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实战阶段。
    平流层飞艇与u2的直线高度差,大概率会达到万米以上!
    这种高度的导弹追击可不像初高中物理那样计算自由落体就行了,需要考虑到很多非常复杂的情景:
    比如说风阻。
    比如说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对导弹产生的细微形变。
    又比如说u2的变速甚至变轨。
    这就好比你待在魔都中心大厦的最高处,想要丢个粉笔头砸中五百米外路面走来的一个人。
    即便你计算的再精准,也会有各种不可抗的情况发生——保不齐人家快到位置的时候路边一个小孩子哇了一声,目标停步看了两秒钟,这谁能算得到?
    但另一方面。
    徐云既然考虑到了前两种情况,就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
    徐云或许也有解决之法?
    而在叶笃正对面。
    “……”
    徐云先是沉默了几秒钟,在内心继续校正了一遍接下来的发言,方才慢慢说道:
    “叶主任,首先我想诸位问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一种技术。”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
    “什么技术?”
    徐云嘴角轻轻一咧:
    “无线电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
    听到徐云说出的这个词。
    叶笃正显得有些迷糊,不过一旁的钱秉穹倒是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可是无线电近炸引信的起爆范围有限,除非u2恰好从杀伤区域经过,否则即便上了引信也没用。”
    “更何况现如今的战斗机和侦察机上都装有干扰发射机,它会发出同频率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波,让导弹误以为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并起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无线电近炸引信都没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才是。”
    徐云闻言点了点头,坦然承认道:
    “没错,除非一次性向天上发射数百甚至上千台的平流层飞艇,用人海战术去碰运气。”
    “否则想要靠无线电近炸引信来解决u2,确实是痴心妄想,成功率无限接近于0。”
    “但是钱同志,你认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
    “将引信改成另外一种能够自行锁定u2方位的设备,它可以引导导弹进行变向,不用等u2来到落点,它就会自动锁定并且追上对方……”
    “对方拐弯它也拐弯,对方俯冲它也俯冲,而且速度比飞机的极限时速更快,最后……”
    “boom!”
    徐云悠长的声音在钱秉穹的耳中听起来,简直如同魅魔……咳咳,恶魔的低语。
    寥寥数语之下。
    便令钱秉穹的心脏砰砰跳了起来。
    可以锁定对方位置并且变向追击的炮弹……?
    真的可能存在这种武器吗?
    要知道。
    虽然二战中德国的v1导弹号称追踪导弹,但它实际上的体长足足接近八米。
    所谓的制导能力,依靠的也只是磁性罗盘而已。
    v1导弹需要事先预设好足够的弹道才能顺利发射,并且末端的加速实质上靠的是阻流板开启……
    类似的弗里茨-x无线电指令制导炸弹也是如此,依靠的也只是无线电校准罢了。
    另外据钱秉穹所知。
    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红外制导也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说aim-9以及aa-2空空导弹等等。
    也就是想让导弹变向并不困难,难的是以追击目标为目的的变向。
    这年头所有的导弹几乎都离不开人工校准,也就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射击诸元。
    可眼下徐云却抛出了这么个概念,而且从徐云此前的表现来看,他显然不是个说大话的人。
    难道……
    真的有门?
    过了片刻。
    钱秉穹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下心绪,认真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你说的这种定位设备是什么原理?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叶笃正则朝一旁的林钰招了招手,示意她靠上前来。
    毕竟涉及到雷达与电磁学的概念,现场这方面造诣最高的“自己人”只有林钰,其他人顶多就是半桶水罢了。
    只见徐云很快拿起笔和纸,在纸上写了个公式:
    △r=c/2b。
    林钰看了一眼,几个字脱口而出:
    “高斯脉冲?”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正是高斯脉冲。”
    “公式里的b代表信号带宽,带宽越大,分辨力越高。”
    接着他又继续写了下去:
    f(t)=ape^-(2πt^2/2α^2)。
    p(f)=ape^-(πα^2f^2/2)。
    林钰也同步给出了两个公式的名称:
    “这是……高斯脉冲的时域特性表达式和频域特性表达式?”
    徐云下意识又准备打个响指,但想到此前做这个动作时的痛感后,还是乖乖的换成了一根大拇指:
    “宾果,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脉冲随着公式里面的α变化而变化。”
    “α越小,脉冲宽度越小,频谱宽度越大,进而分辨力也就越高。”
    “……”
    林钰的目光再次在面前的纸上扫了一会儿,若有所思道:
    “我懂了,韩立同志,难道你的想法是……”
    “利用某种特殊的脉冲信号来进行目标识别?”
    徐云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简单来说就是在导弹上安置一个设备,通过发射一个窄脉冲,然后接收由目标散射返回的脉冲信号。”
    “设备有一个简易的逻辑判定方式,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脉冲之间的时间来测定目标距离。”
    “同时由于这种方式是直接在基波上发射基带脉冲信号,这种信号完全不用担心会被u2的无线电干扰器干扰,精准度方面可以不用担心。”
    如果不是受限于身体的伤势。

章节目录

走进不科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新手钓鱼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新手钓鱼人并收藏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