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都大了,又分寸的,你别管东管西。
    林文华觉得,林正祥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林培要读研究生了,是他们全家文化最高的。
    他们这一辈子就待在红河村,都没出过远门,见识基本是没有,怎么能对孩子的选择指指点点甚至干涉呢?
    林文华很清楚,郭萍纯粹是高兴的,才会不知所措。
    他内心忍不住感慨,如果不是林叙先说要读大学,如果不是他制得住林培,他能想象自家儿子读研究生的场景吗?
    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他作为父亲很骄傲,作为舅舅也很骄傲。
    林正祥在林叙考上大学后觉得没辜负闺女,他这个当舅舅的何尝不是?
    林叙越有出息,他越觉得自己对得起唯一的姐姐虽然这份对得起并不是他创造的,而是林叙自己努力得来的。
    林叙发现,他已经不能作为街溜子在村口那条路上晃来晃去了。
    谁看到他都一脸好奇问他,记者怎么采访他的,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举着话筒。
    林叙说没有,说上新闻的报道才会用话筒,村里人都一副失落的模样,并且发出了和郭萍一样的疑惑:怎么没给你贴张照片呢?这么俊的小伙儿。
    林叙:可能就是我不够俊,才没放我的照片。
    林叙这种自我批判的言论自然引来了一片反对声:瞎说,你就像你妈,俊得很!
    这天林培叫了他一声俊小伙,被林叙把雪球捏成冰坨子砸。
    林叙一边躲一边笑,差点被口水呛到:人家又没说错,你就是俊啊!
    我让你俊,我让你再俊!捱了好几下砸,林培才闭嘴了。
    但林叙是不敢去村口晃荡了,尤其是看到那些眼熟又不认识的面孔,他通常会低下头,装作自己只是个无名氏。
    他上报纸这事,赵海平和钱鸿都听说了。
    赵海平他们寒假依然比林叙两人迟,他们到家那天,林叙已经回来两天了。
    我没看到那份报纸,看到我就写信给你了。赵海平感慨道,我都写诗投给杂志了,怎么知名度还不如你?
    大学让他成了一个诗歌爱好者,他学考古的,学科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特别丰富,他看到感兴趣的就咏一咏诵一诵,创作没有瓶颈期,林叙觉得,以赵海平对诗歌的狂热,他总有一天能出诗集。
    对他表现出来的羡慕,林叙很直白道:要不我把这个知名度让给你?
    赵海平于是捂住了嘴:那还是算了。
    他享受诗歌被认可的乐趣,却不是林叙这种谁见了都要问一句式的。
    还是因为你水平太高了。赵海平得出了最终结论,高到全国人民都知道。
    林叙:
    真的,这群人能不能别这么夸张了?
    他只是上了第四版,还没上到头版头条。
    当然,这话林叙没有说出口,一旦说了,他可以肯定,他这群盲目的小伙伴只会让他再接再厉,完全没有尊重现实规律的想法。
    这个暑假林叙和林培都外出实习了,所以和赵海平两人没遇到。
    不过赵海平和钱鸿也都没回家,宁安大学的课业不比海大和交大轻松。
    寒假回来,大家的状态都比去年要好一些。
    几人都是在大学里勤勤恳恳念书的类型,刚入校的时候基础或许差了些,可只要跟上教学的进度,慢慢地,几人就能拿奖学金、能交出漂亮的成果了。
    读书读出了状态,那种被知识充盈着的满足感和一开始的茫然自然是不同的。
    虽然对各自的学科不够了解,不过对方一直在努力这是他们互相之间可以确定的事情。
    林培把想读研究生的事情说出来,赵海平立刻接话道:我也有读研究生的计划。
    他是卫强宁安大学版,不过叫他去读研究生的那位教授名号更响亮些那位教授来自京城大学历史系。
    对方和赵海平有过一次交集,他一开始觉得赵海平字写得好看,慢慢又觉得他做事认真、愿意沉得下心。
    学考古就得有耐心,能熬得住。
    赵海平当初连宁安大学都报得忐忑,从没想过自己有机会去京城。
    赵海平闲暇十分是会创作诗歌,不过他对考古的热爱一直没有减少过。
    钱鸿已经确定不读研究生了,他想早点出来工作挣钱。
    他们中文系的毕业生将来可能会留校,也可能被分配到机关,或者出版社、文学杂志这些地方:我当不了作家,当编辑也不错,进机关也挺合适。
    这些选择都是曾经的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章节目录

七零之从高考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远上天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远上天山并收藏七零之从高考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