明年的压力已小了许多。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钱庄的稳定运作,商人的配合与广泛的宣传,银、铜钱在市面上的流通占比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明宝钞确定了自己的信誉与价值。
    像南京、苏州、杭州、北平、开封等地,大明宝钞的流通占比已达到八成,一般城镇,也达到了五至六成,哪怕是乡野之地,也有四成之多。
    宝钞的广泛流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慌、铜慌制约经济的问题,也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朝廷能在打仗、兴建新都、大推基建的同时还没有加赋,最大的功劳就是商税。
    朱允炆收回心思,还是叹了一口气,问题太多,但真正影响全局的问题,还是在西域,西域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一切的变数都太多。
    朱棣啊朱棣,你可别让朕失望。
    你想要成为大明的守护者,想要成为万民敬仰的战神,现在是时候了,拿出你所有的本事,去战胜帖木儿!
    第八百九十一章 真主之鞭—帖木儿(三更)
    西域,亦力把里城,西门。
    迈尔带布鲁图斯、图希门等将士迎接帖木儿。
    帖木儿骑着马,身旁是他的儿孙米兰沙、沙哈鲁、穆罕穆德,而在这些人身旁,又是盖苏耶丁、木孙、失利哲、尤里不元等威名赫赫的名将。
    十五万大军,在伊犁河畔扎下营寨,连绵二十余里,一眼看不到尽头。山谷的草场里,有着数不清的牛羊马。还有军士在收割已经枯了的羊草,准备为战马提供充足的马草。
    帖木儿看着有些破败,却依旧难掩坚固、壮观的城墙,对身旁的人说:“看吧,这世上就不存在攻不破的城,无论城有多高大,守军有多少,无论他们意志多顽强,都逃不过城破人亡的结果。听说大明修筑了不少城关,他们的明日,岂不是这城的昨日?”
    穆罕穆德见帖木儿意气风发,笑着附和:“城墙只能给他们提供一时的安稳,但地狱却可以给他们提供死后的居所。安拉一定会赐福苏丹爷爷,给爷爷惩罚之鞭,去教训大明,让他们臣服,归入我道。”
    帖木儿听闻之后,心头大喜,连连点头:“惩罚之鞭?哈哈,在打败奥斯曼帝国之后,有人说我是他们的上帝之鞭,不,他们错了,我是真主之鞭。我奉的是真主的旨意,去解救那些愚昧而被压迫的人。”
    穆罕穆德听闻,高举起右手,喊道:“真主之鞭!”
    “真主之鞭!”
    “真主之鞭!”
    山谷之中,城门之外,声音四起!
    帖木儿对这个称呼很是满意,看着迎接自己的迈尔,道:“如何,城中布置可都妥当?”
    迈尔恭敬地行礼:“谨遵苏丹吩咐,将亦力把里城作为东征据点, 目前城中已存有粮食二十万石(此处以大明计量单位为准),足以支撑大军东征两个月所需。若辅以牛羊马,东征三个月物资都已齐备。”
    帖木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迈尔,你是我忠诚的部下,一向办事谨慎稳重,有你来负责后勤,我是放心的。虽然你不能跟我上前线,但你的功劳,没有人可以抢走,安心办好你的事吧。”
    迈尔肃然道:“定不负苏丹重托。只是,我还有个请求。”
    帖木儿饶有兴趣:“哦,说说看。”

章节目录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寒梅惊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梅惊雪并收藏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