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神仙法术
新月初升时开席,月上柳梢时,孙策便和众人确定了大致原则,接下来的具体安排自有相关掾吏处理,毋须在酒席上详谈,大家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不免有人想到刚才的神仙于吉,开始还只是当作谈资,后来渐渐便把他当作一个笑话,毫不留情的讥讽起来。
即使是文化人,汉人的脾气也远比后世子孙直率,喜欢就夸,不喜欢就骂,一点情面也没有。所谓忌讳,很多时候也是保留在书上,生活中往往顾及不全。在朝堂上连皇帝都怼,在这种场合怼一个假神仙自然更没心理负担。
见男人越说越不堪,女人们不爽起来,尤其是陈夫人。于吉是她弟弟陈逸请来的,现在当众丢脸,连带着她脸上也无光。许虔被授南昌令,心里高兴,多喝了两杯,便有些得意忘形,惹得陈夫人大怒,当着众人的面厉声喝斥了许虔两句,拂袖而去。
袁权也不舒服,借着劝陈夫人的机会,带着尹姁等人一起离席。她们走了,袁衡等人也不坐了,陆续离席。堂上只剩下成年男子,更加放肆。许虔借酒遮酒,也没把刚才的插曲当回事,和大家一起高谈阔论。
孙策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感慨。这些人不管是文是武,是世家还是寒门,总之都是世俗之人,哪里懂什么叫道。怪不得于吉不愿意搭理他们,看到神仙只知道求仙丹,想不劳而获,岂配问道。
孙策坐了一会,也找了个借口退了,留下吕岱作陪。吕岱办事周到,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由他来接待这些人再合适不过。他留在这里,这些人反而不自在。他走了,他们才能喝得痛快。
郭嘉也跟了出来,两人下了楼,见一楼重开了一席,袁权陪着各位夫人们正闲聊,见孙策下楼,便赶了过来,指指不远处的军谋处水榭。
“于神仙在三楼等着。”
孙策很诧异。“你安排的?”
“是我自作主张,若有不妥,还请将军恕罪。”
孙策轻笑一声。袁权这个安排的确不妥——军谋处岂是什么人都能接近的——但这并不是她的错,她再聪明也想不到于吉的那些花招。“既然把神仙留下了,你怎么不过去请教?”
“若他是真神仙,以后有的是机会,又何必急在一时。若他是假神仙,问也无益。”袁权目光流转如波,抿嘴而笑。“我们又没将军这样的慧眼,哪里知道真假。”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举手和正在饮宴的各家夫人打了个招呼,与郭嘉一起向军谋处走去。来到三楼,于吉等人正在闲谈,案上摆着一些酒浆瓜果,虽不丰盛,却也清新,倒是和于吉的身份相合。见孙策与郭嘉上楼,他们转过身来,拱手致意。
袁耀施了礼,准备告退。孙策拉住他,示意他一起听听。
“于公,你决定了吗?”
于吉强作镇定。“什么决定?”
孙策皱皱眉。“我刚才说得够明白了吧?要我再说一遍?”
于吉正要说话,徐岳扯了扯他的袖子,低声说道:“孙将军日理万机,没时间说那些客套话。于公,那些虚应故事就省了吧,将军是诚心问道之人,不比于凡俗。”
于吉看看徐岳,又看看孙策,有点无奈。“好吧,我们省掉那些玄虚,说点真义。”
孙策抬抬手。“说真义之前,能否请于公表示一点诚意?毕竟你有玄虚在前,我不知道能不能相信你。”
于吉苦笑。“将军要我怎么表示诚意?仙丹,还是点石成金?这些我都没有。”
“你刚才那酒是怎么回事?”
于吉眨眨眼睛,盯着孙策看了一会儿。“那将军能不能先告诉我,你为什么对我疑心这么重,一定要说我的法术是幻术?”
孙策笑了。郭嘉也笑了,摇摇手中的羽扇。“于神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还没到平舆,满伯宁就把配合你的那个年轻人送到这儿来了,就是断腿的那个,你应该有印象的。”
于吉顿时闹了个大红脸。他犹豫了片刻,解开了外衣。孙策等人一看,忍不住相视而笑。
于吉腰间缠满了半透明的管子,看材料的光泽,应该是肠衣,里面几乎空了,软软的挂在腰间,两端延伸到手臂上。仔细看,里面还有一些残酒。于吉走到案边,端起一杯酒,用左手挡着,倒进了腕部的管子里,酒水沿着管子流下,缠在腰间的管了饱满了一些。于吉垂下手臂,酒又流回杯中。
孙策恍然大悟,怪不得于吉来者不拒,喝了上百杯却没有一丝醉意。原来一口都没喝啊。汉人喝酒时会用左手袖子挡着脸,他就利用这个做掩护,把所有的酒都倒进管子,然后再表演了一回法术。
孙策忍着笑,伸手相邀。“于公,现在你可以喝了,这酒还是不错的。”
于吉讪讪地点点头,取下管子搁在一旁,又穿上外衣。袁耀斟了两杯酒,一杯端给孙策,一杯端给于吉。两人举手示意,喝了一杯。孙策咂咂酒。他可没有于吉那本事,今天喝得已经有点多。
“我能再问一句吗?你那和读心术一般的法术又是怎么回事?”
“那不是幻术。”于吉端着酒杯,收起笑容。“准确的说,是道术的运用。”
孙策瞥了于吉一眼,神色不悦。“你如果还想故作玄虚,我可就不奉陪了。”
于吉抬起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我是听到的。”
“听到的?”
“然。我蒙童入道,至今九十余年,依然耳聪目明,如果四周安静,五步之内,即使是耳语也未必能瞒得过我。二三十步之内正常说话,我能听个七七八八,百步之内有人走动,都瞒不过我的耳朵。”
孙策愕然,绕着于吉转了两圈,尤其是仔细观察他那一对大耳朵。“你听力……这么好?”
“节欲保精,交接有道,肾气充足,听力自然好。将军俗务缠身,不也一样肺气充足,金声玉振吗?”
孙策下意识地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第一次听郭嘉说他金声玉振时,他一直不相信,现在又听于吉这么说,他倒是有点信了。别的不说,于吉这听力就很变态啊。他忍不住笑了一声。
“这么说,我也有修道的天赋?”
“将军有天赋,但是将军俗务缠身,恐怕无法入山静修。”于吉不自觉的恢复了神仙气派。“我从海外归来,就是希望将军能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道,拯救乱世,解万民于倒悬。”
第1213章 黄巾力士
身为穿越客,孙策时常有点小得意,逗弄一下这个时代的精英,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除了一些后世的知识之外,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即使不谈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单纯论智商,这个时代能碾压他的人一大把,论政治斗争权谋,能将他戏弄于股掌之上的人也比比皆是。
即使是像于吉这样被后世扫进历史垃圾堆的神仙家,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别的不说,一把年纪还步履如风,身体状况不输年轻小伙的有几个?前世的他百岁老人见过不少,像于吉这么精神矍铄的一个也没有。
面对未知固然不能轻信,保持一点敬畏心还是有必要的。酒宴上,他已经怀疑于吉身上有机关,可他还是没敢当面指出,毕竟他对幻术不太在行,万一于吉用的不是他以为的办法,岂不是很丢脸。只是有那个假装断腿配合于吉表演的年轻人在手,他相信于吉是人不是神,才能步步紧逼,在心理上占据了上风。
如果于吉真是神仙,根本不需要装神弄鬼。
见于吉自承百余岁,修道九十余年,又有着过人的耳力,他相信于吉是有诚意的,便请于吉入座,正式进行交流。说是交流,其实是他向于吉请教。在这方面,他了解的东西非常有限。
“于公,什么是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是外相,是指人的声音有金玉之质,归其根基,是人的元气充足,身体康健。依五行而论,肾为水,为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壮。水生木,木为肝,肾水润肝则目明。金为肺,肾水反哺肺金则发声宏亮,有金玉之音……”
孙策听郭嘉解释过金声玉振,但郭嘉是听人说过,他本人对此研究不多,解释也远不如于吉这个修道之人说得清楚。以五行生克、脏腑学说为核心的中医在后世已经没落,时常被人斥为伪科学,但孙策并不这么想,是不是伪科学可能只是标准问题,但中医能治病救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且不说西医传入之前,即便是西医传入之后,中医一样有生存空间,身体不舒服了找中医调理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绝不会被人当作烧香拜佛一样迷信,更不用说针灸、按摩这样的医疗手段甚至得到了西方医学界的认可。
不能因为你解释不了就称之为伪科学,是不是伪科学要看疗效。于吉的解释是不是科学,孙策不敢判断,至少觉得有点道理。
“那达到金声玉振难不难?”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这既和天赋有关,也和修行方法有关。如果天赋好,修行方法得当,快的百日,慢的三年,基本就能成功。不过天赋好的人既少,得当的修行方法也难得,所以真正能迈过这一步的人百不足一。有很多人修道修了一辈子,也没法迈过这道坎。”
于吉看看孙策。“将军天赋过人,修行方法也得当,但你的心思不在修道上,所以你只碰到了金声玉振的门槛,此生能否登堂入室,尚未可知。”他抚着胡须,似笑非笑地打量着孙策。“如果我猜得不错,将军修的是房中术。房中术的确是修道妙法,但凶险也逾于他法,若道心不坚,常常会沦为下流末道。将军当慎之。”
孙策老脸发烫,强作镇静。“如果道心坚定,修行得法,能成仙吗?”
“能不能成仙,我不敢断言,尽天年还是有可能的。”
孙策笑了。天年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一百到一百二十岁之间。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一世纪,能活这么久的也不多。“别说能尽天年,能像于公一样百余岁还身体强壮,我就心满意足了。”
“将军知足常乐,自然是好事。不过,天年只是修道成仙的基础。”于吉收起笑容。“修出世道最要紧的就是时间,顺则凡,逆则仙,一顺一逆为一天年,共一百二十八岁。一百二十八岁依然精完气足,才算是真正迈入道门,有成仙的希望。所以上古能成仙的人往往都是长寿之年,长寿未必能成仙,但成仙的都长寿。为何?非长寿,不足以观天道也。即使是修入世道,若英年早逝,也无从谈起。尧寿一百又一十七年,舜寿百年,他们能成圣人和长寿密不可分。”
孙策将信将疑,但他听得很入神。于吉说的这些理论对不对?他不敢断言,毕竟他没见过真正的仙人,于吉本人甚至还没真正迈入道门,他本人也没见过成仙的人。可是没见过不代表就不存在,轻易的承认当然不对,轻易的否定也未免草率。
而且于吉也没有要求他修出世道,他希望他主修入世道,兼修出世道。兼修出世道能让他身体强壮,活得更久,有足够的时间修入世道。入世道最大的困难就是人亡政息,活得久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于吉举尧舜为例比较极端,但考诸信史,建立功业的天子大多长寿也是事实。
说到这个目的的时候,于吉又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张角。张角如果不是死得早,就算是皇甫嵩也未必能轻易打败他。在皇甫嵩之前,他已经击败了卢植和董卓,如果不死,他一样能击败皇甫嵩。
孙策很惊讶。“张角真有道行?”
“将军麾下有黄巾将领,应该知道黄巾军修房中术的人不在少数。”
孙策点点头。他知道黄巾军男女杂处,因此被人讥为污秽,其实黄巾军只是俗称,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太平道,奉行的经典是《太平经》,修行的道法中就包括房中术。当然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修道是个幌子,贪男女之欲才是真相。
“张角少年时奉道十余年,已经达到了金声玉振的阶段,他有九节杖,传道时声音宏亮,颇有蛊惑人心之能。此外,将军听说过黄巾力士吗?”
孙策一惊。他听说过黄巾力士,但具体情况却不清楚。
“黄巾力士是张角传道时陆续收的弟子,对张角忠心耿耿。这些人不仅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而且经张角施用秘术,力大无穷,刀剑难伤。两军作战时,张角常让黄巾力士先破敌阵,再以大军掩杀,战无不胜。不过这些人只听张角的,张角一死,他们就成了行尸走肉,很快就阵亡殆尽。没了张角指挥,又没有黄巾力士突阵,黄巾一败再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孙策心中一动。“于公,你的意思是说,张角练就黄巾力士的秘术来自《太平经》?”
“是的,不过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并非真正的道法,有伤天道。我希望将军不要用。”
“这么说,于公有?”
于吉点点头。“如果将军需要,我可以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写给你。炼制黄巾力士的秘术就在外篇中的拘校卷。”
第1214章 太平经
黄巾军败,太平道遭到朝廷强力打压,很快就消声匿迹,随后魏晋时的道教就成了天师道的天下,《太平经》也逐渐散失,一部分残卷散落于《道藏》之中,后世有学者辑出校注,也分为一百七十卷,但学界公认,这些绝非原貌,能有原本的一半就不错了。
于吉说能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写出来,孙策的确有些惊讶。
“大概有多少字?”
“没算过,大概五六十万吧。”
“你全记得?”
于吉笑了。“将军没见过《太平经》,难辨真伪,不如我背一段《天下至道谈图释》,如何?”
孙策好奇心大起。他知道有人记忆力超群,号称有照相式记忆,没想到于吉也有这本事。他做了个手势,请于吉开始表演。于吉也不客气,清了清嗓子,开始背诵。
《天下至道谈图释》连原文加注释大概有一万多字,也不算特别多,于吉背得很轻松,没一会儿就背了一大半。孙策没和原本对,但他知道大致不差。看看郭嘉,郭嘉也点头表示赞同。于吉的记忆力果然非同一般,背下《太平经》还是有可能的。
孙策立刻让人取来纸笔,请于吉先把黄巾力士的秘术写下来。他觉得很好奇。于吉也不推辞,提笔就写。于吉的书法不错,自有一股出尘之气。他一边写,孙策一边看,看了一半,他便明白了所谓的黄巾力士秘术是怎么回事,于吉为什么说这秘术有伤天道,不建议他用。
秘术包括两部分:一是抗击打训练,一是丹药。两者相辅相成,被选为黄巾力士的人先服丹药,然后让人用棍棒击打身体,由轻渐重,由少渐多,然后再用药水清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身体结实,刀剑难入。上阵前,再服一种丹药,便不觉痛楚,唯知奋勇向前。
这不就是硬气功么。
在二十世纪末,硬气功曾经风靡一时,后来被斥为骗术。说硬气功是骗术倒也不冤枉,因为这其实和气功没什么关系,正常人只要肯吃苦,也能练得出来。但说硬气功一点没用,却也不是事实。经过锻炼,的确可以获得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尤其是对刺杀有突出的防护能力,银枪刺喉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表演。
只是表演就是表演,有一系的标准操作,如果不按那个套路来,就算练过硬气功也不能刀枪不入,尤其是面对子弹的时候,更是一枪两个眼儿。
孙策知道这里面的诀窍,但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当他们看到刀剑无法伤害黄巾力士时,自然会产生畏惧心理,而黄巾力士也会如神附体,加上对张角的彻底服从和自身的武功,在战场上的确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受伤肯定还会受伤,否则就不会有阵亡损耗了,但打了胜仗,人们只知道黄巾力士战无不胜,很少有人关心那些阵亡的。
这样的秘术不用也罢,投入太大,效果却不怎么样,真遇到强弩,硬气功再好也不顶用。有这时间和精力,他宁愿用在增加虎卫、武卫两营的训练和装备上。
写完秘术,见孙策一脸不以为然,于吉不仅不失望,反而松了一口气。
这时,吕岱过来汇报,宾客已经全部散了。孙策便请于吉回去继续聊。他们回到水榭上,袁权安排了酒食,孙策等人入座,接着听于吉讲解《太平经》的道义。
与孙策之前听到的传言略有不同,于吉口中的《太平经》是另外一个版本。不知道是原本的传言有误,还是于吉改变了主意,实话实说,他所说的《太平经》并非得于阳泉神水,而是一部很多人的汇编之作,于吉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也不是凭空编写此书,而是有所本,其中有一些是不见流传的古籍。
也就是说,《太平经》是一部《吕氏春秋》、《淮南子》式的集体创作。这里面既有政治理论,也有养生秘法,还有一些拘鬼禁邪的方术。因为是多人杂撰,所以文风不统一,见解也常有牴牾之处,但总体而言,这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仅思想而论,《太平经》的学术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发挥,兼有一部分儒家思想,是一部儒道杂揉之作。这也很正常,汉代儒学大兴,启蒙的教材都是《论语》《孝经》一类,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儒学底子。
孙策最感兴趣的还是养生术。对他来说,有于吉在面前,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养生术。至于治国理论,一群出世修行的人懂什么治国啊,于吉那点装神弄鬼的手段根本不够看,张角也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真把《太平经》当治国纲领,他会死得和张角一样惨。
新月初升时开席,月上柳梢时,孙策便和众人确定了大致原则,接下来的具体安排自有相关掾吏处理,毋须在酒席上详谈,大家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不免有人想到刚才的神仙于吉,开始还只是当作谈资,后来渐渐便把他当作一个笑话,毫不留情的讥讽起来。
即使是文化人,汉人的脾气也远比后世子孙直率,喜欢就夸,不喜欢就骂,一点情面也没有。所谓忌讳,很多时候也是保留在书上,生活中往往顾及不全。在朝堂上连皇帝都怼,在这种场合怼一个假神仙自然更没心理负担。
见男人越说越不堪,女人们不爽起来,尤其是陈夫人。于吉是她弟弟陈逸请来的,现在当众丢脸,连带着她脸上也无光。许虔被授南昌令,心里高兴,多喝了两杯,便有些得意忘形,惹得陈夫人大怒,当着众人的面厉声喝斥了许虔两句,拂袖而去。
袁权也不舒服,借着劝陈夫人的机会,带着尹姁等人一起离席。她们走了,袁衡等人也不坐了,陆续离席。堂上只剩下成年男子,更加放肆。许虔借酒遮酒,也没把刚才的插曲当回事,和大家一起高谈阔论。
孙策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感慨。这些人不管是文是武,是世家还是寒门,总之都是世俗之人,哪里懂什么叫道。怪不得于吉不愿意搭理他们,看到神仙只知道求仙丹,想不劳而获,岂配问道。
孙策坐了一会,也找了个借口退了,留下吕岱作陪。吕岱办事周到,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由他来接待这些人再合适不过。他留在这里,这些人反而不自在。他走了,他们才能喝得痛快。
郭嘉也跟了出来,两人下了楼,见一楼重开了一席,袁权陪着各位夫人们正闲聊,见孙策下楼,便赶了过来,指指不远处的军谋处水榭。
“于神仙在三楼等着。”
孙策很诧异。“你安排的?”
“是我自作主张,若有不妥,还请将军恕罪。”
孙策轻笑一声。袁权这个安排的确不妥——军谋处岂是什么人都能接近的——但这并不是她的错,她再聪明也想不到于吉的那些花招。“既然把神仙留下了,你怎么不过去请教?”
“若他是真神仙,以后有的是机会,又何必急在一时。若他是假神仙,问也无益。”袁权目光流转如波,抿嘴而笑。“我们又没将军这样的慧眼,哪里知道真假。”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举手和正在饮宴的各家夫人打了个招呼,与郭嘉一起向军谋处走去。来到三楼,于吉等人正在闲谈,案上摆着一些酒浆瓜果,虽不丰盛,却也清新,倒是和于吉的身份相合。见孙策与郭嘉上楼,他们转过身来,拱手致意。
袁耀施了礼,准备告退。孙策拉住他,示意他一起听听。
“于公,你决定了吗?”
于吉强作镇定。“什么决定?”
孙策皱皱眉。“我刚才说得够明白了吧?要我再说一遍?”
于吉正要说话,徐岳扯了扯他的袖子,低声说道:“孙将军日理万机,没时间说那些客套话。于公,那些虚应故事就省了吧,将军是诚心问道之人,不比于凡俗。”
于吉看看徐岳,又看看孙策,有点无奈。“好吧,我们省掉那些玄虚,说点真义。”
孙策抬抬手。“说真义之前,能否请于公表示一点诚意?毕竟你有玄虚在前,我不知道能不能相信你。”
于吉苦笑。“将军要我怎么表示诚意?仙丹,还是点石成金?这些我都没有。”
“你刚才那酒是怎么回事?”
于吉眨眨眼睛,盯着孙策看了一会儿。“那将军能不能先告诉我,你为什么对我疑心这么重,一定要说我的法术是幻术?”
孙策笑了。郭嘉也笑了,摇摇手中的羽扇。“于神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还没到平舆,满伯宁就把配合你的那个年轻人送到这儿来了,就是断腿的那个,你应该有印象的。”
于吉顿时闹了个大红脸。他犹豫了片刻,解开了外衣。孙策等人一看,忍不住相视而笑。
于吉腰间缠满了半透明的管子,看材料的光泽,应该是肠衣,里面几乎空了,软软的挂在腰间,两端延伸到手臂上。仔细看,里面还有一些残酒。于吉走到案边,端起一杯酒,用左手挡着,倒进了腕部的管子里,酒水沿着管子流下,缠在腰间的管了饱满了一些。于吉垂下手臂,酒又流回杯中。
孙策恍然大悟,怪不得于吉来者不拒,喝了上百杯却没有一丝醉意。原来一口都没喝啊。汉人喝酒时会用左手袖子挡着脸,他就利用这个做掩护,把所有的酒都倒进管子,然后再表演了一回法术。
孙策忍着笑,伸手相邀。“于公,现在你可以喝了,这酒还是不错的。”
于吉讪讪地点点头,取下管子搁在一旁,又穿上外衣。袁耀斟了两杯酒,一杯端给孙策,一杯端给于吉。两人举手示意,喝了一杯。孙策咂咂酒。他可没有于吉那本事,今天喝得已经有点多。
“我能再问一句吗?你那和读心术一般的法术又是怎么回事?”
“那不是幻术。”于吉端着酒杯,收起笑容。“准确的说,是道术的运用。”
孙策瞥了于吉一眼,神色不悦。“你如果还想故作玄虚,我可就不奉陪了。”
于吉抬起手,示意孙策不要着急。“我是听到的。”
“听到的?”
“然。我蒙童入道,至今九十余年,依然耳聪目明,如果四周安静,五步之内,即使是耳语也未必能瞒得过我。二三十步之内正常说话,我能听个七七八八,百步之内有人走动,都瞒不过我的耳朵。”
孙策愕然,绕着于吉转了两圈,尤其是仔细观察他那一对大耳朵。“你听力……这么好?”
“节欲保精,交接有道,肾气充足,听力自然好。将军俗务缠身,不也一样肺气充足,金声玉振吗?”
孙策下意识地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第一次听郭嘉说他金声玉振时,他一直不相信,现在又听于吉这么说,他倒是有点信了。别的不说,于吉这听力就很变态啊。他忍不住笑了一声。
“这么说,我也有修道的天赋?”
“将军有天赋,但是将军俗务缠身,恐怕无法入山静修。”于吉不自觉的恢复了神仙气派。“我从海外归来,就是希望将军能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道,拯救乱世,解万民于倒悬。”
第1213章 黄巾力士
身为穿越客,孙策时常有点小得意,逗弄一下这个时代的精英,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除了一些后世的知识之外,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即使不谈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单纯论智商,这个时代能碾压他的人一大把,论政治斗争权谋,能将他戏弄于股掌之上的人也比比皆是。
即使是像于吉这样被后世扫进历史垃圾堆的神仙家,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别的不说,一把年纪还步履如风,身体状况不输年轻小伙的有几个?前世的他百岁老人见过不少,像于吉这么精神矍铄的一个也没有。
面对未知固然不能轻信,保持一点敬畏心还是有必要的。酒宴上,他已经怀疑于吉身上有机关,可他还是没敢当面指出,毕竟他对幻术不太在行,万一于吉用的不是他以为的办法,岂不是很丢脸。只是有那个假装断腿配合于吉表演的年轻人在手,他相信于吉是人不是神,才能步步紧逼,在心理上占据了上风。
如果于吉真是神仙,根本不需要装神弄鬼。
见于吉自承百余岁,修道九十余年,又有着过人的耳力,他相信于吉是有诚意的,便请于吉入座,正式进行交流。说是交流,其实是他向于吉请教。在这方面,他了解的东西非常有限。
“于公,什么是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是外相,是指人的声音有金玉之质,归其根基,是人的元气充足,身体康健。依五行而论,肾为水,为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壮。水生木,木为肝,肾水润肝则目明。金为肺,肾水反哺肺金则发声宏亮,有金玉之音……”
孙策听郭嘉解释过金声玉振,但郭嘉是听人说过,他本人对此研究不多,解释也远不如于吉这个修道之人说得清楚。以五行生克、脏腑学说为核心的中医在后世已经没落,时常被人斥为伪科学,但孙策并不这么想,是不是伪科学可能只是标准问题,但中医能治病救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且不说西医传入之前,即便是西医传入之后,中医一样有生存空间,身体不舒服了找中医调理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绝不会被人当作烧香拜佛一样迷信,更不用说针灸、按摩这样的医疗手段甚至得到了西方医学界的认可。
不能因为你解释不了就称之为伪科学,是不是伪科学要看疗效。于吉的解释是不是科学,孙策不敢判断,至少觉得有点道理。
“那达到金声玉振难不难?”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这既和天赋有关,也和修行方法有关。如果天赋好,修行方法得当,快的百日,慢的三年,基本就能成功。不过天赋好的人既少,得当的修行方法也难得,所以真正能迈过这一步的人百不足一。有很多人修道修了一辈子,也没法迈过这道坎。”
于吉看看孙策。“将军天赋过人,修行方法也得当,但你的心思不在修道上,所以你只碰到了金声玉振的门槛,此生能否登堂入室,尚未可知。”他抚着胡须,似笑非笑地打量着孙策。“如果我猜得不错,将军修的是房中术。房中术的确是修道妙法,但凶险也逾于他法,若道心不坚,常常会沦为下流末道。将军当慎之。”
孙策老脸发烫,强作镇静。“如果道心坚定,修行得法,能成仙吗?”
“能不能成仙,我不敢断言,尽天年还是有可能的。”
孙策笑了。天年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一百到一百二十岁之间。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一世纪,能活这么久的也不多。“别说能尽天年,能像于公一样百余岁还身体强壮,我就心满意足了。”
“将军知足常乐,自然是好事。不过,天年只是修道成仙的基础。”于吉收起笑容。“修出世道最要紧的就是时间,顺则凡,逆则仙,一顺一逆为一天年,共一百二十八岁。一百二十八岁依然精完气足,才算是真正迈入道门,有成仙的希望。所以上古能成仙的人往往都是长寿之年,长寿未必能成仙,但成仙的都长寿。为何?非长寿,不足以观天道也。即使是修入世道,若英年早逝,也无从谈起。尧寿一百又一十七年,舜寿百年,他们能成圣人和长寿密不可分。”
孙策将信将疑,但他听得很入神。于吉说的这些理论对不对?他不敢断言,毕竟他没见过真正的仙人,于吉本人甚至还没真正迈入道门,他本人也没见过成仙的人。可是没见过不代表就不存在,轻易的承认当然不对,轻易的否定也未免草率。
而且于吉也没有要求他修出世道,他希望他主修入世道,兼修出世道。兼修出世道能让他身体强壮,活得更久,有足够的时间修入世道。入世道最大的困难就是人亡政息,活得久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于吉举尧舜为例比较极端,但考诸信史,建立功业的天子大多长寿也是事实。
说到这个目的的时候,于吉又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张角。张角如果不是死得早,就算是皇甫嵩也未必能轻易打败他。在皇甫嵩之前,他已经击败了卢植和董卓,如果不死,他一样能击败皇甫嵩。
孙策很惊讶。“张角真有道行?”
“将军麾下有黄巾将领,应该知道黄巾军修房中术的人不在少数。”
孙策点点头。他知道黄巾军男女杂处,因此被人讥为污秽,其实黄巾军只是俗称,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太平道,奉行的经典是《太平经》,修行的道法中就包括房中术。当然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修道是个幌子,贪男女之欲才是真相。
“张角少年时奉道十余年,已经达到了金声玉振的阶段,他有九节杖,传道时声音宏亮,颇有蛊惑人心之能。此外,将军听说过黄巾力士吗?”
孙策一惊。他听说过黄巾力士,但具体情况却不清楚。
“黄巾力士是张角传道时陆续收的弟子,对张角忠心耿耿。这些人不仅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而且经张角施用秘术,力大无穷,刀剑难伤。两军作战时,张角常让黄巾力士先破敌阵,再以大军掩杀,战无不胜。不过这些人只听张角的,张角一死,他们就成了行尸走肉,很快就阵亡殆尽。没了张角指挥,又没有黄巾力士突阵,黄巾一败再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孙策心中一动。“于公,你的意思是说,张角练就黄巾力士的秘术来自《太平经》?”
“是的,不过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并非真正的道法,有伤天道。我希望将军不要用。”
“这么说,于公有?”
于吉点点头。“如果将军需要,我可以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写给你。炼制黄巾力士的秘术就在外篇中的拘校卷。”
第1214章 太平经
黄巾军败,太平道遭到朝廷强力打压,很快就消声匿迹,随后魏晋时的道教就成了天师道的天下,《太平经》也逐渐散失,一部分残卷散落于《道藏》之中,后世有学者辑出校注,也分为一百七十卷,但学界公认,这些绝非原貌,能有原本的一半就不错了。
于吉说能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写出来,孙策的确有些惊讶。
“大概有多少字?”
“没算过,大概五六十万吧。”
“你全记得?”
于吉笑了。“将军没见过《太平经》,难辨真伪,不如我背一段《天下至道谈图释》,如何?”
孙策好奇心大起。他知道有人记忆力超群,号称有照相式记忆,没想到于吉也有这本事。他做了个手势,请于吉开始表演。于吉也不客气,清了清嗓子,开始背诵。
《天下至道谈图释》连原文加注释大概有一万多字,也不算特别多,于吉背得很轻松,没一会儿就背了一大半。孙策没和原本对,但他知道大致不差。看看郭嘉,郭嘉也点头表示赞同。于吉的记忆力果然非同一般,背下《太平经》还是有可能的。
孙策立刻让人取来纸笔,请于吉先把黄巾力士的秘术写下来。他觉得很好奇。于吉也不推辞,提笔就写。于吉的书法不错,自有一股出尘之气。他一边写,孙策一边看,看了一半,他便明白了所谓的黄巾力士秘术是怎么回事,于吉为什么说这秘术有伤天道,不建议他用。
秘术包括两部分:一是抗击打训练,一是丹药。两者相辅相成,被选为黄巾力士的人先服丹药,然后让人用棍棒击打身体,由轻渐重,由少渐多,然后再用药水清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身体结实,刀剑难入。上阵前,再服一种丹药,便不觉痛楚,唯知奋勇向前。
这不就是硬气功么。
在二十世纪末,硬气功曾经风靡一时,后来被斥为骗术。说硬气功是骗术倒也不冤枉,因为这其实和气功没什么关系,正常人只要肯吃苦,也能练得出来。但说硬气功一点没用,却也不是事实。经过锻炼,的确可以获得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尤其是对刺杀有突出的防护能力,银枪刺喉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表演。
只是表演就是表演,有一系的标准操作,如果不按那个套路来,就算练过硬气功也不能刀枪不入,尤其是面对子弹的时候,更是一枪两个眼儿。
孙策知道这里面的诀窍,但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当他们看到刀剑无法伤害黄巾力士时,自然会产生畏惧心理,而黄巾力士也会如神附体,加上对张角的彻底服从和自身的武功,在战场上的确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受伤肯定还会受伤,否则就不会有阵亡损耗了,但打了胜仗,人们只知道黄巾力士战无不胜,很少有人关心那些阵亡的。
这样的秘术不用也罢,投入太大,效果却不怎么样,真遇到强弩,硬气功再好也不顶用。有这时间和精力,他宁愿用在增加虎卫、武卫两营的训练和装备上。
写完秘术,见孙策一脸不以为然,于吉不仅不失望,反而松了一口气。
这时,吕岱过来汇报,宾客已经全部散了。孙策便请于吉回去继续聊。他们回到水榭上,袁权安排了酒食,孙策等人入座,接着听于吉讲解《太平经》的道义。
与孙策之前听到的传言略有不同,于吉口中的《太平经》是另外一个版本。不知道是原本的传言有误,还是于吉改变了主意,实话实说,他所说的《太平经》并非得于阳泉神水,而是一部很多人的汇编之作,于吉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也不是凭空编写此书,而是有所本,其中有一些是不见流传的古籍。
也就是说,《太平经》是一部《吕氏春秋》、《淮南子》式的集体创作。这里面既有政治理论,也有养生秘法,还有一些拘鬼禁邪的方术。因为是多人杂撰,所以文风不统一,见解也常有牴牾之处,但总体而言,这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仅思想而论,《太平经》的学术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发挥,兼有一部分儒家思想,是一部儒道杂揉之作。这也很正常,汉代儒学大兴,启蒙的教材都是《论语》《孝经》一类,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儒学底子。
孙策最感兴趣的还是养生术。对他来说,有于吉在面前,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养生术。至于治国理论,一群出世修行的人懂什么治国啊,于吉那点装神弄鬼的手段根本不够看,张角也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真把《太平经》当治国纲领,他会死得和张角一样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