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宫虽说是仙师居处,但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它自然也是有个后花园的,徐循摸着黑踉踉跄跄地奔到了后院,只有一点星光引路,压根看不清四周,左顾右盼间,见得一个模糊人影在某处停着,似乎是要往下跳的样子,她心里一惊,忙喊道,“别!别!”
说着,便发足奔了过去,果然见到皇后扶着一口井的井沿——各处宫殿,井口位置都差不多,虽然是黑夜里,但居然也被她找到了。
“你不是很讨厌我么?”皇后语气有几分嘲讽,“今日以后,你得称愿了。”
她忽地仰首冲天,大喊道,“你得称愿了!我服了!我服了!这就是我的命,我认了!天爷,我认了!”
以她一生经历,的确是称得上跌宕起伏、造化弄人,前半生也不需多说什么,只这用尽心力,甚至是舍弃了皇帝对她的情分,换来的太子和后位,走到最后,居然也是如此绝望和凄惶,皇后也算是把斗志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她连尊严都已舍弃,只可惜,命运给她的回答,却并不会因此就柔软几分。仙师那句话,已经绝了她最后的希望,以她性子,宁可去死,怕也都不愿活着忍受之后陆续有来的屈辱,忍气吞声地在太后脚下过活。
徐循心底,一片雪亮:连这个所谓的赢家,最终也迎来了她的末路。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真是卡死我了,卡了一天了。
现在终于把思路理顺,久等了,先买合算了大概1k字吧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小孙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得意时恐怕想不到后来的失意,失意时怕也想不到最后又能得意,可最后得意了以后,谁知道迎来的又是这样的打击……真惨||||||||||
第245章 联手
时已深夜,本应是好梦正酣的时候,西杨大人有了年纪,平时更注重养生,若是平日,多数已经是搂着一房美妾睡得正香了。但今日却叫他怎么能睡得着?连带着几位心腹幕僚也不能安歇,全陪着首辅耗在书房内吃清茶,连点心也不敢多吃——腹中越是饥饿,思维就越是灵便,也就越能为恩主排忧解难。
不过,现在就算是饿出火来,怕也无济于事了,几位幕僚彼此看着,都没从彼此眼中看出什么来:局面就是如此,老娘娘封住清宁宫,只不出门,还把嗣皇帝栓在身边,正宗应了那位栓儿的小名。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不闯宫就没有嗣皇帝,没有嗣皇帝,哪来的登基大典?可这多少年、多少朝,哪有过大臣闯太后宫的道理?没有通行令牌,文臣连后宫的门都进不去,要闯?这可不是地主家大院,你找两个身强体壮的人伴着,飞奔到院子里把嗣皇帝揪起来就走。从文华殿到清宁宫的确不远,也就一里路多点儿,可内外有几重高墙拦阻,士兵内侍把守——这内侍也是习练武艺,平日里要举行‘内操’的,谁要是擅闯一步,就不说当场打死,那也得立刻给拿下了,绝不会容许外男闯进去哪怕一步的。
当然了,要说恩主这么多年的首辅当下来,在宫里没有自己的关系,那也是太小看了他,搭关系搭到两重守将身上,不难,难的是这件事的得失极为清楚。——放着人闯进去了,掉脑袋的可就是自己。别说抢出嗣皇帝来登基是大功一件,嗣皇帝今年才几岁?能顶什么事?皇后常年身子不好,连宫务也没法管,其余妃嫔,听说除了南内那些没名分的以外,已经全殉了。难道让宦官来监国?少不得还要太后出马。太后能放过这个秋后算账的机会么?现在闯宫,那等于是把脑袋夹在胳肢窝里,已经是没打算落着什么好了。
不错,去了的大行皇帝可谓是宽宏醇厚、柔定端方,和西杨大人也是君臣相得,可这也不能拿全族人的荣辱去填吧?就是西杨大人愿意,那守门的还不愿意呢,虽是头儿做主,但上头发落下来,从人不一样是有罪?这强抢,肯定是不成的了,老太太怕也就是心知肚明,仗着她是如今内宫仅存的人选了,这才如此笃定,就和内阁在这耗着呢。
内阁能有什么办法?除了一次次请见以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是死顶了。不论什么‘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现放着册立多年的太子在,忽然改立个皇帝亲弟,触犯的条例、律令之多且不说,更重要的,是此举严重违背了读书人心中的纲常!就连一向是最敢于投机的东杨大人,这一次也保持了沉默。这时候谁敢出来把老太太的心思挑明了放到台面上,那他全家都完了,这辈子绝不能在官场上立足不说,只怕就连原本最亲密的三同——同年、同乡、同门交际圈,也要将他拒之门外。
可,这么死耗也不是办法,明日就是大行皇帝的头七了,太子不露面,这实在说不过去啊,大行皇帝的丧仪里,很多都需要嗣皇帝出面,没人这怎么办事?礼部祠祭清吏司已经快发疯了,还好天冷,不然,等到丧仪行完了,只怕连香料都遮不住那股味儿!
正这么心不在焉地思忖着,西杨大人一咳嗽,几位幕僚立刻都收摄了心神——吃茶吃到现在,东翁一直都是瞑目不语,不知道的人,怕还以为老人家是睡着了。
“襄王那里……还没有动静?”西杨大人问。
素来最受信重,在京城诸位官员心中,威望甚至不下一部尚书的苏先生欠了欠身子,“还是闭门谢客,毫无动作。”
“不老实。”西杨大人又咳嗽了两声,他疲倦地冲一边伺候着的美婢点了点头,顿时便有一盏淡参汤送了上来,西杨大人含了一口。“大行皇帝待兄弟一片赤诚,兄弟却是辜负他了。”
苏先生也叹了口气,又道,“东杨大人、南杨大人也都没有大动静,今早和您进宫请见不果后,东杨大人往文华殿值班,南杨大人去过大行皇帝灵前行礼,便回府了。虽说府前候见人数不少,但他一个也没见。”
“都不老实。”西杨大人非常悲观,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杨勉仁最多再忍耐十天,十天内如无动静,他要跳出来了。”
苏先生沉声道,“怎么说他也是顾命大臣……”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西杨大人淡淡地道,“勉仁之起,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能忍二十天,已算是他还有几分良知了。”
局就在这里,内阁拿太后毫无办法,但太后对付内阁,办法却很多,晾着不动就是个办法。须知道读书人都是如此,虽然把脸面看得重过天,但任何时候也都不乏有投机者,只是现在,他们没有西杨大人的角度,还无法高屋建瓴地把局势看明白,所以不敢轻易涉水。一旦搞懂了局面,想走杨勉仁路线的人,还会少么?几天内要是拿不下太后,时日久了变数就多。毕竟,支持嗣皇帝,报复在眼前,好处在日后,而支持襄王,这个好处,折现是很快的!
苏先生也没辙了,他只好把那不是办法的办法拿了出来,“东主,如今黔驴技穷,只好……只好夹裹民意了吧?”
这民意说的不是百姓,而是百官,如果能提前串联,搞出百官联名上书的声势,先一步把可能动摇的官员夹裹进来,一来震慑太后,二来也是统一一下舆论,妙用自然无穷。
能进书房的,除了那两个婢女以外,都不会是笨人,立时有人问,“苏先生意思,难道是请东主挑头?”
“局面如此,非东主出面,不能服众。”苏先生坦然道,“如杨勉仁辈,不是东主,谁能夹裹得住他?”
“杀伐气也太重了些吧?如此一来……”那人摇头叹了口气,“不成功,便成仁,却是没有退路了。”
何止如此,若是闹出了这样的动静,太后服软,则内廷体面尽去,以后如何节制臣下?太后不服软,那就真是无转圜余地了,她已是没有别的路可走,谁知道会对养在身侧的嗣皇帝做出什么来?这一招虽然妙用无穷,但风险却也一样很大。
苏先生显然早已把前后都想得通透了,此时侃侃而谈,“若行此计,应当双管齐下。在外,联络百官上书,请行嗣皇帝登基仪,在内,联系心向先皇的忠诚健壮宦官,强抢清宁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礼行了再说。”
他面上透出一丝狠辣之色,“而后,当请皇后摄政,送太后清修!”
清修在这里意味着什么,也不必多说了,众人一时俱都不言不语,只是目注西杨大人。有人轻声嘀咕了一句,“臣主废立,不祥啊……”
有一就有二,大臣插手皇帝册立、后宫摄政人选,这都是极其不祥的征兆。权力一旦失去平衡,就算皇后是在文官支持下上位,也会感到不安,提拔宦官外戚用以制衡,也是她唯一的选择,这种事,就和太宗夺位、大行皇帝废后一般,虽然看似都是个人行动,又或者都是‘被逼无奈’,但对后人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毕竟,学好容易,学坏却难!有此一事,西杨大人本来看似安宁的晚年政治生涯,顿时便又是危机四伏,一个弄不好,都可能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西杨大人又合拢了眼睛,仿佛一尊石佛般坐在那里,沉寂了半晌,方低声道,“鞑靼……动静如何了?”
众人顿时悚然而惊——迁都才十几年,国势又旺盛,很多人思维都还没转变过来,都以为鞑靼凶人,距离京城尚有千里。被阁老一语方才惊醒:这十年间,大行皇帝轻徭薄赋,民力渐舒的同时,鞑靼势力也有所回暖,就是去年末,大行皇帝才刚重申了整顿武备的重要性,可见边境局势,已经不是那么理想了。
谁也不会相信鞑靼在京城没有细作,若是借着君臣相争,朝中大乱的时机打了过来……从边境到京城,也就是两三百里的路!
气氛顿时又沉闷了下来,苏先生在心底叹了口气:若是依他,快刀斩乱麻,还是会努力一把。但西杨大人行将就木的年纪,怕已是没有这样的锐气了。
他强打精神,又为东主谋划道,“既然如此,倒不如就依了老人家——”
“苏先生!”
“苏兄!”
屋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呼,余下几位幕僚均是长身而起,或是震惊、或是不屑地瞪着苏先生。苏先生对此,不过付与一笑,他望着西杨大人,沉声道,“东主,如今业已技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西杨大人摇了摇头,却又很果断地否决了,“先主待我恩重,我老了,死后事就在眼前,若是此时背主,怕连死都死得不安心。”
西杨大人也的确是在大行皇帝手上,才被提拔为内阁之首,他这一番话,说来平平淡淡,但却自然体现了坚定的决心。众人这才露出安心感佩之色,个别性情中人,还狠狠地剜了苏先生几眼。
苏先生并不在意,身为幕僚,尽可能出谋划策,使东主多几条路走,这是他的职责,至于采纳不采纳,那是东主自己的事。只是如今西杨大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他也不禁有几分焦躁:东杨不必说,南杨一向借圣意立身,自此事上态度必然软弱。内阁三人已去其二,英国公乃是武将,地位超然不好介入国君之争,顾命五臣,余下也就是一个胡大人,也就是个礼部尚书,位尊权小,靠资历立身而已,在这件事上,正统派看似拿住大义,其实是危机四伏,东主又要顾全君臣情分,又瞻前顾后不肯行险,这让人怎不心焦?
连着数日殚精竭虑地推算计较,苏先生已有心血耗费之感,此时也觉脑际一阵眩晕,他抚了抚额头,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慌之感,正欲再行筹算时,屋外忽然传来了轻轻的叩击声。一名美婢转身出去,不片晌回来,低声在西杨大人耳边,说了几句话。
在苏先生讶然的目光中,今晚一直寡言少语,如同石雕的西杨大人,猛然一掀寿眉,目中精光四射,一时竟是喜动颜色,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引他入静室说话!”
苏先生心底,也是猛然一动,他是又惊又喜:从东翁的表现来看,只怕,东翁一直等待着的转机,已是来了!
说着,便发足奔了过去,果然见到皇后扶着一口井的井沿——各处宫殿,井口位置都差不多,虽然是黑夜里,但居然也被她找到了。
“你不是很讨厌我么?”皇后语气有几分嘲讽,“今日以后,你得称愿了。”
她忽地仰首冲天,大喊道,“你得称愿了!我服了!我服了!这就是我的命,我认了!天爷,我认了!”
以她一生经历,的确是称得上跌宕起伏、造化弄人,前半生也不需多说什么,只这用尽心力,甚至是舍弃了皇帝对她的情分,换来的太子和后位,走到最后,居然也是如此绝望和凄惶,皇后也算是把斗志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她连尊严都已舍弃,只可惜,命运给她的回答,却并不会因此就柔软几分。仙师那句话,已经绝了她最后的希望,以她性子,宁可去死,怕也都不愿活着忍受之后陆续有来的屈辱,忍气吞声地在太后脚下过活。
徐循心底,一片雪亮:连这个所谓的赢家,最终也迎来了她的末路。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真是卡死我了,卡了一天了。
现在终于把思路理顺,久等了,先买合算了大概1k字吧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小孙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得意时恐怕想不到后来的失意,失意时怕也想不到最后又能得意,可最后得意了以后,谁知道迎来的又是这样的打击……真惨||||||||||
第245章 联手
时已深夜,本应是好梦正酣的时候,西杨大人有了年纪,平时更注重养生,若是平日,多数已经是搂着一房美妾睡得正香了。但今日却叫他怎么能睡得着?连带着几位心腹幕僚也不能安歇,全陪着首辅耗在书房内吃清茶,连点心也不敢多吃——腹中越是饥饿,思维就越是灵便,也就越能为恩主排忧解难。
不过,现在就算是饿出火来,怕也无济于事了,几位幕僚彼此看着,都没从彼此眼中看出什么来:局面就是如此,老娘娘封住清宁宫,只不出门,还把嗣皇帝栓在身边,正宗应了那位栓儿的小名。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不闯宫就没有嗣皇帝,没有嗣皇帝,哪来的登基大典?可这多少年、多少朝,哪有过大臣闯太后宫的道理?没有通行令牌,文臣连后宫的门都进不去,要闯?这可不是地主家大院,你找两个身强体壮的人伴着,飞奔到院子里把嗣皇帝揪起来就走。从文华殿到清宁宫的确不远,也就一里路多点儿,可内外有几重高墙拦阻,士兵内侍把守——这内侍也是习练武艺,平日里要举行‘内操’的,谁要是擅闯一步,就不说当场打死,那也得立刻给拿下了,绝不会容许外男闯进去哪怕一步的。
当然了,要说恩主这么多年的首辅当下来,在宫里没有自己的关系,那也是太小看了他,搭关系搭到两重守将身上,不难,难的是这件事的得失极为清楚。——放着人闯进去了,掉脑袋的可就是自己。别说抢出嗣皇帝来登基是大功一件,嗣皇帝今年才几岁?能顶什么事?皇后常年身子不好,连宫务也没法管,其余妃嫔,听说除了南内那些没名分的以外,已经全殉了。难道让宦官来监国?少不得还要太后出马。太后能放过这个秋后算账的机会么?现在闯宫,那等于是把脑袋夹在胳肢窝里,已经是没打算落着什么好了。
不错,去了的大行皇帝可谓是宽宏醇厚、柔定端方,和西杨大人也是君臣相得,可这也不能拿全族人的荣辱去填吧?就是西杨大人愿意,那守门的还不愿意呢,虽是头儿做主,但上头发落下来,从人不一样是有罪?这强抢,肯定是不成的了,老太太怕也就是心知肚明,仗着她是如今内宫仅存的人选了,这才如此笃定,就和内阁在这耗着呢。
内阁能有什么办法?除了一次次请见以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是死顶了。不论什么‘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现放着册立多年的太子在,忽然改立个皇帝亲弟,触犯的条例、律令之多且不说,更重要的,是此举严重违背了读书人心中的纲常!就连一向是最敢于投机的东杨大人,这一次也保持了沉默。这时候谁敢出来把老太太的心思挑明了放到台面上,那他全家都完了,这辈子绝不能在官场上立足不说,只怕就连原本最亲密的三同——同年、同乡、同门交际圈,也要将他拒之门外。
可,这么死耗也不是办法,明日就是大行皇帝的头七了,太子不露面,这实在说不过去啊,大行皇帝的丧仪里,很多都需要嗣皇帝出面,没人这怎么办事?礼部祠祭清吏司已经快发疯了,还好天冷,不然,等到丧仪行完了,只怕连香料都遮不住那股味儿!
正这么心不在焉地思忖着,西杨大人一咳嗽,几位幕僚立刻都收摄了心神——吃茶吃到现在,东翁一直都是瞑目不语,不知道的人,怕还以为老人家是睡着了。
“襄王那里……还没有动静?”西杨大人问。
素来最受信重,在京城诸位官员心中,威望甚至不下一部尚书的苏先生欠了欠身子,“还是闭门谢客,毫无动作。”
“不老实。”西杨大人又咳嗽了两声,他疲倦地冲一边伺候着的美婢点了点头,顿时便有一盏淡参汤送了上来,西杨大人含了一口。“大行皇帝待兄弟一片赤诚,兄弟却是辜负他了。”
苏先生也叹了口气,又道,“东杨大人、南杨大人也都没有大动静,今早和您进宫请见不果后,东杨大人往文华殿值班,南杨大人去过大行皇帝灵前行礼,便回府了。虽说府前候见人数不少,但他一个也没见。”
“都不老实。”西杨大人非常悲观,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杨勉仁最多再忍耐十天,十天内如无动静,他要跳出来了。”
苏先生沉声道,“怎么说他也是顾命大臣……”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西杨大人淡淡地道,“勉仁之起,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能忍二十天,已算是他还有几分良知了。”
局就在这里,内阁拿太后毫无办法,但太后对付内阁,办法却很多,晾着不动就是个办法。须知道读书人都是如此,虽然把脸面看得重过天,但任何时候也都不乏有投机者,只是现在,他们没有西杨大人的角度,还无法高屋建瓴地把局势看明白,所以不敢轻易涉水。一旦搞懂了局面,想走杨勉仁路线的人,还会少么?几天内要是拿不下太后,时日久了变数就多。毕竟,支持嗣皇帝,报复在眼前,好处在日后,而支持襄王,这个好处,折现是很快的!
苏先生也没辙了,他只好把那不是办法的办法拿了出来,“东主,如今黔驴技穷,只好……只好夹裹民意了吧?”
这民意说的不是百姓,而是百官,如果能提前串联,搞出百官联名上书的声势,先一步把可能动摇的官员夹裹进来,一来震慑太后,二来也是统一一下舆论,妙用自然无穷。
能进书房的,除了那两个婢女以外,都不会是笨人,立时有人问,“苏先生意思,难道是请东主挑头?”
“局面如此,非东主出面,不能服众。”苏先生坦然道,“如杨勉仁辈,不是东主,谁能夹裹得住他?”
“杀伐气也太重了些吧?如此一来……”那人摇头叹了口气,“不成功,便成仁,却是没有退路了。”
何止如此,若是闹出了这样的动静,太后服软,则内廷体面尽去,以后如何节制臣下?太后不服软,那就真是无转圜余地了,她已是没有别的路可走,谁知道会对养在身侧的嗣皇帝做出什么来?这一招虽然妙用无穷,但风险却也一样很大。
苏先生显然早已把前后都想得通透了,此时侃侃而谈,“若行此计,应当双管齐下。在外,联络百官上书,请行嗣皇帝登基仪,在内,联系心向先皇的忠诚健壮宦官,强抢清宁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礼行了再说。”
他面上透出一丝狠辣之色,“而后,当请皇后摄政,送太后清修!”
清修在这里意味着什么,也不必多说了,众人一时俱都不言不语,只是目注西杨大人。有人轻声嘀咕了一句,“臣主废立,不祥啊……”
有一就有二,大臣插手皇帝册立、后宫摄政人选,这都是极其不祥的征兆。权力一旦失去平衡,就算皇后是在文官支持下上位,也会感到不安,提拔宦官外戚用以制衡,也是她唯一的选择,这种事,就和太宗夺位、大行皇帝废后一般,虽然看似都是个人行动,又或者都是‘被逼无奈’,但对后人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毕竟,学好容易,学坏却难!有此一事,西杨大人本来看似安宁的晚年政治生涯,顿时便又是危机四伏,一个弄不好,都可能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西杨大人又合拢了眼睛,仿佛一尊石佛般坐在那里,沉寂了半晌,方低声道,“鞑靼……动静如何了?”
众人顿时悚然而惊——迁都才十几年,国势又旺盛,很多人思维都还没转变过来,都以为鞑靼凶人,距离京城尚有千里。被阁老一语方才惊醒:这十年间,大行皇帝轻徭薄赋,民力渐舒的同时,鞑靼势力也有所回暖,就是去年末,大行皇帝才刚重申了整顿武备的重要性,可见边境局势,已经不是那么理想了。
谁也不会相信鞑靼在京城没有细作,若是借着君臣相争,朝中大乱的时机打了过来……从边境到京城,也就是两三百里的路!
气氛顿时又沉闷了下来,苏先生在心底叹了口气:若是依他,快刀斩乱麻,还是会努力一把。但西杨大人行将就木的年纪,怕已是没有这样的锐气了。
他强打精神,又为东主谋划道,“既然如此,倒不如就依了老人家——”
“苏先生!”
“苏兄!”
屋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呼,余下几位幕僚均是长身而起,或是震惊、或是不屑地瞪着苏先生。苏先生对此,不过付与一笑,他望着西杨大人,沉声道,“东主,如今业已技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西杨大人摇了摇头,却又很果断地否决了,“先主待我恩重,我老了,死后事就在眼前,若是此时背主,怕连死都死得不安心。”
西杨大人也的确是在大行皇帝手上,才被提拔为内阁之首,他这一番话,说来平平淡淡,但却自然体现了坚定的决心。众人这才露出安心感佩之色,个别性情中人,还狠狠地剜了苏先生几眼。
苏先生并不在意,身为幕僚,尽可能出谋划策,使东主多几条路走,这是他的职责,至于采纳不采纳,那是东主自己的事。只是如今西杨大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他也不禁有几分焦躁:东杨不必说,南杨一向借圣意立身,自此事上态度必然软弱。内阁三人已去其二,英国公乃是武将,地位超然不好介入国君之争,顾命五臣,余下也就是一个胡大人,也就是个礼部尚书,位尊权小,靠资历立身而已,在这件事上,正统派看似拿住大义,其实是危机四伏,东主又要顾全君臣情分,又瞻前顾后不肯行险,这让人怎不心焦?
连着数日殚精竭虑地推算计较,苏先生已有心血耗费之感,此时也觉脑际一阵眩晕,他抚了抚额头,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慌之感,正欲再行筹算时,屋外忽然传来了轻轻的叩击声。一名美婢转身出去,不片晌回来,低声在西杨大人耳边,说了几句话。
在苏先生讶然的目光中,今晚一直寡言少语,如同石雕的西杨大人,猛然一掀寿眉,目中精光四射,一时竟是喜动颜色,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引他入静室说话!”
苏先生心底,也是猛然一动,他是又惊又喜:从东翁的表现来看,只怕,东翁一直等待着的转机,已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