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王氏和刘氏,高平还有一个张氏,传自赵王张耳,也算是世代二千石,“望门投止”的名士张俭就是张家的当代家主。虽然孙策看不上张俭,但不妨碍张俭的名声很响,反正本地人提到张俭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与这样的名士为乡党是很光荣的事。据说前些年饥荒,张俭还散家财救济百姓,存活数百家。
孙策进城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匆匆赶回来的刘表。刘表刚刚下船,正在岸边等着车马上岸。他身高八尺,在人群中非常显眼,孙策一眼就看见了他。虽说当年为敌,但刘表最后主动交出荆州刺史的印信,也算走得体面,所以孙策便派人过去打了个招呼。这时候遇到孙策,刘表心里直叫晦气,却不敢摆谱,赶到孙策马前见礼。
“这么匆忙,怕我杀你全家?”孙策笑眯眯地说道:“我的名声这么坏?”
刘表哭笑不得。“将军,你的名声坏不坏,跟我可没什么关系啊。”虽然这样的见面很尴尬,不过看到孙策这么说话,他悬在半空中的心还是放了下来,至少不会有生命危险。
“在袁显思麾下做什么官?我听说上次在浚仪,你好像还领兵作战的。”
刘表苦笑。“那不过是暂时代理,我是治中从事,闲客而已。”
“袁显思不用你?”
“是我无才无德,只能当个闲客。”
孙策瞅了刘表一眼,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请你,你愿意屈就吗?”
刘表不吭声。他知道,他现在和孙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传到袁谭耳朵里去,一句不慎就会引起歧义。他当然不愿意和孙策为伍,但他也不敢当面拒绝孙策,只能以缄默代替。
“强扭的瓜不甜,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就不勉强了。看在旧相识的份上,提前奉劝一句,回去自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强占百姓土地的,如果有,趁早吐出来,等我查出来,面子就上不好看了。”
刘表嘴角颤了颤,忍不住说道:“将军要在高平推行新政?”
孙策笑笑。“岂止是高平。”他顿了顿,打量了刘表片刻,又道:“有一句话,可能有些冒昧,不过还是想提醒你一句。年过半百,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了,不能立功,还可以立德立言,跟着袁氏父子这种将朽之骨折腾个什么劲?”
孙策说完,扬扬手,拨转马头,在骑士的簇拥下去了。刘表站在路边沉吟了很久。侍者赶了马车过来,刘表上了车,倚着车窗,看着秩序井然的骑士从眼前经过,想着孙策刚才说的那几句话,忽然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孙策要在高平推行新政,明显是有攻取整个山阳的意思,否则不会这样折腾。他哪来的自信,居然说袁绍父子是将朽之骨?可是仔细想想,袁绍这几年的发展的确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初平元年讨董大概是他声望最隆的时候,后来取冀州,击败公孙瓒,他的实力越来越强,声望却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试图废立不成,承认长安朝廷,他不仅没有了当初在大将军府的锐气,反而步步后退。至于逼死韩馥,与张邈兄弟反目,更是让人不安。
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袁氏独大的天下,西有在道义上占优的长安朝廷,南有实力迅速增长的孙氏父子,北边还有蠢蠢欲动的公孙瓒,他四面受敌,形势很不妙啊。
刘表原本是打算回来接家人的,此刻一想,觉得还是留在高平观望一段时间比较好。反正孙策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也想趁这段时间想一想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孙策所说,年过半百,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了。
……
孙策来到城门口,已经有人在候着,二十多岁,儒生打扮,眉目清秀,眸子清亮有神,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牵着马匹。
“讨逆将军,籍奉征东将军之命,在此等候,请将军随我来。”年轻人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奉上名刺。孙策接过来看了一眼,嘴角便挑了挑。
“原来是伊机伯啊,久仰久仰。”
伊籍微怔,随即又笑了。“久闻将军耳目灵通,今日一见,果然是大开眼界。”
孙策递还名刺,示意伊籍上马,和他一起进城。“机伯太自谦了。高平的确人才很多,有些人甚至名闻天下,机伯和他们相比的确有所不如。不过,若论实务,你并不比他们逊色。”
伊籍目光闪过,抚着颌下短须,含笑道:“将军知道我好实务?”
孙策笑而不答。伊籍在三国史上没什么大名声,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庸人,跟着刘备混资历的。其实伊籍通晓法律,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四人共造《蜀科》,为蜀汉立法,只要想想另外四人是什么角色也能知道伊籍在法律上的造诣。只不过他除了法律之外就是善于应对,在军事、政治上没有太大的成就。这既可能是因为他的能力单一,也可能是因为他在蜀汉身份尴尬,既不是荆襄派,又不是元从派,反倒是刘表的同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过了一会儿,孙策说道:“机伯在家父帐下屈就何职?”
“蒙征东将军不弃,允为走马,迎来送往,接人待物。”
“我知道了。”孙策点点头。“家父军务繁忙,可能没太多时间关注机伯。我斗胆,代父行令,请你任军正,如何?大军初至高平,如不能严明军纪,恐怕会惊扰百姓。这个重任,于公于私,我都希望机伯不要推辞。”
伊籍目光一闪,脱口而出。“将军所言当真?”
第979章 父子同心
军正掌军法,不仅要求熟悉军中法令,还要求公正廉明,如果执法不公,难免引起纠纷。最重要是军正通常非主将信任者不能任。没有主将信任,权威不够,难以履行职责。
伊籍通晓法令,但他新附孙坚,连旧部都算不上,只是因为本地人,熟悉本地人士,又相貌端正,言辞得当,孙坚才让他负责接待客人,迎来送往,并不知道他有什么才能。就算知道,也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孙策一见面就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证明他不仅熟悉他的才能,而且愿意信任他,这让伊籍非常惊讶。
“这么重要的事,岂能玩笑?”孙策收起笑容,很严肃的说道:“这么说,机伯是答应了?”
伊籍笑了。“将军一见面便付以重任,籍虽不才,也当勉力一试。不瞒将军说,这几年高平屡遭战乱,一会儿黄巾来,一会儿官兵来,一会又是匪来,来来往往,百姓都怕了。虽然征东将军驭下甚严,可是高平的百姓还是有些紧张。”
孙策心中有数。兵匪本是一家,募兵制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军纪不严。当兵就是为了发财,默许部下掳掠百姓是不言自明的规则。军纪严了,部下轻则消极怠战,重则一哄而散,甚至反叛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虽然实行募兵制,但士卒的家属大多妥善安顿,这也是一个约束,军纪要好一些。孙坚部下却以募兵为主,军纪不严。这次在昌邑,虽说是昌邑豪强反对孙坚,可是孙坚部下骚扰百姓也是导火索。
严明军纪是他早就计划的措施,只是一直没打到机会实施。现在孙坚新败,认识到军纪不严的后果,又愿意放权,他正好借机推行。他不能亲自出面,将伊籍推荐给孙坚,让伊籍去办,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伊籍是本地人,重用他,也能体现他愿意与高平世家合作的意愿。
孙策和伊籍一路走一路交流,到达县寺的时候,两人已经说得很热络。进了门,上了堂,孙坚正在堂上与人说话,见孙策与伊籍有说有笑的进来,不免有些惊讶。不过他也没多想,孙策与人相处的能力本来就很强,远在他之上。
孙策上前见礼。孙坚随即介绍在座的客人。大多是一些小豪强,其中有一个是故荆州刺史李刚的儿子,算是有点身份地位的。名声最大的王家、刘家、张家一个也没出现。孙策一一见礼,记在心里。他对世家豪强的态度一向很明确,愿意支持的善待,不愿意支持的派人去查,有把柄的就打,没把握的先放一边,对抗的一律往死里整。王家、张家不愿意合作,他不会强求,但他会派人去查。至于刘家,还要看刘表的态度再定。
当着众人的面,孙策对孙坚说,我刚才与伊籍谈了一下,得知他熟悉法令,想推荐他出任军正,希望你能考虑一下。孙坚倒没什么,他对孙策的眼光很有信心,当场就答应了。
在座的豪强却很是惊讶,伊籍只是高平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又好习法律,在经学上没什么造诣,这样一个人居然也能让孙策郑重其事的向孙坚推荐,出任军正这么重要的职务?那自家的少年才俊如果愿意,岂不是也能得到重用?看来孙家父子也不是那么穷凶极恶啊,很有诚意嘛。
虽然这些豪强并不太愿意与孙坚、孙策合作,但看到这个场景还是欢迎的,纷纷对孙坚、孙策的求贤若渴表示赞赏,更对伊籍严明军纪抱以殷切希望。没有人愿意被乱兵骚扰。
与豪强们寒喧了一阵,吃了一顿饭,宾主尽欢。
孙策和孙坚坐了下来,商量正事。时间紧迫,孙策来高平不仅仅是为了帮孙坚摆平世家豪强。
庞统首先说明了情况,湖陆到手之后,地盘扩大,特别是彭城和东海数县入手,有必要通盘考虑,构筑新的防线,蔽护彭城、沛国和东海。可是时间有限,能不能完成这个战略目标,谁也说不准。
“关于防线的构建,有三种构想。”庞统拿起朱砂笔,从鲁国开始,划了一个弧,穿过巨野泽,直到定陶,最后落在睢阳。“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能达成,豫州就和兖州彻底隔开了。除非袁绍、袁谭大举进攻,小规模的战事不会影响到豫州的安定。如果这个目标难以达成,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庞统又划了一个圈,将鲁国、任城、昌邑、单父、睢阳联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眼下比较可行的方案。吕范部已经到达单父,我们要攻任城和鲁国。至于昌邑,就要看能不能将袁谭诱出来。”
“如果诱不出来呢?”孙坚说道。
“如果诱不出来,我们就在单父和任城、湖陆驻重兵。”
庞统随即又划了一道线。这时地图上已经有三道线,层次分明。孙坚忍不住笑了一声:“小小一个山阳,你们也能拟三个不同的计划,真是用心良苦。不过这么一说,倒也的确清楚,按照部署去打就行,不会乱了方寸。”
孙策接着说道:“当前的目标就是构筑鲁国、任城、昌邑、睢阳防线,取任城是第一步,分成两个部分:一,稳扎稳打,强攻任城;二,吸引袁谭增援,重创袁谭的主力,然后以吕范、桥蕤所部攻取昌邑。第一部分是基础,尽可能完成。第二部分是预备方案,如果有机会,争取完成,实在完成不了也没关系。”
孙坚听完,虎目微闪。“我同意这个计划,具体怎么安排?”
“正要和阿翁商量。”
孙坚一摆手。“你把你的计划说出来,如果可行,我们就照你的计划办。”孙坚转头看着朱治和黄盖,笑道:“君理和公覆对你的战前会议赞不绝口,我们打算以后也这么办,只是人手不足,你能不能安排几个?做模型的,参谋的,都要,多多益善。”
孙策笑了。“没问题,让文表找奉孝吧,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孙坚点点头。“我攻城,你掠地,如何?”
孙策正中下怀。他本来就是这么计划的,只是怕孙坚不愿意。“恭敬不如从命,我为阿翁及诸君筹措粮草,随时待命。”
朱治和黄盖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980章 形势逼人
攻城和掠地通常联系在一起。攻城是指攻击城池,掠地则是指控制周边地区,收集作战需要的物资,包括粮食、草料、柴薪等,有时候还要征发百姓作为力伕,提供劳役,甚至强迫当地百姓参与作战。
这些本来都是辅助部队干的活,攻城的作战部队是核心,所以孙坚攻城、孙策掠地的分配方案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至少给孙坚保留了脸面。可是着眼于整个计划,攻任城只是其中一个步骤,真正的关键在昌邑,孙策就成了主导者。孙坚主动要求攻城,就是以方面之将自居,奉他的将令行事。
辛苦经营了两年,经过几次磨合,父子俩默契的完成了交接。
山阳有十城,但山阳的范围并不大,与吴郡相比,面积不到吴郡的六分之一,人口却相差无几,是典型的人口密集之地,县与县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平均只有五六十里。
孙策的计划做得很谨慎,但他的做法很张扬,刻意显示自己的志满意得,诱袁谭出击。由孙坚率领主力两万人攻击任城的同时,他率领三千步骑一路挺进到东緍,将亢父、金乡、方与、防东诸县全部收入囊中,侦察的游骑直到昌邑城下。
汉制,太守掌兵,除了郡治之外的普通县城通常没有正式的郡兵保护,情况紧急时只能征召县中百姓守城。汉代民间可以拥有武器,刀盾弓箭之类的常用武器则不必说,只要你愿意,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即使是轻弩这样的武器也不禁百姓持有,只是力道有限制,比如三石弩就算是军用弩,普通百姓不能持有。负责当地保安的里长、亭长也拥有武器,情况紧急时,他们会被召集起来,充当守卫力量。
但这些人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加之东汉取消了都试制度后,民间习武之风不强,偶尔对付几个盗贼还可以,遇到孙策率领的三千步骑这样的精锐,除了郡治昌邑或者湖陆之类要塞,普通县城只能投降,抵抗只会遭致残酷的报复。孙家父子恶名在外,没有实力的人还是别惹他们为好。
每到一地,孙策都会拜访当地的豪强,上门化缘,索取粮草、酒肉,源源不断的送往任城,供应大军。识相的宾主尽欢,不识相的立刻下令攻击,所击辄破,抄没家产,奴役男女。他这么做,一方面实现了就地解决物资供应,减轻了后勤补给的负担,一方面给袁谭、袁遗增加了舆论压力。身为山阳太守,袁遗有责任出兵驱逐孙策,保护当地百姓。身为兖州刺史,袁谭被人逼到州治城外还不敢出击,不仅山阳本地人会对他失望,其他各郡国也会对他失去信心。
如果政令不能出昌邑城,谁还认他们这个山阳太守、兖州刺史?山阳作为郡治,并不在山阳中心,而是偏居西侧,当孙策进驻东緍、金乡后,昌邑就被隔在一隅,实际上成了孤城。以当前形势而言,如果孙策不走,就算不取昌邑城,袁谭也失去了对山阳和任城的实际控制。
袁谭压力大增,他不仅要面对孙策随时可能攻城的实际压力,还要面对无形的精神压力,消息连续不断的传来,但没有一个是好消息。不是向他求援的,就是告诉他孙策又劫了哪家,或者哪家箪食壶浆,热情迎接孙策。
唯一让袁谭欣慰的是曹昂坚守任城,一直没有向他求援。他向袁谭保证,会全力以赴,尽一切可能守住任城,完成袁谭交付给他任务。
尽管如此,袁谭还是很不安。曹昂兵力充足,也有足够的动机守住任城,却不等于他就一定能守住任城。孙坚是成名多年的悍将,麾下又有近两万多精锐,还有孙策居中调度,粮草充足,一旦发起攻击,曹昂未必能挡得住。
袁谭一面派斥候出城打探情况,一面与辛毗、毛玠等人商议。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众人也束手无策,最后辛毗提出建议,以朱灵为东郡太守,以程昱为东平相,征发东郡、东平的郡国兵,与济阴太守袁叙一起增援山阳,并要求陈留太守张邈出兵威胁睢阳。
与此同时,袁谭派路粹为使,向袁绍求援。
……
袁绍抱着手臂站在大幅地图前,一会儿看看兖州,一会儿看看徐州。
郭图、辛评、沮授、田丰站在一旁,没有人说话,但有意无意之间,郭图和辛评站在一起,沮授则和田丰靠得比较近,相互之间很亲密,与其他两人则几乎没什么交流。
袁绍看了一会,转过身,手指摩挲着腰间思召刀的刀柄,淡淡地说道:“诸君,今日请你们来,就是要研究一下河南的形势。你们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
郭图等人纷纷应喏,却不肯开口先说。他们都清楚,河南的形势很复杂,孙坚、孙策父子都到了兖州,袁谭能不能顶住,谁也不敢说。如果山阳失守,孙家父子将防线推进到兖州境内,袁绍的脸面就不好看了。
“怎么了?”袁绍笑道:“诸君,河南战事激烈,显思新败于方与,孙坚正猛攻任城,我需要你们的良策妙计,现在可不是谦虚的时候。”
郭图咳嗽一声:“主公,臣以为山阳的战事虽然激烈,但形势对我们很有利。思显不愧是主公一手教导出来的,以一已之力对抗孙坚、孙策父子,为显奕和正礼创造了机会,殊为难得。”
袁绍笑笑。“显思这次虽然有点狼狈,不过总的来说打得还不错。当然,仅凭他一人是不行的,佐治有功。仲治,有这样的弟弟,你压力很大吧?当年陈太丘评其子,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我看你们兄弟亦如是。”
辛评欠身。“主公,佐治虽有小功,却不及荀友若。臣以为,当前破局之机还在徐州。若刘公衡(刘和)、淳于仲简(淳于琼)能突破东海,与显奕夹击琅琊,全取徐州,就算兖州有小败也是值得的。”
袁绍有些意外,打量了辛评一眼,转了转眼珠,又看向田丰、沮授。“元皓,公与,你们觉得呢?”
沮授附和道:“主公,臣赞同仲治的建议。主公发动河南攻势就是想让孙策无法从容攻取江南。现在他们父子都被吸引到了兖州,正是围歼他们的好机会。臣建议,以刘公衡领豫州刺史,淳于仲简领徐州刺史,让他们断孙氏父子后路,则兖州之困自解,河南之战可胜。”
沮授话音未落,郭图便说道:“主公,臣以为不妥。”
第981章 何必当初
袁绍不慌不忙。“公则,为何不妥?”
郭图侃侃而谈。“颍川乃是主公本州,汝南更是党人齐聚之地,当以名士重将镇之。刘和虽然善战,但他名望不足,尚不如孙策所任之彭城张昭。不久之前,他率胡骑入豫州,军纪不严,多有扰民之举,豫州士林对其颇有怨言。让他领豫州刺史,难得士庶之心,反而可能让人以为主公麾下无人可用。”
袁绍抚着胡须,不置可否。他也不赞成刘和任豫州刺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郭图说的,刘和不久前的举动引起了汝南士族的反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连带着他都受到了影响,而且刘虞是幽州牧,如果让刘和控制了豫州,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刘虞不愿意做皇帝,刘和未必不愿意。刚刚有点实力,他就想控制徐州,将来实力更强,谁知道他的野心会不会更大?
沮授提出这个建议,让他很意外,但他不会直言反对。郭图的反驳正中他下怀,他也不会轻易的表示支持。谋士意见相反很正常,他不宜轻易表态,总要让双方辩驳一番,最后再综合正反双方的意见,才符合他的身份。
沮授不急不躁。“公则所言甚是,刘公衡的名望的确不足,不是最佳人选。但名望有时候也不等于能力,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刘公衡勇猛精进,又有荀友若这样的智士为佐,若配合默契,能定豫州。若是只重名望,难免名不符实,让主公失望。”
郭图眼中闪过一丝怒意。沮授这么说,分明是指刘繇有名无实。刘繇是他推荐的,如今被孙策击得大败,他重用的部将太史慈甚至成了孙策的部下,在青州作战,给袁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当然不能说是袁绍用人不当,只能说是他荐人不当。
“公与的担心的确有道理,有名之士未必有能,有能之士未必有名,不过有一点我不能赞同,治平固然要尚德性,有事也不能不顾惜名声。天下之士多矣,难道就不能选择一两个德才兼备之人坐镇豫州,非刘公衡不可?还是公与觉得,主公麾下挑不出比张昭更合适的人,所以只能退而求其之,弃德而用能?”
见郭图搬出袁绍来压沮授,田丰很不高兴。“若公则以为谁德才兼备,可镇豫州,不妨直言。”
袁绍也说道:“是啊,谁能胜任豫州刺史之任?”
孙策进城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匆匆赶回来的刘表。刘表刚刚下船,正在岸边等着车马上岸。他身高八尺,在人群中非常显眼,孙策一眼就看见了他。虽说当年为敌,但刘表最后主动交出荆州刺史的印信,也算走得体面,所以孙策便派人过去打了个招呼。这时候遇到孙策,刘表心里直叫晦气,却不敢摆谱,赶到孙策马前见礼。
“这么匆忙,怕我杀你全家?”孙策笑眯眯地说道:“我的名声这么坏?”
刘表哭笑不得。“将军,你的名声坏不坏,跟我可没什么关系啊。”虽然这样的见面很尴尬,不过看到孙策这么说话,他悬在半空中的心还是放了下来,至少不会有生命危险。
“在袁显思麾下做什么官?我听说上次在浚仪,你好像还领兵作战的。”
刘表苦笑。“那不过是暂时代理,我是治中从事,闲客而已。”
“袁显思不用你?”
“是我无才无德,只能当个闲客。”
孙策瞅了刘表一眼,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请你,你愿意屈就吗?”
刘表不吭声。他知道,他现在和孙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传到袁谭耳朵里去,一句不慎就会引起歧义。他当然不愿意和孙策为伍,但他也不敢当面拒绝孙策,只能以缄默代替。
“强扭的瓜不甜,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就不勉强了。看在旧相识的份上,提前奉劝一句,回去自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强占百姓土地的,如果有,趁早吐出来,等我查出来,面子就上不好看了。”
刘表嘴角颤了颤,忍不住说道:“将军要在高平推行新政?”
孙策笑笑。“岂止是高平。”他顿了顿,打量了刘表片刻,又道:“有一句话,可能有些冒昧,不过还是想提醒你一句。年过半百,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了,不能立功,还可以立德立言,跟着袁氏父子这种将朽之骨折腾个什么劲?”
孙策说完,扬扬手,拨转马头,在骑士的簇拥下去了。刘表站在路边沉吟了很久。侍者赶了马车过来,刘表上了车,倚着车窗,看着秩序井然的骑士从眼前经过,想着孙策刚才说的那几句话,忽然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孙策要在高平推行新政,明显是有攻取整个山阳的意思,否则不会这样折腾。他哪来的自信,居然说袁绍父子是将朽之骨?可是仔细想想,袁绍这几年的发展的确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初平元年讨董大概是他声望最隆的时候,后来取冀州,击败公孙瓒,他的实力越来越强,声望却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试图废立不成,承认长安朝廷,他不仅没有了当初在大将军府的锐气,反而步步后退。至于逼死韩馥,与张邈兄弟反目,更是让人不安。
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袁氏独大的天下,西有在道义上占优的长安朝廷,南有实力迅速增长的孙氏父子,北边还有蠢蠢欲动的公孙瓒,他四面受敌,形势很不妙啊。
刘表原本是打算回来接家人的,此刻一想,觉得还是留在高平观望一段时间比较好。反正孙策没有杀他的意思。他也想趁这段时间想一想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孙策所说,年过半百,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了。
……
孙策来到城门口,已经有人在候着,二十多岁,儒生打扮,眉目清秀,眸子清亮有神,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牵着马匹。
“讨逆将军,籍奉征东将军之命,在此等候,请将军随我来。”年轻人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奉上名刺。孙策接过来看了一眼,嘴角便挑了挑。
“原来是伊机伯啊,久仰久仰。”
伊籍微怔,随即又笑了。“久闻将军耳目灵通,今日一见,果然是大开眼界。”
孙策递还名刺,示意伊籍上马,和他一起进城。“机伯太自谦了。高平的确人才很多,有些人甚至名闻天下,机伯和他们相比的确有所不如。不过,若论实务,你并不比他们逊色。”
伊籍目光闪过,抚着颌下短须,含笑道:“将军知道我好实务?”
孙策笑而不答。伊籍在三国史上没什么大名声,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庸人,跟着刘备混资历的。其实伊籍通晓法律,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四人共造《蜀科》,为蜀汉立法,只要想想另外四人是什么角色也能知道伊籍在法律上的造诣。只不过他除了法律之外就是善于应对,在军事、政治上没有太大的成就。这既可能是因为他的能力单一,也可能是因为他在蜀汉身份尴尬,既不是荆襄派,又不是元从派,反倒是刘表的同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过了一会儿,孙策说道:“机伯在家父帐下屈就何职?”
“蒙征东将军不弃,允为走马,迎来送往,接人待物。”
“我知道了。”孙策点点头。“家父军务繁忙,可能没太多时间关注机伯。我斗胆,代父行令,请你任军正,如何?大军初至高平,如不能严明军纪,恐怕会惊扰百姓。这个重任,于公于私,我都希望机伯不要推辞。”
伊籍目光一闪,脱口而出。“将军所言当真?”
第979章 父子同心
军正掌军法,不仅要求熟悉军中法令,还要求公正廉明,如果执法不公,难免引起纠纷。最重要是军正通常非主将信任者不能任。没有主将信任,权威不够,难以履行职责。
伊籍通晓法令,但他新附孙坚,连旧部都算不上,只是因为本地人,熟悉本地人士,又相貌端正,言辞得当,孙坚才让他负责接待客人,迎来送往,并不知道他有什么才能。就算知道,也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孙策一见面就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证明他不仅熟悉他的才能,而且愿意信任他,这让伊籍非常惊讶。
“这么重要的事,岂能玩笑?”孙策收起笑容,很严肃的说道:“这么说,机伯是答应了?”
伊籍笑了。“将军一见面便付以重任,籍虽不才,也当勉力一试。不瞒将军说,这几年高平屡遭战乱,一会儿黄巾来,一会儿官兵来,一会又是匪来,来来往往,百姓都怕了。虽然征东将军驭下甚严,可是高平的百姓还是有些紧张。”
孙策心中有数。兵匪本是一家,募兵制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军纪不严。当兵就是为了发财,默许部下掳掠百姓是不言自明的规则。军纪严了,部下轻则消极怠战,重则一哄而散,甚至反叛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虽然实行募兵制,但士卒的家属大多妥善安顿,这也是一个约束,军纪要好一些。孙坚部下却以募兵为主,军纪不严。这次在昌邑,虽说是昌邑豪强反对孙坚,可是孙坚部下骚扰百姓也是导火索。
严明军纪是他早就计划的措施,只是一直没打到机会实施。现在孙坚新败,认识到军纪不严的后果,又愿意放权,他正好借机推行。他不能亲自出面,将伊籍推荐给孙坚,让伊籍去办,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伊籍是本地人,重用他,也能体现他愿意与高平世家合作的意愿。
孙策和伊籍一路走一路交流,到达县寺的时候,两人已经说得很热络。进了门,上了堂,孙坚正在堂上与人说话,见孙策与伊籍有说有笑的进来,不免有些惊讶。不过他也没多想,孙策与人相处的能力本来就很强,远在他之上。
孙策上前见礼。孙坚随即介绍在座的客人。大多是一些小豪强,其中有一个是故荆州刺史李刚的儿子,算是有点身份地位的。名声最大的王家、刘家、张家一个也没出现。孙策一一见礼,记在心里。他对世家豪强的态度一向很明确,愿意支持的善待,不愿意支持的派人去查,有把柄的就打,没把握的先放一边,对抗的一律往死里整。王家、张家不愿意合作,他不会强求,但他会派人去查。至于刘家,还要看刘表的态度再定。
当着众人的面,孙策对孙坚说,我刚才与伊籍谈了一下,得知他熟悉法令,想推荐他出任军正,希望你能考虑一下。孙坚倒没什么,他对孙策的眼光很有信心,当场就答应了。
在座的豪强却很是惊讶,伊籍只是高平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又好习法律,在经学上没什么造诣,这样一个人居然也能让孙策郑重其事的向孙坚推荐,出任军正这么重要的职务?那自家的少年才俊如果愿意,岂不是也能得到重用?看来孙家父子也不是那么穷凶极恶啊,很有诚意嘛。
虽然这些豪强并不太愿意与孙坚、孙策合作,但看到这个场景还是欢迎的,纷纷对孙坚、孙策的求贤若渴表示赞赏,更对伊籍严明军纪抱以殷切希望。没有人愿意被乱兵骚扰。
与豪强们寒喧了一阵,吃了一顿饭,宾主尽欢。
孙策和孙坚坐了下来,商量正事。时间紧迫,孙策来高平不仅仅是为了帮孙坚摆平世家豪强。
庞统首先说明了情况,湖陆到手之后,地盘扩大,特别是彭城和东海数县入手,有必要通盘考虑,构筑新的防线,蔽护彭城、沛国和东海。可是时间有限,能不能完成这个战略目标,谁也说不准。
“关于防线的构建,有三种构想。”庞统拿起朱砂笔,从鲁国开始,划了一个弧,穿过巨野泽,直到定陶,最后落在睢阳。“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能达成,豫州就和兖州彻底隔开了。除非袁绍、袁谭大举进攻,小规模的战事不会影响到豫州的安定。如果这个目标难以达成,我们就退而求其次。”庞统又划了一个圈,将鲁国、任城、昌邑、单父、睢阳联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眼下比较可行的方案。吕范部已经到达单父,我们要攻任城和鲁国。至于昌邑,就要看能不能将袁谭诱出来。”
“如果诱不出来呢?”孙坚说道。
“如果诱不出来,我们就在单父和任城、湖陆驻重兵。”
庞统随即又划了一道线。这时地图上已经有三道线,层次分明。孙坚忍不住笑了一声:“小小一个山阳,你们也能拟三个不同的计划,真是用心良苦。不过这么一说,倒也的确清楚,按照部署去打就行,不会乱了方寸。”
孙策接着说道:“当前的目标就是构筑鲁国、任城、昌邑、睢阳防线,取任城是第一步,分成两个部分:一,稳扎稳打,强攻任城;二,吸引袁谭增援,重创袁谭的主力,然后以吕范、桥蕤所部攻取昌邑。第一部分是基础,尽可能完成。第二部分是预备方案,如果有机会,争取完成,实在完成不了也没关系。”
孙坚听完,虎目微闪。“我同意这个计划,具体怎么安排?”
“正要和阿翁商量。”
孙坚一摆手。“你把你的计划说出来,如果可行,我们就照你的计划办。”孙坚转头看着朱治和黄盖,笑道:“君理和公覆对你的战前会议赞不绝口,我们打算以后也这么办,只是人手不足,你能不能安排几个?做模型的,参谋的,都要,多多益善。”
孙策笑了。“没问题,让文表找奉孝吧,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孙坚点点头。“我攻城,你掠地,如何?”
孙策正中下怀。他本来就是这么计划的,只是怕孙坚不愿意。“恭敬不如从命,我为阿翁及诸君筹措粮草,随时待命。”
朱治和黄盖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980章 形势逼人
攻城和掠地通常联系在一起。攻城是指攻击城池,掠地则是指控制周边地区,收集作战需要的物资,包括粮食、草料、柴薪等,有时候还要征发百姓作为力伕,提供劳役,甚至强迫当地百姓参与作战。
这些本来都是辅助部队干的活,攻城的作战部队是核心,所以孙坚攻城、孙策掠地的分配方案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至少给孙坚保留了脸面。可是着眼于整个计划,攻任城只是其中一个步骤,真正的关键在昌邑,孙策就成了主导者。孙坚主动要求攻城,就是以方面之将自居,奉他的将令行事。
辛苦经营了两年,经过几次磨合,父子俩默契的完成了交接。
山阳有十城,但山阳的范围并不大,与吴郡相比,面积不到吴郡的六分之一,人口却相差无几,是典型的人口密集之地,县与县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平均只有五六十里。
孙策的计划做得很谨慎,但他的做法很张扬,刻意显示自己的志满意得,诱袁谭出击。由孙坚率领主力两万人攻击任城的同时,他率领三千步骑一路挺进到东緍,将亢父、金乡、方与、防东诸县全部收入囊中,侦察的游骑直到昌邑城下。
汉制,太守掌兵,除了郡治之外的普通县城通常没有正式的郡兵保护,情况紧急时只能征召县中百姓守城。汉代民间可以拥有武器,刀盾弓箭之类的常用武器则不必说,只要你愿意,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即使是轻弩这样的武器也不禁百姓持有,只是力道有限制,比如三石弩就算是军用弩,普通百姓不能持有。负责当地保安的里长、亭长也拥有武器,情况紧急时,他们会被召集起来,充当守卫力量。
但这些人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加之东汉取消了都试制度后,民间习武之风不强,偶尔对付几个盗贼还可以,遇到孙策率领的三千步骑这样的精锐,除了郡治昌邑或者湖陆之类要塞,普通县城只能投降,抵抗只会遭致残酷的报复。孙家父子恶名在外,没有实力的人还是别惹他们为好。
每到一地,孙策都会拜访当地的豪强,上门化缘,索取粮草、酒肉,源源不断的送往任城,供应大军。识相的宾主尽欢,不识相的立刻下令攻击,所击辄破,抄没家产,奴役男女。他这么做,一方面实现了就地解决物资供应,减轻了后勤补给的负担,一方面给袁谭、袁遗增加了舆论压力。身为山阳太守,袁遗有责任出兵驱逐孙策,保护当地百姓。身为兖州刺史,袁谭被人逼到州治城外还不敢出击,不仅山阳本地人会对他失望,其他各郡国也会对他失去信心。
如果政令不能出昌邑城,谁还认他们这个山阳太守、兖州刺史?山阳作为郡治,并不在山阳中心,而是偏居西侧,当孙策进驻东緍、金乡后,昌邑就被隔在一隅,实际上成了孤城。以当前形势而言,如果孙策不走,就算不取昌邑城,袁谭也失去了对山阳和任城的实际控制。
袁谭压力大增,他不仅要面对孙策随时可能攻城的实际压力,还要面对无形的精神压力,消息连续不断的传来,但没有一个是好消息。不是向他求援的,就是告诉他孙策又劫了哪家,或者哪家箪食壶浆,热情迎接孙策。
唯一让袁谭欣慰的是曹昂坚守任城,一直没有向他求援。他向袁谭保证,会全力以赴,尽一切可能守住任城,完成袁谭交付给他任务。
尽管如此,袁谭还是很不安。曹昂兵力充足,也有足够的动机守住任城,却不等于他就一定能守住任城。孙坚是成名多年的悍将,麾下又有近两万多精锐,还有孙策居中调度,粮草充足,一旦发起攻击,曹昂未必能挡得住。
袁谭一面派斥候出城打探情况,一面与辛毗、毛玠等人商议。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众人也束手无策,最后辛毗提出建议,以朱灵为东郡太守,以程昱为东平相,征发东郡、东平的郡国兵,与济阴太守袁叙一起增援山阳,并要求陈留太守张邈出兵威胁睢阳。
与此同时,袁谭派路粹为使,向袁绍求援。
……
袁绍抱着手臂站在大幅地图前,一会儿看看兖州,一会儿看看徐州。
郭图、辛评、沮授、田丰站在一旁,没有人说话,但有意无意之间,郭图和辛评站在一起,沮授则和田丰靠得比较近,相互之间很亲密,与其他两人则几乎没什么交流。
袁绍看了一会,转过身,手指摩挲着腰间思召刀的刀柄,淡淡地说道:“诸君,今日请你们来,就是要研究一下河南的形势。你们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
郭图等人纷纷应喏,却不肯开口先说。他们都清楚,河南的形势很复杂,孙坚、孙策父子都到了兖州,袁谭能不能顶住,谁也不敢说。如果山阳失守,孙家父子将防线推进到兖州境内,袁绍的脸面就不好看了。
“怎么了?”袁绍笑道:“诸君,河南战事激烈,显思新败于方与,孙坚正猛攻任城,我需要你们的良策妙计,现在可不是谦虚的时候。”
郭图咳嗽一声:“主公,臣以为山阳的战事虽然激烈,但形势对我们很有利。思显不愧是主公一手教导出来的,以一已之力对抗孙坚、孙策父子,为显奕和正礼创造了机会,殊为难得。”
袁绍笑笑。“显思这次虽然有点狼狈,不过总的来说打得还不错。当然,仅凭他一人是不行的,佐治有功。仲治,有这样的弟弟,你压力很大吧?当年陈太丘评其子,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我看你们兄弟亦如是。”
辛评欠身。“主公,佐治虽有小功,却不及荀友若。臣以为,当前破局之机还在徐州。若刘公衡(刘和)、淳于仲简(淳于琼)能突破东海,与显奕夹击琅琊,全取徐州,就算兖州有小败也是值得的。”
袁绍有些意外,打量了辛评一眼,转了转眼珠,又看向田丰、沮授。“元皓,公与,你们觉得呢?”
沮授附和道:“主公,臣赞同仲治的建议。主公发动河南攻势就是想让孙策无法从容攻取江南。现在他们父子都被吸引到了兖州,正是围歼他们的好机会。臣建议,以刘公衡领豫州刺史,淳于仲简领徐州刺史,让他们断孙氏父子后路,则兖州之困自解,河南之战可胜。”
沮授话音未落,郭图便说道:“主公,臣以为不妥。”
第981章 何必当初
袁绍不慌不忙。“公则,为何不妥?”
郭图侃侃而谈。“颍川乃是主公本州,汝南更是党人齐聚之地,当以名士重将镇之。刘和虽然善战,但他名望不足,尚不如孙策所任之彭城张昭。不久之前,他率胡骑入豫州,军纪不严,多有扰民之举,豫州士林对其颇有怨言。让他领豫州刺史,难得士庶之心,反而可能让人以为主公麾下无人可用。”
袁绍抚着胡须,不置可否。他也不赞成刘和任豫州刺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郭图说的,刘和不久前的举动引起了汝南士族的反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连带着他都受到了影响,而且刘虞是幽州牧,如果让刘和控制了豫州,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刘虞不愿意做皇帝,刘和未必不愿意。刚刚有点实力,他就想控制徐州,将来实力更强,谁知道他的野心会不会更大?
沮授提出这个建议,让他很意外,但他不会直言反对。郭图的反驳正中他下怀,他也不会轻易的表示支持。谋士意见相反很正常,他不宜轻易表态,总要让双方辩驳一番,最后再综合正反双方的意见,才符合他的身份。
沮授不急不躁。“公则所言甚是,刘公衡的名望的确不足,不是最佳人选。但名望有时候也不等于能力,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刘公衡勇猛精进,又有荀友若这样的智士为佐,若配合默契,能定豫州。若是只重名望,难免名不符实,让主公失望。”
郭图眼中闪过一丝怒意。沮授这么说,分明是指刘繇有名无实。刘繇是他推荐的,如今被孙策击得大败,他重用的部将太史慈甚至成了孙策的部下,在青州作战,给袁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当然不能说是袁绍用人不当,只能说是他荐人不当。
“公与的担心的确有道理,有名之士未必有能,有能之士未必有名,不过有一点我不能赞同,治平固然要尚德性,有事也不能不顾惜名声。天下之士多矣,难道就不能选择一两个德才兼备之人坐镇豫州,非刘公衡不可?还是公与觉得,主公麾下挑不出比张昭更合适的人,所以只能退而求其之,弃德而用能?”
见郭图搬出袁绍来压沮授,田丰很不高兴。“若公则以为谁德才兼备,可镇豫州,不妨直言。”
袁绍也说道:“是啊,谁能胜任豫州刺史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