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基于对“时间”的思考,其实就是基于对“时间惩罚”的恐惧产生的思考方式,是求得“时间永生”的思考法门。
最终他在这种思考中找到了“著书立说”这样的精神不死的方式。
他这种思考,在《抱朴子外篇》中多有展现,诸如《勖(xu勉励)学卷三》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那些贤人为人生在世的短暂而感伤,担心去世后没有任何名声留于世上……感念时光如电逝者如斯夫……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温故而知新……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人感念时间如流水,飞快的流逝,担心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唯恐死后没人记得他,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葛洪写这段话的心理动机,很显然他是惧怕自己死后没有人记得他,所以想留名声于后世,而留名于后世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在文化行业有所贡献,他这种“后世留名”的做法其实就是精神不死的一种方式。
这和现在有的作家说什么自己要在死前,写出垫棺材板的大部书是一个道理。
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博所谓“虚名”,而是为了能给人类留下点东西。
我认为,这种基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基于生命必须死亡的“倒推”思考模式,即“向死望生”思考模式,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向着死亡的方向思考,然后去“看”生存的意义。
因为只有一个人深刻的领悟了“死亡的意义”,才会拼了老命的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去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么死亡有什么意义?
死亡没有意义,只是简单的不存在,简单的虚无,即人一旦死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你的存在,或许你牛逼的化成了“波能量”,但也还是不存在。
如果你存在,那么你将渴望加入到尘世的风起云涌,那么世界“灵异大战”将生生不息,然而“灵异大战”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死就是彻底的虚无。
那么死亡真的没意义吗?
不会的,不然就没有人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之说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死亡的意义是人活着的时候赋予给它的。
一旦一个人为了人类整体利益而存在着,那么他的死亡就有了极大的意义,重如泰山就由此而来,但是这种意义如果用抬杠的话说,又是别人赋予给个体的,所以在寻找这种意义的时候,人极容易陷入精神分裂,还是慎入为妙,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可以了。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也从不考虑死亡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只会从“活在当下”来考虑问题,这样狭隘的时间思考模式,就带有了深刻的务实主义色彩。
或许有些人还被孔子所说的“不知道活着,怎么能知道死亡呢?”这句话迷惑着。
老孔这个家伙说的这句话,很显然具有极大的迷惑色彩,他如果没深刻的理解死亡的意义,就不会东奔西走去传播自己的“精神学说”,或许如佛陀端坐于菩提树下,是更好的存在。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极为诡诈和具有表演艺术天才的人,他的许多话,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看,因为这个家伙最会玩儿“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也就是说,他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玩弄文字技巧,让你自己去领悟。这种手法是他在那个乱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他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按照普通人理解,生死是老天爷导致的,我们要信天命啊,不要抗争啊,富贵不在于自己啊,在于老天爷给的机遇啊!
这样的字面意思,在春秋战国那个“教育”不普及的时代里,在那个“奴化时代”里,是有愚人和安定民心的作用的,但现在再这么理解可就过了时了。
我们要真是信了孔子这家伙字面上的意思,年都过错了。
(年都过错了,北方俗语,意思大约是人要犯了糊涂的话,年都过不好。)
按照孔子的知识穿越了时空流传到现在来看,他的精神级别是比较高的,智慧是比较高的,所以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话应该倒着读,天在贵富,命“有”死生。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天道,按照天道法则行事,那么他这个人就贵不可言,富裕啥的都是小道了,人的命是有生有死的,想要死的有意义,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明天道。
那你说了,照作者这么说的话,孔子是一个信“道”的人?
是的。
咱们从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整个思想根基,绝对是基于“道”而产生的,因为,只有他深刻理解了“道”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很显然,他是一个信奉“道”的人,不过他不说,如果他说自己信天道,那么他和老子就差不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其他“先秦诸子”的与众不同,他当然要在“天道”之外立下自己的生存砝码,而儒术就是他在世间的存在表演。
从“精神级别”上来看,他看似比老子低了一个档次,但他却是一个和老子平起平坐的“证明自身存在”的高手。
孔子用自己的价值学说影响了战国之后的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什么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什么内用黄老(道)外用儒术(术)的治国运动和方略就蓬勃展开。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道和术是不分家的,一个人不明白道,是不会产生术的,就算会产生术,也是小聪明,只有一个人明白道,才会产生大智慧。
所谓的术,其实就是技巧,方法,战术,所谓道,其实就是全面考虑的战略。
一个人不明白战略,所用的战术不会长久,那么咱们从孔子穿越时空流转到现在,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儒术”有多牛,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测,“儒术”是基于“道”而产生的,所以再次证明,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信奉“天道”的教徒。
他的影响力匪夷所思,时至今日他还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山东地区的民风。
山东地区的民风几乎就是建立在“儒学宗教”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咱们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扎根世俗的精神领袖,一个是背离了世俗的精神领袖,孔子的形象如履薄冰,胆战心惊,老子的形象超然脱俗,骑青牛而遨游世界,而中国文人,从未摆脱在这两者之间的挣扎,有的人觉得自己超脱了,于是出家了,有人觉得世俗没什么不好,于是深入生活搞创作了,但是,最终大家都死了,而死亡的意义,就从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方式展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死亡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时候在世间“自我存在”的表演,这种表演应该是有价值的表演,有意义的表演,于人于己。
老子有言曰,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所以天地才能够长久存在。(先有天地,后有人,人在天地间索取存在着,天地以极大的包容姿态来对待着天地间的一切变化)
由此及彼,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存在而活着,才更有意义。
古代贤人大都以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证明存在的文人精神,就是一种自古相传的“文人传统精神”,也是文人与时间做斗争的方式之一。
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文化战士,他们所战斗的对象就是时间之神对个体的死亡惩罚。
当然,文化战士换一个新名词也未尝不可,这个名词叫做“文化修士”,其定义为:为了寻求精神不死而在文化海洋中历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言论的学习者。
这种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乌托邦式”的永生思考。
除了这种思考之外,另外一个思考是无意识的内部思考。
这种思考是一种将自身肉体置放于天地之间,进行的肉体内部空间与外部宇宙空间相观照和结合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要求人将肉体内部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考存在于安静的“沉思”和“吐纳”之中。
这种基于对“空间”的思考,颇为耐人寻味。
天地为空间,人沉入自己的内心在天地间观照,其实就是一种以天地为丹炉,以个人的肉身为原材料的“肉体不死”的“永生”历练法则。
虽然葛洪没有说这种方式能够修炼出“精神之珠”,但却说这种历练可以使得人的精神力变得极为强大……
第二十一章 丹鼎室(6)
在这种模式中,希望长生的人与时间之神和空间之神(天地)达成了奇妙的和解。我们可以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空间的“高度”思考模式,要高于基于时间的“长度”思考模式,因为基于空间的思考模式,是一种无限的仰望,传说中的“仰望星空”就由此而来。
这种方式已经抛弃了“语言”(著书立说),进入了纯粹的精神境界。
在纯精神境界面前,所有语言文字皆无能为力。
文学这个东西,从出现到成长,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所谓的现实主义和所谓的幻想主义之间游离,它一方面企图讨好世人,一方面想讨好真实的自己,一方面又试图想讨好市场,一方面又想巴结权力和资本,最后还想触摸神灵的高度,五个切面一旦出现,文学自我就开始纠结了,使得“文学”这个东西成了尴尬和悲哀的存在。
大部分时候,文学在资本暴力或者其他一些东西面前是集体失忆和集体失语的,这更构成了它的悲哀属性。
不过,文学“以人为本”的纯粹属性不会改变,所谓那些悲哀属性只是搞文学的背后的个体的人的挣扎,且不提它,咱们来看看纵横时空的思考方式吧。
从高层建筑这个维度来看,第二种思考方式更能接近无限的空间,接近高不可及的神灵,即是如此,触摸“至高存在1”脚踝的工作,就由此展开。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老子等等这些沉迷于寻找“至高存在”工作的人,在过去那个文明大爆炸时代中,他们扮演了近似“上帝”的角色,然后留下了诸如“梵天”“上帝”“道”等只字片语之后消失在人世间,随后发展出了强大的“团队”,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帮上帝的宠儿,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至高存在”的既模糊又虚无的幻影,留给我们是一片关于“至高存在”的“思考废墟”,因为他们从未明确说明“至高存在”是什么?
或许他们只是隐隐约约触及了至高存在的存在,但却还没弄清楚,或者说,弄清楚了,而不愿明说,这就留给我们极大的困惑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从“至高存在”的黑洞之中扔出了一条又一条光明的“精神光线”,这些光线交互叠加,照耀着世界。
过去时代的“世界精神地图”被“上帝宠儿”们瓜分的一干二净。
这些人虽然是男性,但却拥有着大地母亲般的胸怀和光芒,比如佛的慈悲,道的阴阳交织之后的阴性化,隐逸以及超脱避世就是这种“晕眩”的母性情怀。
上帝以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的姿态向世人宣示了他的仁慈。
上帝宠儿们的“慈悲”精神与代表“权力体制”的“父亲的严厉”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文化的“严慈”(严厉和慈悲)的真实面貌。
这种面貌是“父与母”的面貌,它从最小的“家庭”起步,构成了整个世界文化的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散发着一种“严厉”和“慈悲”的精神,两种精神相互叠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气息按照“老子法则”来去看的话,那就是阴阳气息了。
咱们在本书第一季提到的“人生九宗罪”中的“不慈罪”,就是基于世界的“严慈”精神内涵提出来的。
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严慈”混同的精神内涵之后,这人散发的魅力就有令人不可抗拒的魔力。
比如男人拥有仁慈之心,温文尔雅就比较招女性喜欢,比如女性柔软似水却又有刚强的一面,则会深深的吸引着男人。
这种“男女混同”的精神其实就是“严慈精神”,乃阴阳和合之后的道的另一个极为微小的存在。
很多相书之中所说的“男人女面”有成就这句话,我估计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而产生的,当然这是猜测,做不得准。
切入正题。
过去那个文化大爆炸时代的“精神爆炸”和宇宙最初的“物质世界大爆炸”相互叠加,形成了一片绚丽的原野。
后来人在这片废墟中捡拾着有用的珍珠,以此为中心发展自己的言论学说,在古老的“爆炸后的思想碎片废墟”中战栗,匍匐,跪倒,找不到属于自我的存在,促成了一个“集体大失语的时代”。
拿中国来说,春秋战国之后的封建王朝周期的思想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先秦诸子”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种精神感染骇人至极,可以这么说,过去的文明大爆炸蕴含的精神,纵横了时空,辗压了后世的人,从那个时期之后,整个世界的文化在倒退,就别提文学了。与之相反的是科技进步了,灭世武器进步了。
这是否预示着人类要走向一个灭亡?又是否预示着人类在认识了和平的重要性之后,一起携手漫游宇宙寻找我们的终极存在?拭目以待吧!
虽然“父与母的精神内涵”辗压了我们,让我们迷惑,但是,子孙后代们必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鲜出路,在物质与精神中,在经济与文化中,在突破与故步自封之中……
二元碰撞,必然碰出滋啦啦的火花,如碰不出来,那就继续挣扎吧……
由此可见,纵横时空的精神,是一种骇人且匪夷所思的精神,那么基于“追寻”这种精神的历练法则也就带有了“酝酿大爆炸”的色彩。
人进入这种精神修炼,只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被“存在”这个黑洞烧焦死去,要么破“迷局”而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种看似不真实的真实精神历练(知识历练)绝不会让位给“平庸”。
过去一些研究哲学的诗人的自杀就是精神烧焦的例证,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精神高度是让人仰望的,值得尊敬,但不值得学习。
那种以死亡来去证明自身存在的作风是“证明存在”中最“悲哀”的存在。
在那些自杀的人当中,有的是精神分裂的,有的是人格破碎的,有的是人渣,有的是极度超脱的。
关于超脱的自杀者,简直令人无法言说,他们已经不拿自己的肉体当回事了,也就是说,肉体成为了他们证明存在的工具,肉体真的就成了臭皮囊,肉体成为了他们自我的玩物。
他们用放弃自己生命的“鲜血书写”丢给我们的只是无限哀叹与疑惑,让我们在至高存在这个庞大的迷局和黑洞中挣扎和迷失。
老说不说闲话,又说了几句闲话。
事实上,闲话碎片看似与故事本身无关,但却是与故事统一的另外一种存在的表达,因为,在本书第二季《东方伊甸园》中,“至高存在”话题以及“精神乌托邦”话题,是引领所有分卷的“最高建筑”,在这里简单与诸位说一下。
书归正传,咱们上面提到的这种“纵横时空”的精神历练法则,在“织梦师”纵横时空的“织梦方式”之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当我读完这种精神历练法则的时候,立马就意识到了这种精神历练法则的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
就算用这种法则不能真正的历练出超能力,也肯定能打破自我狭隘的“固有思维”,强力开凿自我的脑洞,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
郭茉莉对这种能力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如好奇宝宝一般问这问那,我自然对她做了一番简单的解说,然后她就听得一个楞一个楞的了……
给她解释完“超越时空”的精神历练法则之后,我们几个人又开始阅读剩下的稿件。
在剩下的稿件中,葛洪说自己在明白了“纵横时空”的精神修炼法则之后,就开始依据这种法则进行修炼,竟然让他修炼出来了超能力。
最终他在这种思考中找到了“著书立说”这样的精神不死的方式。
他这种思考,在《抱朴子外篇》中多有展现,诸如《勖(xu勉励)学卷三》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那些贤人为人生在世的短暂而感伤,担心去世后没有任何名声留于世上……感念时光如电逝者如斯夫……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温故而知新……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人感念时间如流水,飞快的流逝,担心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唯恐死后没人记得他,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葛洪写这段话的心理动机,很显然他是惧怕自己死后没有人记得他,所以想留名声于后世,而留名于后世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在文化行业有所贡献,他这种“后世留名”的做法其实就是精神不死的一种方式。
这和现在有的作家说什么自己要在死前,写出垫棺材板的大部书是一个道理。
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博所谓“虚名”,而是为了能给人类留下点东西。
我认为,这种基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基于生命必须死亡的“倒推”思考模式,即“向死望生”思考模式,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向着死亡的方向思考,然后去“看”生存的意义。
因为只有一个人深刻的领悟了“死亡的意义”,才会拼了老命的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去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么死亡有什么意义?
死亡没有意义,只是简单的不存在,简单的虚无,即人一旦死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你的存在,或许你牛逼的化成了“波能量”,但也还是不存在。
如果你存在,那么你将渴望加入到尘世的风起云涌,那么世界“灵异大战”将生生不息,然而“灵异大战”是不存在的,所以你的死就是彻底的虚无。
那么死亡真的没意义吗?
不会的,不然就没有人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之说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死亡的意义是人活着的时候赋予给它的。
一旦一个人为了人类整体利益而存在着,那么他的死亡就有了极大的意义,重如泰山就由此而来,但是这种意义如果用抬杠的话说,又是别人赋予给个体的,所以在寻找这种意义的时候,人极容易陷入精神分裂,还是慎入为妙,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可以了。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也从不考虑死亡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人只会从“活在当下”来考虑问题,这样狭隘的时间思考模式,就带有了深刻的务实主义色彩。
或许有些人还被孔子所说的“不知道活着,怎么能知道死亡呢?”这句话迷惑着。
老孔这个家伙说的这句话,很显然具有极大的迷惑色彩,他如果没深刻的理解死亡的意义,就不会东奔西走去传播自己的“精神学说”,或许如佛陀端坐于菩提树下,是更好的存在。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极为诡诈和具有表演艺术天才的人,他的许多话,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看,因为这个家伙最会玩儿“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也就是说,他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玩弄文字技巧,让你自己去领悟。这种手法是他在那个乱世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他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按照普通人理解,生死是老天爷导致的,我们要信天命啊,不要抗争啊,富贵不在于自己啊,在于老天爷给的机遇啊!
这样的字面意思,在春秋战国那个“教育”不普及的时代里,在那个“奴化时代”里,是有愚人和安定民心的作用的,但现在再这么理解可就过了时了。
我们要真是信了孔子这家伙字面上的意思,年都过错了。
(年都过错了,北方俗语,意思大约是人要犯了糊涂的话,年都过不好。)
按照孔子的知识穿越了时空流传到现在来看,他的精神级别是比较高的,智慧是比较高的,所以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话应该倒着读,天在贵富,命“有”死生。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天道,按照天道法则行事,那么他这个人就贵不可言,富裕啥的都是小道了,人的命是有生有死的,想要死的有意义,就是在活着的时候明天道。
那你说了,照作者这么说的话,孔子是一个信“道”的人?
是的。
咱们从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整个思想根基,绝对是基于“道”而产生的,因为,只有他深刻理解了“道”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很显然,他是一个信奉“道”的人,不过他不说,如果他说自己信天道,那么他和老子就差不多了,为了显示自己与其他“先秦诸子”的与众不同,他当然要在“天道”之外立下自己的生存砝码,而儒术就是他在世间的存在表演。
从“精神级别”上来看,他看似比老子低了一个档次,但他却是一个和老子平起平坐的“证明自身存在”的高手。
孔子用自己的价值学说影响了战国之后的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什么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什么内用黄老(道)外用儒术(术)的治国运动和方略就蓬勃展开。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道和术是不分家的,一个人不明白道,是不会产生术的,就算会产生术,也是小聪明,只有一个人明白道,才会产生大智慧。
所谓的术,其实就是技巧,方法,战术,所谓道,其实就是全面考虑的战略。
一个人不明白战略,所用的战术不会长久,那么咱们从孔子穿越时空流转到现在,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儒术”有多牛,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测,“儒术”是基于“道”而产生的,所以再次证明,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信奉“天道”的教徒。
他的影响力匪夷所思,时至今日他还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山东地区的民风。
山东地区的民风几乎就是建立在“儒学宗教”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咱们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文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扎根世俗的精神领袖,一个是背离了世俗的精神领袖,孔子的形象如履薄冰,胆战心惊,老子的形象超然脱俗,骑青牛而遨游世界,而中国文人,从未摆脱在这两者之间的挣扎,有的人觉得自己超脱了,于是出家了,有人觉得世俗没什么不好,于是深入生活搞创作了,但是,最终大家都死了,而死亡的意义,就从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方式展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死亡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时候在世间“自我存在”的表演,这种表演应该是有价值的表演,有意义的表演,于人于己。
老子有言曰,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所以天地才能够长久存在。(先有天地,后有人,人在天地间索取存在着,天地以极大的包容姿态来对待着天地间的一切变化)
由此及彼,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存在而活着,才更有意义。
古代贤人大都以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证明存在的文人精神,就是一种自古相传的“文人传统精神”,也是文人与时间做斗争的方式之一。
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文化战士,他们所战斗的对象就是时间之神对个体的死亡惩罚。
当然,文化战士换一个新名词也未尝不可,这个名词叫做“文化修士”,其定义为:为了寻求精神不死而在文化海洋中历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言论的学习者。
这种关于“时间”的思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乌托邦式”的永生思考。
除了这种思考之外,另外一个思考是无意识的内部思考。
这种思考是一种将自身肉体置放于天地之间,进行的肉体内部空间与外部宇宙空间相观照和结合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要求人将肉体内部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达到一种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考存在于安静的“沉思”和“吐纳”之中。
这种基于对“空间”的思考,颇为耐人寻味。
天地为空间,人沉入自己的内心在天地间观照,其实就是一种以天地为丹炉,以个人的肉身为原材料的“肉体不死”的“永生”历练法则。
虽然葛洪没有说这种方式能够修炼出“精神之珠”,但却说这种历练可以使得人的精神力变得极为强大……
第二十一章 丹鼎室(6)
在这种模式中,希望长生的人与时间之神和空间之神(天地)达成了奇妙的和解。我们可以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空间的“高度”思考模式,要高于基于时间的“长度”思考模式,因为基于空间的思考模式,是一种无限的仰望,传说中的“仰望星空”就由此而来。
这种方式已经抛弃了“语言”(著书立说),进入了纯粹的精神境界。
在纯精神境界面前,所有语言文字皆无能为力。
文学这个东西,从出现到成长,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所谓的现实主义和所谓的幻想主义之间游离,它一方面企图讨好世人,一方面想讨好真实的自己,一方面又试图想讨好市场,一方面又想巴结权力和资本,最后还想触摸神灵的高度,五个切面一旦出现,文学自我就开始纠结了,使得“文学”这个东西成了尴尬和悲哀的存在。
大部分时候,文学在资本暴力或者其他一些东西面前是集体失忆和集体失语的,这更构成了它的悲哀属性。
不过,文学“以人为本”的纯粹属性不会改变,所谓那些悲哀属性只是搞文学的背后的个体的人的挣扎,且不提它,咱们来看看纵横时空的思考方式吧。
从高层建筑这个维度来看,第二种思考方式更能接近无限的空间,接近高不可及的神灵,即是如此,触摸“至高存在1”脚踝的工作,就由此展开。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老子等等这些沉迷于寻找“至高存在”工作的人,在过去那个文明大爆炸时代中,他们扮演了近似“上帝”的角色,然后留下了诸如“梵天”“上帝”“道”等只字片语之后消失在人世间,随后发展出了强大的“团队”,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帮上帝的宠儿,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至高存在”的既模糊又虚无的幻影,留给我们是一片关于“至高存在”的“思考废墟”,因为他们从未明确说明“至高存在”是什么?
或许他们只是隐隐约约触及了至高存在的存在,但却还没弄清楚,或者说,弄清楚了,而不愿明说,这就留给我们极大的困惑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从“至高存在”的黑洞之中扔出了一条又一条光明的“精神光线”,这些光线交互叠加,照耀着世界。
过去时代的“世界精神地图”被“上帝宠儿”们瓜分的一干二净。
这些人虽然是男性,但却拥有着大地母亲般的胸怀和光芒,比如佛的慈悲,道的阴阳交织之后的阴性化,隐逸以及超脱避世就是这种“晕眩”的母性情怀。
上帝以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的姿态向世人宣示了他的仁慈。
上帝宠儿们的“慈悲”精神与代表“权力体制”的“父亲的严厉”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文化的“严慈”(严厉和慈悲)的真实面貌。
这种面貌是“父与母”的面貌,它从最小的“家庭”起步,构成了整个世界文化的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散发着一种“严厉”和“慈悲”的精神,两种精神相互叠加,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气息按照“老子法则”来去看的话,那就是阴阳气息了。
咱们在本书第一季提到的“人生九宗罪”中的“不慈罪”,就是基于世界的“严慈”精神内涵提出来的。
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严慈”混同的精神内涵之后,这人散发的魅力就有令人不可抗拒的魔力。
比如男人拥有仁慈之心,温文尔雅就比较招女性喜欢,比如女性柔软似水却又有刚强的一面,则会深深的吸引着男人。
这种“男女混同”的精神其实就是“严慈精神”,乃阴阳和合之后的道的另一个极为微小的存在。
很多相书之中所说的“男人女面”有成就这句话,我估计就是基于这种“思维”而产生的,当然这是猜测,做不得准。
切入正题。
过去那个文化大爆炸时代的“精神爆炸”和宇宙最初的“物质世界大爆炸”相互叠加,形成了一片绚丽的原野。
后来人在这片废墟中捡拾着有用的珍珠,以此为中心发展自己的言论学说,在古老的“爆炸后的思想碎片废墟”中战栗,匍匐,跪倒,找不到属于自我的存在,促成了一个“集体大失语的时代”。
拿中国来说,春秋战国之后的封建王朝周期的思想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先秦诸子”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种精神感染骇人至极,可以这么说,过去的文明大爆炸蕴含的精神,纵横了时空,辗压了后世的人,从那个时期之后,整个世界的文化在倒退,就别提文学了。与之相反的是科技进步了,灭世武器进步了。
这是否预示着人类要走向一个灭亡?又是否预示着人类在认识了和平的重要性之后,一起携手漫游宇宙寻找我们的终极存在?拭目以待吧!
虽然“父与母的精神内涵”辗压了我们,让我们迷惑,但是,子孙后代们必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鲜出路,在物质与精神中,在经济与文化中,在突破与故步自封之中……
二元碰撞,必然碰出滋啦啦的火花,如碰不出来,那就继续挣扎吧……
由此可见,纵横时空的精神,是一种骇人且匪夷所思的精神,那么基于“追寻”这种精神的历练法则也就带有了“酝酿大爆炸”的色彩。
人进入这种精神修炼,只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被“存在”这个黑洞烧焦死去,要么破“迷局”而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种看似不真实的真实精神历练(知识历练)绝不会让位给“平庸”。
过去一些研究哲学的诗人的自杀就是精神烧焦的例证,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精神高度是让人仰望的,值得尊敬,但不值得学习。
那种以死亡来去证明自身存在的作风是“证明存在”中最“悲哀”的存在。
在那些自杀的人当中,有的是精神分裂的,有的是人格破碎的,有的是人渣,有的是极度超脱的。
关于超脱的自杀者,简直令人无法言说,他们已经不拿自己的肉体当回事了,也就是说,肉体成为了他们证明存在的工具,肉体真的就成了臭皮囊,肉体成为了他们自我的玩物。
他们用放弃自己生命的“鲜血书写”丢给我们的只是无限哀叹与疑惑,让我们在至高存在这个庞大的迷局和黑洞中挣扎和迷失。
老说不说闲话,又说了几句闲话。
事实上,闲话碎片看似与故事本身无关,但却是与故事统一的另外一种存在的表达,因为,在本书第二季《东方伊甸园》中,“至高存在”话题以及“精神乌托邦”话题,是引领所有分卷的“最高建筑”,在这里简单与诸位说一下。
书归正传,咱们上面提到的这种“纵横时空”的精神历练法则,在“织梦师”纵横时空的“织梦方式”之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当我读完这种精神历练法则的时候,立马就意识到了这种精神历练法则的普遍适用性和实用性。
就算用这种法则不能真正的历练出超能力,也肯定能打破自我狭隘的“固有思维”,强力开凿自我的脑洞,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
郭茉莉对这种能力并不是那么的了解,如好奇宝宝一般问这问那,我自然对她做了一番简单的解说,然后她就听得一个楞一个楞的了……
给她解释完“超越时空”的精神历练法则之后,我们几个人又开始阅读剩下的稿件。
在剩下的稿件中,葛洪说自己在明白了“纵横时空”的精神修炼法则之后,就开始依据这种法则进行修炼,竟然让他修炼出来了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