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和刘知远的关系很好,石敬瑭对于刘知远也是很够意思的,基本上算是石敬瑭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除了刘知远石敬瑭还信任一个人,就是他的妹夫杜重威,这个时候杜重威对于石敬瑭还是老老实实的,他可不敢乱搞事情,不然石敬瑭是不会放过他的。
    据说有一次刘知远和杜重威一起接受朝廷的封赏,原本接受封赏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刘知远也是比较高兴的,但是等他知道和他一起接受封赏的还有杜重威的时候他坚决不去了,
    杜重威是个什么人物,可能他在石敬瑭面前伪装的很好,但是在满朝文武眼里以及在刘知远心里都知道杜重威是个什么人物,都看不起杜重威,原本封官加爵是个好事,但是和杜重威一起这就变成耻辱了。
    所以刘知远很生气,就装病闭门不出,对于石敬瑭的诏令也是不管不顾,石敬瑭原本还以为他这是故意推辞,于是就多下了几道任命,但是刘知远还是不接受,这就让石敬瑭有点接受不了了,我给你封官你还不接受,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石敬瑭很生气,于是找来了几个在想商量怎么收拾刘知远,其实石敬瑭也就是一时气愤,他和刘知远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但是当着宰相的面,石敬瑭直接就提了出来,要让刘知远退休,这一下子把那个召来议事的宰相吓得不轻,刘知远那可是后晋的顶尖大臣,在军界那可是一方擎柱,哪能说让他退休就退休。
    而且宰相估计石敬瑭这也是一时气愤,时候必然会后悔的,于是就赶紧劝住了石敬瑭,而说出要罢免刘知远这句话的石敬瑭,说完他就后悔了,他怕这句话传到了刘志远的耳朵里,其实他也就是气话而已。
    随后他提高了规格,派大学士到刘知远的家里去宣旨,让刘知远赶紧接旨谢恩,不要再整那些那七八糟的事情了,小情绪什么的也不要再耍了。
    在这之前,刘知远已经听到了风声,本来他的依仗就是他和石敬瑭之间的关系很好,他相信石敬瑭不会为难他的,但是没想到,石敬瑭最终还是想要罢免他,虽然可能仅仅是气话,但是他已经知道了石敬瑭能够容忍他的底线了,而且这件事最终对于他和石敬瑭之间的关系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于是刘知远在大学士来了之后,急忙就接受了诏令,表示愿意接受皇帝的封赏和任命。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也算是他和石敬瑭之间发生的为数不多的不愉快之一,但是很有代表性,五代兵骄将傲,这也算是一个缩影。
    此后他就一直到外面做藩镇,偶尔回到京城都会找石敬瑭在一起坐坐,甚至还有好几次石敬瑭听说他回来了,就到刘知远的家里来见刘知远,这一份礼遇在五代那也算是非常高的标准了,不过不知道这时候的石敬瑭还有多少真心。
    因为不管怎么说,自从上次事件之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出现了一丝裂痕的,为削弱刘知远的权力,石敬瑭有一次借口防范安重荣,让刘知远到魏州任职,将他调出了京城。第二年,又将他调到河东任节度使,但是免除了他禁军统帅的职务,让杜重威接替他。刘知远知道石敬瑭开始猜忌他,到了河东也就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专心经营河东这块地盘。
    其实能够把刘知远调任河东节度使,我觉得石敬瑭对他还是信任的,毕竟河东是沙陀的发源地,基本上沙陀三王朝都算是起源于河东地区。
    为收拢河东地区的民心,进而把河东变为他的根据地,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王国,刘知远到了之后,就立刻派人把当年曾经打了他一顿的僧人请到官府来,热情招待了一番,感动得僧人们热泪直流。
    其实刘知远早年还是很潦倒的,据说有一次因为他的马踩坏了僧人的庄稼,于是就被那群僧人捆起来打。等到刘知远衣锦还乡,回到了河东,但是却没有找僧人报复,而是更加的礼遇僧人。
    从此,刘知远有度量讲仁义的美名传遍了河东,在河东军民的心目当中他的威望大增。刘知远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比石敬瑭要强出很多,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
    据说有一次闹了蝗灾,天下一片大乱,到处都在扑杀蝗虫,但是这些蝗虫就是不到河东,所以河东基本上没受影响,这算是一件奇葩事,在刘知远当了皇帝之后,也被大书特书,成了他当皇帝的预兆。
    石敬瑭对于刘知远还算是比较信任的,刘知远对于石敬瑭也是忠心耿耿,虽然他手握重兵,但是石敬瑭并没有对他有过多的猜忌,而他心里也从来没想过要背叛石敬瑭,他们两个在一起共事几十年,可以说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
    但是石敬瑭死了之后,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据说在石敬瑭临死之前,他曾经下诏令让刘知远从河东赶回来,然后支持他的儿子石重睿当皇帝,但是那时候他的侄子石重贵已经是王爵了,而且还有实权,所以就把这个诏令压了下来。
    当时的顾命大臣,也算是托孤大臣景延广和冯道,这两个人一商量觉得扶持石重睿一个小屁孩不划算,还不如扶持一个能镇得住场面而且见效快的大皇帝呢,于是就拉来石重贵当了皇帝。
    至于刘知远他虽然听说皇帝在临死前让他进京,但是最终没有接到诏令,而原本他以为应该是石重睿当皇帝,但是结果上台的却是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这件事虽然石重贵做的隐秘,但是却也瞒不过有心人。
    刘知远知道调自己回京城的诏书被石重贵压住了,他虽然很生气,但是他也知道形势比人强,现在石重贵是皇帝,没那么他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不然的话他肯定会被石重贵猜忌,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十分的危险了。
    所以在石重贵登基之后,刘知远很快就上表表示支持,愿意接受新皇帝的领导,愿意紧紧团结在以石重贵同志为核心的晋国第二代领导集体之下,为大晋固守江山。
    石重贵也不管事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刚刚登基根基还是不稳,所以对于刘志远采取的都是抚慰的办法。
    于是加封刘知远为检校太师,随后又进位中书令,基本上算是把做高级的几个荣誉官衔都拿到手了。
    其实当时景延广的政治观点和刘知远还是比较类似的,但是刘知远却不支持景延广,这是因为他不看好景延广,更不看好石重贵,刘知远认为他们的方针没有问题,但是做事步骤以及团队的能力上问题大了去了。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曾经断言:“中原和契丹必将开战,一旦开战晋国一定是凶多吉少,我们静观其变。”
    这基本上就是当时刘知远为自己定下的基调方针,他不想和石重贵一起对抗契丹,而是选择了默默发展势力,准备凭借河东俯视中原。
    据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河东拥有精兵五万,悍将无数,在各地的藩镇里面算是比较强大的了,而石重贵对他的猜忌也是更加厉害,这让他有点担心。
    后来契丹几次进攻中原的时候,都是河东和河北一起出兵,当然河北是契丹进攻的重点,河东仅仅是顺便捎上。
    刘知远在河东很随意的就击败了契丹的侵略军,但是石重贵和景延广以及后来的杜重威却是在河北打得很辛苦。要不是运气好,估计第一次就撑不住了。
    而刘知远在河东地区击败了契丹军之后从来没想过再发兵进入河北,联合石重贵一起击败契丹主力。
    这其实并不是刘知远不能,而是他不想这样做,他对于石重贵没感情,而且他和石重贵的关系并不好,他对于石重贵的结局也不看好,更为重要的是,他看不上石重贵这个人,他觉得石重贵不值得自己追随。
    其实刘知远是个非常骄傲的人,内心十分骄傲,自尊心也是比较强,很多时间说不做那就是不做,他不想帮石重贵,所以一直到契丹方面灭了后晋,他都未曾对中原河北一带出过兵。
    虽然石重贵好几次都给刘知远下达命令,让他赶紧南下勤王,但是刘知远却选择了忽视,就当做没听见,你能奈我何?
    当时的石重贵肯定是不能奈何刘知远,这件事儿也只能作罢,到了最后刘知远和后晋的关系似乎基本上是半独立的状态,名义上还是听后晋的,但是却不听后晋的命令,在后晋和契丹的交战中不仅仅不出兵援助,而且还坐收渔翁之利。
    只要是前线有晋军和契丹方面打仗输了,或者出现了逃兵之类的,刘知远立马就赶紧招过来充实自己的队伍。
    这一点就比较有意思,石重贵在找他勤王的时候,他当做没看见,好像他和晋朝没有关系一样,但是这边招纳逃兵的时候,他又说他是晋朝的节度使,一直坚定地抗击契丹侵略,你们赶紧来投靠吧。
    结果就靠这一招吸纳了数千人加入了他的队伍,在石重贵时代,他没有造反,很可能是因为他预测到了,看到了晋朝和契丹交手必败,所以他的目光很长远,他应该是准备趁火打劫契丹。(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那些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观书钤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观书钤香并收藏五代十国那些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