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9节
张宝凝眸。
王素正色道:“没错!”
李庆、王仁两人对视一眼,感觉极不可思议。
王仁脸色难看,低沉着嗓音问:“是谁给你七成的把握?”
王素微微摇头:“你们莫要问是谁,我只能告诉你们,建文皇帝将死,而你们若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跟随我等,一起前往金陵城外,待时机成熟时……”
“杀入京城?”
李庆不安地问。
王素白了一眼李庆:“我们才几个人,怎么可能打得过京军,杀入京城岂不是找死?我们要做的,只是听从指挥,在城外放火,闹事,乱了京城外围,散播消息,吸引城内安全局的目光,为大业提供契机。”
“只是如此?”
王仁松了一口气。
王素无语,自己只是想混点好处,可不想因此丢了小命。
李庆依旧不想答应:“只我们这些人,根本不足以乱了京城。你所说的话,我也不敢相信。建文皇帝虽然对我们不公,可没打算要我们的性命,若是我们作乱,岂不是帮了外敌?举世攻明之下,朝廷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建文皇帝不能出事。”
张大亨鄙视一笑:“你倒是看重朝廷,看重大局,可谁看重我们,谁关心我们?建文皇帝割我们的肉,我们凭什么不能让他吃亏?再说了,换个皇帝,不意味着外敌就能打进来,京军已经出征,他们将会带回来胜利的消息。”
李庆心头有些恼怒:“难道你们就不怕到时候大军返回,为建文皇帝报仇?加上野心滋生,大明必会陷入内战!生灵涂炭之下,我们哪来好处?”
王素盯着李庆,缓缓地说:“看来你并不同意我的计划,既是如此,那就不勉强了。”
李庆移开椅子,抱拳道:“告辞!”
门开。
两柄钢刀拦住了李庆的去路。
李庆愤然转身,看向王素:“难不成你还敢杀我不成?”
王素摇了摇头,严厉地说:“除非你答应,写下文书,否则,你不能离开这里一步,事关全族人的生死,只能委屈你暂住一段时间,放心,你家人那里我会安排妥当。”
“让我写造反文书,休想!”
李庆断然拒绝。
王素叹了一口气,抬了抬手:“将他关起来,严加看管。”
门口的人领命,将李庆抓走。
王仁见状,有些挣扎。
张宝哈哈笑了笑,起身道:“看来咱们今日不答应也不行啊,拿笔墨来吧,富贵险中求,我也想看看,到底是谁能接替建文皇帝。”
王素、张大亨很是高兴,看来这一套果是管用。
一旦写下文书,他们将会彻底与自己绑在一起,再不敢耍什么花招。
张宝干脆利索地写完,将笔交给王仁,劝道:“千载难逢的机会,赌一把又如何,大不了将家人先安置妥当,咱们带人前往金陵。”
王仁看了看三人,知道没了退路,哀叹一声,接过纸笔。
张宝背着双手,哼着曲调回到家中,目光逐渐变得阴冷起来,透着一丝狠厉的杀气,缓缓地说:“这群人做事没脑子也就罢了,怎么也不调查清楚我的身份,邀请我去造反,你们也真有胆量啊,来人,大门口的狮子太脏了,给老爷我好好洗干净……”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两王异动
京师,武英殿。
内侍递给夏元吉一碗茶水,夏元吉喝了一口,放在托盘上,继续说:“已拨付后勤局钱五十万贯,粮二十万石,地方府州县仓库已全面放开官仓,供大军调度。河南、山东布政使快马上奏,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将赈济仓的陈粮调拨出来,支给大军。”
朱允炆看着几份文书,有些担忧地问:“现如今只是七月,距离年底还近半年,此时动用赈济仓库存粮,一旦出现灾情,地方上如何应对,到时再由京师、南方调拨,拆东墙补西墙?”
夏元吉正色道:“皇上,山东、河南布政使司官员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奏言,受多年官府不扰民、不苛政、不加税之策影响,民间百姓之家中,超过六家中存粮可支用半年,剩下四成,存粮也可支用一个月至三个月,且多数百姓家中有点余钱,可购置市面之上的粮食。虽动用赈济仓,却不会影响大局。”
一旁的杨士奇见朱允炆还有些担忧,主动说了句:“皇上,我们需要时间。此时动用山东、河南等地赈济仓,虽可能会影响后日赈灾所用,但可以为大军后勤赢得时间,避免大军因后勤延误战机。”
夏元吉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开口道:“臣以为,可以暂时先打开地方各类粮仓,之后慢慢补充,亦或是由地方收购百姓存粮。”
“那就如此照办吧。”
朱允炆思虑再三,答应下来。
夏元吉再奏报:“征调徭役的名额已开始发出,山东征调三十万,河南征调二十万,北直隶征调三十万,山西征调二十万,合百万民力支援后勤。陕西、西疆等地后勤,由西疆、甘肃等地自筹,西部粮仓与军仓足够支用五万京军所需半年,若进入西疆,则可自给。”
朱允炆凝重地点头:“按西征时摸索出来的后勤制度,合理分配民力,分组分批,大量征用民间车辆、骆驼、马匹、驴等。此一战,事关大局,不容有失。后勤之中严禁伤民虐民之事发生,一旦查出,决不轻饶!”
“领旨。”
夏元吉答应道。
朱允炆刚想询问徐辉祖的大军到了哪里,内侍匆匆走了进来:“皇上,安全局霍邻求见,言有十万火急事。”
“让他进来,你们暂且退下,有事即刻通报。”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杨士奇、解缙等人。
众人退离,霍邻匆匆走入武英殿。
“何事?”
朱允炆看着行礼的霍邻询问。
霍邻看了看左右,拿出一份文书,凝重地说:“皇上,安全局收到地方密奏。”
朱允炆看出了霍邻的顾虑,抬手示意内侍退出大殿,走出来接过文书,打开看了看,面无表情地合起:“飞蛾扑火的把戏,让人想到了白莲教的蛊惑之术。时隔多年,朝廷几次铲去其力量,依旧还有残部在活动吗?”
霍邻低声道:“此事是否有白莲教在其中参与尚未可知,但其谋反之心已是显现出来。另外,安全局确实发现了各地富户、大族、士绅,包括一些地方官吏在活动,金陵城外,尤其是通济门、聚宝门、金川门、三山门、江东门附近,出现了一批商人,即没有带货物,也没有开店铺,却带了不少伙计,整日留在居所,似乎在蛰伏。”
朱允炆淡然一笑:“看得出来,有人在抓紧行动。京军离开造成的空虚,被人认为是绝佳机会。这确实是他的机会,朕解决他的机会。”
霍邻没有朱允炆的云淡风轻,只感觉肩膀沉重:“若放任他们进入金陵内外,日后可能会造成混乱,不利金陵安全。”
朱允炆自信地摆了摆手:“无妨,莫要动他们,该让他们动作的,让他们动作便是,棋局下到现在,决定胜负的,可不是这些小角色。一场阴谋,揭开一重又一重,是时候见底了,让该来的,都来。”
霍邻苦涩不已。
越来越多的不明力量进入金陵,给安全局带来了极大压力,尤其是安全局高层刘长阁、庞焕等人离开了金陵,此时正在日本三岛建立谍报网,只靠着自己与汤不平,不知能不能应对好如此乱局。
朱允炆看出了霍邻的不安,笑道:“事情多,局势乱,可关键的核心只有一个,抓住核心,任由其他纷乱,终都会迎刃而解,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关键的核心只有一个?
霍邻恍然。
是啊,所有的乱象,不是朝着金陵京军去的,也不是朝着六部去的,而是朝着皇宫,确切地说,是冲着建文皇帝。
所有的安排与谋略,都是围着他在运作,安全局的应对策略,不应该是处处分出人手设防,四处出击,而是应该围绕着建文皇帝布置,围绕着皇城布置,范围再大一点,那就是皇城周围的主要街道。
“明白该怎么做了?”
朱允炆见霍邻释然。
霍邻放轻松许多:“知道了,皇上,我这就回去布置,这段时间,安全局可能需要租买一些房子。”
朱允炆微微点头:“放开手脚去做吧,只不过一定要记住保密,另外——调地方安全局入京。”
霍邻惊愕地看着朱允炆,神情有些不安。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皇帝在怀疑安全局内部可能已经被渗透。
朱允炆正色道:“能避开安全局、侦察兵,安稳留在京师而不被发现,还能在京师之中运筹帷幄,引出举世攻明的大势,除了他们本身行动隐秘之外,会不会有安全局内部人员暗中配合,朕并不敢肯定。但非常时期,非常手段,何况一旦调动京师安全局分部之人,很容易引起暗中人起疑。”
霍邻凝重地点了点头:“皇上,调哪处地方安全局入京合适?”
朱允炆轻声道:“福建郑大成、湖广梅直云、凤阳林昭雪、江西徐三千、杭州梁弱水。”
霍邻记下一个个名字。
郑大成不用说,此人在西疆立下战功,为大军征讨西疆提供了大量情报。
梅直云在湘潭重挫过白莲教,此人更是薛夏的弟子,父亲是安全局中人,忠诚可靠。
林昭雪是武举出身,曾参加过征安南战争,以安全局的身份,此人是郭栾的弟子,与汤不平多少算是一家人。
而徐三千、梁弱水,则是安全局中的新锐,皆是京军与国子监监生双重身份,两人没有结业,便被秘密调走,充入地方安全局办事。
徐三千曾只身进入土司大寨,谈笑之间,砍掉了土司之长的脑袋,手提人头,威吓土司诸部,令蠢蠢欲动,试图谋反的土司再不敢反抗。
这是一个狠人,拼起来不要命。
而梁弱水在杭州也做出过不少大事,他最擅长的就是给杭州府县官吏送信。
每次安全局侦察出杭州官吏贪污,勾结大户,残暴百姓,便会写一封信,然后在半夜三更时送到官吏床头,信的最后一句,必然是:
天亮不认罪,天黑收人头。
这种狂傲的手段,令杭州府官吏胆战心惊,有官员弹劾安全局梁弱水。毕竟地方安全局没有紧急突发情况,连抓人的权限都没有,更何况杀人了。
梁弱水每次听闻有人告自己,都不慌不忙,反驳一句:冤枉。
没人有证据证明信是梁弱水写的。
杭州出现过官吏夜间死亡的事,而且不止一起。
霍邻知道这是梁弱水干的,但梁弱水非说他们是马上风,做运动的时候挂的。朱允炆对这些事讳莫如深,根本不表态。
因为梁弱水的存在,杭州府现在可以说是官场清明。
皇帝讲法律,走正常程序,大不了脱帽子脱衣服走人,可梁弱水不守规矩,行走在黑暗之中,还动不动发个杀人预告,不去认罪吧,脑袋不保,认罪吧,又心存侥幸,认为罪不多严重,活动活动就过去了。
这些人,是安全局在地方上的得力人手。
朱允炆此时提出将这些人秘密调入金陵,足见这些人的分量。
“皇上,还有一件事。”
霍邻开口。
“讲。”
朱允炆坐了下来,准备批阅奏折。
霍邻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据安全二局提供的消息,辽王朱植、代王朱桂,将于明日在聚宝门外的英烈商会中召集一批商人议事,晋商常百业、徽商沈一元、浙商王大能等,都在受邀之列。现如今地方富绅活动频频,臣认为此事应给予关注。”
朱允炆微微皱眉:“朕记得代王刚从山西回来没几日吧?辽王前段时间脚疾,如今也好了?”
霍邻回道:“代王返京是昨日的事,已报备给宗人府与内官,辽王也已无大碍。”
朱允炆端起茶碗,目光炯炯:“匆忙归来,大病初愈,这就开商议事,呵呵,那就派人暗中听听吧,看看他们说些什么。对常百业、沈一元多加关注,这两人的能量,可是不小,在这个节骨眼上,可别让他们兴风作浪为上。”
王素正色道:“没错!”
李庆、王仁两人对视一眼,感觉极不可思议。
王仁脸色难看,低沉着嗓音问:“是谁给你七成的把握?”
王素微微摇头:“你们莫要问是谁,我只能告诉你们,建文皇帝将死,而你们若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跟随我等,一起前往金陵城外,待时机成熟时……”
“杀入京城?”
李庆不安地问。
王素白了一眼李庆:“我们才几个人,怎么可能打得过京军,杀入京城岂不是找死?我们要做的,只是听从指挥,在城外放火,闹事,乱了京城外围,散播消息,吸引城内安全局的目光,为大业提供契机。”
“只是如此?”
王仁松了一口气。
王素无语,自己只是想混点好处,可不想因此丢了小命。
李庆依旧不想答应:“只我们这些人,根本不足以乱了京城。你所说的话,我也不敢相信。建文皇帝虽然对我们不公,可没打算要我们的性命,若是我们作乱,岂不是帮了外敌?举世攻明之下,朝廷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建文皇帝不能出事。”
张大亨鄙视一笑:“你倒是看重朝廷,看重大局,可谁看重我们,谁关心我们?建文皇帝割我们的肉,我们凭什么不能让他吃亏?再说了,换个皇帝,不意味着外敌就能打进来,京军已经出征,他们将会带回来胜利的消息。”
李庆心头有些恼怒:“难道你们就不怕到时候大军返回,为建文皇帝报仇?加上野心滋生,大明必会陷入内战!生灵涂炭之下,我们哪来好处?”
王素盯着李庆,缓缓地说:“看来你并不同意我的计划,既是如此,那就不勉强了。”
李庆移开椅子,抱拳道:“告辞!”
门开。
两柄钢刀拦住了李庆的去路。
李庆愤然转身,看向王素:“难不成你还敢杀我不成?”
王素摇了摇头,严厉地说:“除非你答应,写下文书,否则,你不能离开这里一步,事关全族人的生死,只能委屈你暂住一段时间,放心,你家人那里我会安排妥当。”
“让我写造反文书,休想!”
李庆断然拒绝。
王素叹了一口气,抬了抬手:“将他关起来,严加看管。”
门口的人领命,将李庆抓走。
王仁见状,有些挣扎。
张宝哈哈笑了笑,起身道:“看来咱们今日不答应也不行啊,拿笔墨来吧,富贵险中求,我也想看看,到底是谁能接替建文皇帝。”
王素、张大亨很是高兴,看来这一套果是管用。
一旦写下文书,他们将会彻底与自己绑在一起,再不敢耍什么花招。
张宝干脆利索地写完,将笔交给王仁,劝道:“千载难逢的机会,赌一把又如何,大不了将家人先安置妥当,咱们带人前往金陵。”
王仁看了看三人,知道没了退路,哀叹一声,接过纸笔。
张宝背着双手,哼着曲调回到家中,目光逐渐变得阴冷起来,透着一丝狠厉的杀气,缓缓地说:“这群人做事没脑子也就罢了,怎么也不调查清楚我的身份,邀请我去造反,你们也真有胆量啊,来人,大门口的狮子太脏了,给老爷我好好洗干净……”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两王异动
京师,武英殿。
内侍递给夏元吉一碗茶水,夏元吉喝了一口,放在托盘上,继续说:“已拨付后勤局钱五十万贯,粮二十万石,地方府州县仓库已全面放开官仓,供大军调度。河南、山东布政使快马上奏,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将赈济仓的陈粮调拨出来,支给大军。”
朱允炆看着几份文书,有些担忧地问:“现如今只是七月,距离年底还近半年,此时动用赈济仓库存粮,一旦出现灾情,地方上如何应对,到时再由京师、南方调拨,拆东墙补西墙?”
夏元吉正色道:“皇上,山东、河南布政使司官员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奏言,受多年官府不扰民、不苛政、不加税之策影响,民间百姓之家中,超过六家中存粮可支用半年,剩下四成,存粮也可支用一个月至三个月,且多数百姓家中有点余钱,可购置市面之上的粮食。虽动用赈济仓,却不会影响大局。”
一旁的杨士奇见朱允炆还有些担忧,主动说了句:“皇上,我们需要时间。此时动用山东、河南等地赈济仓,虽可能会影响后日赈灾所用,但可以为大军后勤赢得时间,避免大军因后勤延误战机。”
夏元吉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开口道:“臣以为,可以暂时先打开地方各类粮仓,之后慢慢补充,亦或是由地方收购百姓存粮。”
“那就如此照办吧。”
朱允炆思虑再三,答应下来。
夏元吉再奏报:“征调徭役的名额已开始发出,山东征调三十万,河南征调二十万,北直隶征调三十万,山西征调二十万,合百万民力支援后勤。陕西、西疆等地后勤,由西疆、甘肃等地自筹,西部粮仓与军仓足够支用五万京军所需半年,若进入西疆,则可自给。”
朱允炆凝重地点头:“按西征时摸索出来的后勤制度,合理分配民力,分组分批,大量征用民间车辆、骆驼、马匹、驴等。此一战,事关大局,不容有失。后勤之中严禁伤民虐民之事发生,一旦查出,决不轻饶!”
“领旨。”
夏元吉答应道。
朱允炆刚想询问徐辉祖的大军到了哪里,内侍匆匆走了进来:“皇上,安全局霍邻求见,言有十万火急事。”
“让他进来,你们暂且退下,有事即刻通报。”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杨士奇、解缙等人。
众人退离,霍邻匆匆走入武英殿。
“何事?”
朱允炆看着行礼的霍邻询问。
霍邻看了看左右,拿出一份文书,凝重地说:“皇上,安全局收到地方密奏。”
朱允炆看出了霍邻的顾虑,抬手示意内侍退出大殿,走出来接过文书,打开看了看,面无表情地合起:“飞蛾扑火的把戏,让人想到了白莲教的蛊惑之术。时隔多年,朝廷几次铲去其力量,依旧还有残部在活动吗?”
霍邻低声道:“此事是否有白莲教在其中参与尚未可知,但其谋反之心已是显现出来。另外,安全局确实发现了各地富户、大族、士绅,包括一些地方官吏在活动,金陵城外,尤其是通济门、聚宝门、金川门、三山门、江东门附近,出现了一批商人,即没有带货物,也没有开店铺,却带了不少伙计,整日留在居所,似乎在蛰伏。”
朱允炆淡然一笑:“看得出来,有人在抓紧行动。京军离开造成的空虚,被人认为是绝佳机会。这确实是他的机会,朕解决他的机会。”
霍邻没有朱允炆的云淡风轻,只感觉肩膀沉重:“若放任他们进入金陵内外,日后可能会造成混乱,不利金陵安全。”
朱允炆自信地摆了摆手:“无妨,莫要动他们,该让他们动作的,让他们动作便是,棋局下到现在,决定胜负的,可不是这些小角色。一场阴谋,揭开一重又一重,是时候见底了,让该来的,都来。”
霍邻苦涩不已。
越来越多的不明力量进入金陵,给安全局带来了极大压力,尤其是安全局高层刘长阁、庞焕等人离开了金陵,此时正在日本三岛建立谍报网,只靠着自己与汤不平,不知能不能应对好如此乱局。
朱允炆看出了霍邻的不安,笑道:“事情多,局势乱,可关键的核心只有一个,抓住核心,任由其他纷乱,终都会迎刃而解,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关键的核心只有一个?
霍邻恍然。
是啊,所有的乱象,不是朝着金陵京军去的,也不是朝着六部去的,而是朝着皇宫,确切地说,是冲着建文皇帝。
所有的安排与谋略,都是围着他在运作,安全局的应对策略,不应该是处处分出人手设防,四处出击,而是应该围绕着建文皇帝布置,围绕着皇城布置,范围再大一点,那就是皇城周围的主要街道。
“明白该怎么做了?”
朱允炆见霍邻释然。
霍邻放轻松许多:“知道了,皇上,我这就回去布置,这段时间,安全局可能需要租买一些房子。”
朱允炆微微点头:“放开手脚去做吧,只不过一定要记住保密,另外——调地方安全局入京。”
霍邻惊愕地看着朱允炆,神情有些不安。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皇帝在怀疑安全局内部可能已经被渗透。
朱允炆正色道:“能避开安全局、侦察兵,安稳留在京师而不被发现,还能在京师之中运筹帷幄,引出举世攻明的大势,除了他们本身行动隐秘之外,会不会有安全局内部人员暗中配合,朕并不敢肯定。但非常时期,非常手段,何况一旦调动京师安全局分部之人,很容易引起暗中人起疑。”
霍邻凝重地点了点头:“皇上,调哪处地方安全局入京合适?”
朱允炆轻声道:“福建郑大成、湖广梅直云、凤阳林昭雪、江西徐三千、杭州梁弱水。”
霍邻记下一个个名字。
郑大成不用说,此人在西疆立下战功,为大军征讨西疆提供了大量情报。
梅直云在湘潭重挫过白莲教,此人更是薛夏的弟子,父亲是安全局中人,忠诚可靠。
林昭雪是武举出身,曾参加过征安南战争,以安全局的身份,此人是郭栾的弟子,与汤不平多少算是一家人。
而徐三千、梁弱水,则是安全局中的新锐,皆是京军与国子监监生双重身份,两人没有结业,便被秘密调走,充入地方安全局办事。
徐三千曾只身进入土司大寨,谈笑之间,砍掉了土司之长的脑袋,手提人头,威吓土司诸部,令蠢蠢欲动,试图谋反的土司再不敢反抗。
这是一个狠人,拼起来不要命。
而梁弱水在杭州也做出过不少大事,他最擅长的就是给杭州府县官吏送信。
每次安全局侦察出杭州官吏贪污,勾结大户,残暴百姓,便会写一封信,然后在半夜三更时送到官吏床头,信的最后一句,必然是:
天亮不认罪,天黑收人头。
这种狂傲的手段,令杭州府官吏胆战心惊,有官员弹劾安全局梁弱水。毕竟地方安全局没有紧急突发情况,连抓人的权限都没有,更何况杀人了。
梁弱水每次听闻有人告自己,都不慌不忙,反驳一句:冤枉。
没人有证据证明信是梁弱水写的。
杭州出现过官吏夜间死亡的事,而且不止一起。
霍邻知道这是梁弱水干的,但梁弱水非说他们是马上风,做运动的时候挂的。朱允炆对这些事讳莫如深,根本不表态。
因为梁弱水的存在,杭州府现在可以说是官场清明。
皇帝讲法律,走正常程序,大不了脱帽子脱衣服走人,可梁弱水不守规矩,行走在黑暗之中,还动不动发个杀人预告,不去认罪吧,脑袋不保,认罪吧,又心存侥幸,认为罪不多严重,活动活动就过去了。
这些人,是安全局在地方上的得力人手。
朱允炆此时提出将这些人秘密调入金陵,足见这些人的分量。
“皇上,还有一件事。”
霍邻开口。
“讲。”
朱允炆坐了下来,准备批阅奏折。
霍邻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据安全二局提供的消息,辽王朱植、代王朱桂,将于明日在聚宝门外的英烈商会中召集一批商人议事,晋商常百业、徽商沈一元、浙商王大能等,都在受邀之列。现如今地方富绅活动频频,臣认为此事应给予关注。”
朱允炆微微皱眉:“朕记得代王刚从山西回来没几日吧?辽王前段时间脚疾,如今也好了?”
霍邻回道:“代王返京是昨日的事,已报备给宗人府与内官,辽王也已无大碍。”
朱允炆端起茶碗,目光炯炯:“匆忙归来,大病初愈,这就开商议事,呵呵,那就派人暗中听听吧,看看他们说些什么。对常百业、沈一元多加关注,这两人的能量,可是不小,在这个节骨眼上,可别让他们兴风作浪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