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快而精密地计算出了结果,他开始安排回威尼斯的前置工作,“必须联系华伦天奴,你需要一套新礼服,当然还有朱利安,他得再来一趟。我建议你干脆再度包机来回吧,也许费用有点贵,但可以抢回一些时间,这些钱可以让华纳报销一部分,我会给华纳的人打电话……”
珍妮把这些琐碎的事务当成了耳旁风,只是时不时地点点头,她很快地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绪里,过了一会,她开口说,“切萨雷——”
切萨雷和玛丽都停下讨论,看了过来,切萨雷一边说还在一边敲击着键盘——他专业而冷静的表情就像是一杯冷水,迎头浇到了珍妮头上。
“——我决定用萨尔维.图齐做《梦露》的导演了。”她吞下了含在口中的话,改口地说道,“导酬50万,让他负责找科林,等我拍完《阿凡达》以后就准备开工,你觉得怎么样?”
50万美元对于新人导演来说,不算是太低的数字,当然,再高一些珍妮也给得起,但作为制作人来说,她觉得这个酬劳已经相当慷慨了。
“没问题。”切萨雷一口答应了下来,他又低头地翻阅起了电脑上的文档,“玛丽,请假的时候注意詹姆斯的心情,我们得安排10月份回洛杉矶的时间……”
“你要度过地狱一样的三个月,”玛丽告诉珍妮,她又看了文档一眼,纠正了自己,“抱歉,就我看来,你即将面对的是地狱一样的半年行程。”
想到即将到来的颁奖季,珍妮闭上眼,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也让自己的心思彻底地回到了工作里,“你们安排你们的,我得开始想想《梦露》到底该去哪里取景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 和希斯.莱杰的赌约
“礼服送到,保镖带着造型师进来。”
“我们还有30分钟出发,注意保持定位。”
“首饰箱的密码锁是多少?”
“hell,谁给我一些温水,我的化妆刷简直是一团糟……”
“嘿,希斯。”珍妮调整了一下坐姿,往后靠了靠,和带着黑超墨镜的年轻男子打了个招呼,“米歇尔没来吗?”
“和克里斯一样,她回美国了——有工作。”希斯.莱杰有些心事重重地说,看来并不想谈论这个问题,珍妮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看来和她隐约记得的那样,希斯和米歇尔可能已经走到了分手边缘。很可能一直持续到希斯去世为止两人都没有复合,也可能之后又复合过,在希斯去世之前再度分手——希斯和米歇尔的分分合合一直是美国各大娱乐杂志热衷追逐的话题,所以珍妮也知道,他们在此之前感情起码出现了4、5次危机,尤其是希斯喜欢泡夜店,很容易被拍到,比起最近一两年一直在外工作的珍妮和克里斯,他的话题性当然更高了。
“讨厌的一天,不是吗。”她扮了个鬼脸,又对轻呼出声的化妆师道了个歉,“抱歉,抱歉——不过我猜我们会是一对很好的红毯搭档的。”
大家都是没伴的人,又都是切萨雷的客户,结伴走个红毯也算是互利互惠了,事实上,也因为两人都是切萨雷的客户,他们碰面的机会并不少,只是因为希斯沉默内向,没有太多的交流而已。
希斯没什么表情地点了点头,“会是的。”
也许是因为和米歇尔的感情不顺,他今天显得心事重重,格外沉默寡言,过了一会才又说道,“所以,你是特地回威尼斯参加颁奖的吗?”
希斯本人是在欧洲待足了一周,这是因为他正在《蝙蝠侠》和《魔法奇幻秀》的档期空档里,又不像珍妮副业那么多,所以参加开幕式以后就在威尼斯游玩了起来,出席了一些宣传活动,现在又代表《我不在那儿》剧组参加颁奖典礼,他也是剧组唯一一个留到最后的演员,除了他以外,只有导演留了下来,制片人和凯特.布兰切特等其余主演,在参加过开幕式,做完宣传后就先后离开了威尼斯。
事实上,这也是好莱坞演员们参加欧洲电影节的常态,因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不论是从血统还是从喜好上来说,都更喜欢非好莱坞的演员,好莱坞系的影片得奖的情况当然有,但演员多数是欧洲国家出身,后期才去好莱坞发展,自带当地人脉。像是希斯和珍妮这样的澳洲、美国本土演员,受到青睐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希斯不会猜她是事前收到消息,回来拿奖的,反而好奇地问起了她的目的。
“不是,只是我的下一个项目导演还在威尼斯,而我正好需要和他聊聊,”珍妮扮了个鬼脸,轻松地掩饰了过去,“可不敢把人带回卡梅隆的巢穴,不是吗?”
希斯笑了起来,看来被珍妮逗得开心了一些,他说,“噢,你能连续请假两次,已经说明你的地位了,安东尼和我说过,你们剧组的氛围简直堪称恐怖,他告诉我,如果是我来演的话,我肯定每天晚上都做噩梦。”
安东尼是澳洲人,和希斯的感情也非常不错,珍妮笑着说,“如果你的精神比较脆弱的话,那么没选择《阿凡达》肯定是正确的,詹姆斯在拍摄时简直就是个火药桶。”
她没有说出口:即使以她和卡梅隆的交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离开两次,后一次还是突发事件,卡梅隆还是因此很不高兴,珍妮只好亲自和他解释并暗示了一番,自己是因为有可能拿奖才一定要回威尼斯,他在有所触动下,这才妥协地放行准假——珍妮猜测自己背景深厚的传闻在卡梅隆这里是又被证实了一次,不然她也的确很难解释自己怎么能连威尼斯电影节都走通关系,在典礼前就知道自己有一定的获奖希望。不过,即使如此,为了尽快赶回剧组,珍妮也只能忍痛又包了私人飞机的两个航程,两次前往威尼斯,她个人交通费都快豪掷百万美元了。如果不是看在和卡梅隆的后续合作,以及未来在中国的布局的话,她脑子进水了都不会如此选择——虽然她现在年收入在女星里已经可以排上号了,但珍妮还是觉得自己相当穷,她还在死命地为入股迪士尼攒钱呢。
在他这个年纪来说,希斯.莱杰虽然无法和李奥纳多、克里斯这样金字塔顶端的‘变态’相比,但履历也是相当漂亮了,和李安、诺兰等近年崛起的大导都有合作,两个人从《阿凡达》的片场说起,反而是找到话题,聊了聊各大导演的片场,结论是,越是大导越有个性,气氛越小心翼翼,除非是拍商业片,稍微有深度一点的片子片场都很少欢笑连连的。如果还有拍摄日程在屁股后头追着的话,花絮里的笑场片段都是苦中作乐,其实剧组人员的心理压力都是很大的,尤其是和大导初次合作的主要演员,更是压力爆棚,失眠、抑郁,对他们来说都不算是罕见的心理障碍。
“第二次合作会好很多。”谈到即将开拍的《魔法奇幻秀》,希斯的脸色开朗了一些,“我和特瑞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之前我们拍过了《格林兄弟》,当然比起《蝙蝠侠》,这个角色的喜剧色彩更浓一些……”
“听起来你真是偏爱这种复杂的角色,”珍妮忍不住问,“怎么,是一般的商业片无法满足你的表演*吗?”
看到希斯含笑地默认了,她半开玩笑地说,“我看过你在《蝙蝠侠》里的表演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绝对应该合作一把,希斯,看看我们谁的演技更好,能把对方打败。”
“听到你这么说,我已经后悔我没有去争取《阿凡达》的试镜了。”希斯也算是正面回应了珍妮的‘挑战’,“虽然我并不觉得我能赢——如果连丹尼尔.戴-刘易斯都不能赢过你的话,那么显然我的胜算并不大。”
“哇,你真是太会夸人了。”珍妮也是轻笑了起来,看来希斯属于那种一旦熟悉了就能说能笑的性格。
“这不是客套话。”希斯双手插袋,潇洒地耸了耸肩,“而是事实——说实话,如果不是威尼斯对于好莱坞一向不那么喜欢,我认为这一届的最佳女演员只会在你和凯特之间产生。”
他的言下之意,等于是否定了珍妮和凯特得奖的可能性,珍妮挑了挑眉毛,“原来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所以凯特才先行回了美国?”
“这基本算是行业常识吧。”希斯说,“毕竟这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奖——倒是丹尼尔很有希望拿奖,我还以为你来这里是为了帮他领奖。”
丹尼尔.戴-刘易斯几乎是缺席了和《血色将至》、《迈克尔.克莱顿》有关的全部宣传活动,就连威尼斯电影节都没来,据说是因为他的档期安排得太密集,之后又要赶拍《九》,精神状况不适合过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而不论是华纳还是大梦也都没有对此多做要求,毕竟他会答应出演,已经是为剧组解了燃眉之急,再有过多的要求就不合适了。再者,《迈克尔.克莱顿》的冲奖企图心也不是很大,在几大资方意见不能同意,丹尼尔本人又无意出钱公关冲奖的情况下,也没有谁非常迫切地想要他出面宣传。
“你认为会是丹尼尔拿奖吗?”珍妮对于这一届威尼斯的结果当然一无所知,毕竟会到威尼斯参展的电影都不属于商业片。
“如果不是他,就是梁。”希斯对自己能否得奖看来是不抱希望的,他随意地和珍妮聊了起来,“丹尼尔毕竟是英国人——但梁也是蜚声国际的演员,我看了《色.戒》,你也应该看一看,安的故事永远是这么含蓄,带有禅的感觉。”
听到一个外国人说到zen这个单词,珍妮的感觉有点怪怪的,她当然看过《色.戒》,不过那是在穿越前,而且当时她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反而觉得这故事压抑阴郁,简直让人窒息——前段时间再看《色.戒》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李安的过人之处了,事实上,她对电影的欣赏眼光也是穿越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在这6年间实在是发生了太多事,她的变化也实在太大,有时候珍妮都怀疑她和原来的自己到底还有多少相同之处。
走进更衣室换上礼服,佩戴上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蓝宝石首饰,珍妮游刃有余地在保镖们的护送中忽略种种杂音,继续和希斯聊着天,“看来你这一周看了不少电影,是在了解敌情吗?我听说《我不在那儿》是有机会拿到金熊的——他们说这完完全全就是欧洲人会喜欢的调调。”
《我不在那儿》讲述的是一带摇滚巨匠鲍勃.迪伦的一生,拍摄手法非常大胆前卫,甚至可以说是意识流,导演动用了六个人来扮演鲍勃.迪伦,讲述他生活中的六个侧面,凯特.布兰切特女扮男装,出演了鲍勃一生中较为困顿,想要转型的那一段时期。珍妮还没看电影,但据说凯特的扮演惟妙惟肖,虽为女性,但扮相和鲍勃极为神似,演技也非常彪悍,是今年奥斯卡的又一匹黑马,一个奥提应该是能稳稳到手的。——而这种抽象的风格,艺术性也非常强,是威尼斯的最爱,如果说参展的诸多好莱坞系影片里有谁会被选出来做分猪肉的代表,那么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我不在那儿》了,这也是为什么希斯会留到最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显然不可能让诸多好莱坞影片入选主竞赛单元,然后一个奖都不给,但到底是金狮奖还是更像是安慰奖的银狮奖,那就不好说了,毕竟,《我不在那儿》到底是好莱坞影片,而它显然也没好到能够征服评委偏见的地步。
至于《迈克尔.克莱顿》剧组,如希斯所说的,除了丹尼尔以外,几乎没人有得奖希望,而在丹尼尔压根没有露面过的情况下,很难说评委会不会给奖,所以,如果不是张导演的那句话,珍妮是不会回来参加颁奖典礼的。
“我的确看了不少电影,《高度设防地带》就是我挖掘到的一个惊喜。”希斯倒是根本就不在乎自己参与的电影会不会得奖,而是和珍妮谈起了他这一周看到的佳作,“我认为威尼斯电影节的指导精神的确有道理,这世界上并不只有好莱坞能出产好电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值得注意的作品……”
他们一路都在谈论着好莱坞以外的佳作,很快地,贡多拉到达了码头,珍妮和希斯吸引来了最为壮观的人潮与最多的闪光灯:不论希斯怎么说,不论威尼斯电影节的参与者们承认不承认,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一体化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如果说10年前,意大利人最为熟悉的还是自己的本土明星,那么现在,走红毯的本土演员已经激不起多少欢呼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电影世界已经进入了好莱坞年代。
“珍妮弗、希斯!”他们迎面撞上了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他高兴地握了握两人的手,用口音浓厚的英语说道,“很高兴看到你们留到了最后。”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单纯,但对珍妮来说,又似乎蕴含了另一重意思,她用眼角余光扫了站在马克身后不远处的张导演,恰好和他对了一个眼神。而张导演的表情则相当微妙,说不上热情,但也没有歉疚,让珍妮一时竟然无从辨别张导演的真实意思:这个影后的桂冠,张导到底是为她争取到了呢,还是压根就没成功,又或者虽然没争到金狮奖,但张导还是推动她拿到了银狮……
☆、第二百三十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和投票程序严格的奥斯卡不同,威尼斯电影节的形式比金球奖都还要更随意——金球奖起码还有90多名评委,而威尼斯电影节非但只有7名评委,而且奖项设计也非常灵活,除了主竞赛单元一定要选出,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三尊金狮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以外,还有银狮奖——评审团决定给予,并非每年颁发,特设杂项奖以及小单元奖项,可以说这种奖项带有浓厚的因人成事色彩,在大众的想象中,投票过程也不像是各自写下选票,然后唱票定乾坤,反倒更像是大家坐下来开着茶话会,然后在讨论中把猪肉分一分,如果说座谈会上不止7位评委列席,人们都不会诧异的,因为有些奖项的安慰性质实在是太明显,看上去就像是有人在说,‘啊,她拿不到金狮了,但她毕竟表演得不错,所以我们给她一个特设奖可以吗?’
当然了,作为三大电影节之一,威尼斯电影节能维持它的公信力,肯定不是因为他们热衷于分猪肉。反而客观地说,在国际范围内,它的含金量甚至要比金球奖略微高一些,因为金球奖的评委席有90多位,但成员固定,而且对于贿选、公关态度开放,历史上出过数次丑闻,而威尼斯电影节每年邀请的都是各国耆宿大师级的人物,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已经功成名就,很少有筹码能让他们心动,再者,这毕竟是国际级竞赛,入选竞赛单元的影片虽然都想得奖,但一时半会要能搞定来自异国他乡的七名评委难度还是很高的,而即使有评委为本国的影片投票,那也顶多只能拿到一票,作用并不大。
与此同时,聚集在威尼斯的各国电影记者和影评家也都会对参展电影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投票,这使得暗箱操作的难度很高,如果质量不过关,哪怕你的关系再硬,评委也不会把好猪肉分给你,毕竟这和奥斯卡不同,奥斯卡是匿名投票,成员身份还保密,投人情票伤害的是奥斯卡的名誉,和自己无关。而威尼斯的评委席可是透明的,选出太差的作品和演员,受到损害的则是评委们自己的声誉,起码鉴赏力就会受到怀疑。
所以说,威尼斯电影节的大奖只会在有足够实力的几个顶尖作品之间进行竞争,决定谁能得奖的元素很多,人脉、口味都可以算在内,还算是相对公平,毕竟这些因素都和本身的质量无关。得奖者或者是运气好,作品合评委口味呢,或者是人脉广,评委都愿意给你这个奖,毕竟对于电影这门难以量化评分的艺术来说,谁更够格得奖是个非常模糊的命题,并没有一定的正确答案。
能够格被邀请来威尼斯做评委的大师,无一不是沉浮数十年之久,在大奖小赛里杀出来的老将,对于奖项的局限性肯定都看得相当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适应了这样公平与不公平间充满矛盾冲突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确保自己认可的最佳电影拿到大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应该是确保所有相对最好的演员和作品都得到鼓励,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设立杂项奖,并且尽量‘分猪肉’的理由,从一方面说,这些奖项会激发电影所在国继续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热情,维持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出色作品的鼓励。至于说为了自己看好的作品争得头破血流、大声小声的情况,则很少出现在评委席会议上,大家更多是悠闲地通过翻译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像是一场茶话会,甚至有些人都很少会为自己国家的电影发声说话,就比如说张导演,虽然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有参选,但他并不打算为其拉票:都是内行人,电影好不好都知道,真的好电影,看到你坐在这里,少不了肯定,不够格的,你为他发声也很跌份,都混到这份上了,也不必求着谁,何必搁下一张老脸去为一个和你没什么利益往来的同行拉票呢,就因为都是中国人吗?再说,你推动了也未必能拿奖啊。
当然,这也和他不是那么认可《太阳照常升起》有关,虽然也有一些人物通过各种渠道来打了招呼,但张导演只是置之一笑:讨论过程肯定是保密的,这种人情就属于白拿,不管你在会上怎么说,会后都可以用一种说法敷衍过去——‘我尽力了,但没成功’,再说这本来也是事实,《太阳》的评价在威尼斯一点不高,根本就不属于得奖热门,6位评审对他也是大摇其头,你推不推都不影响结果,还不如多把精力花在推一把就能得奖的人身上,不论是从自身审美出发,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都是对他更有诱惑力的选择。从自身审美来说,他确实喜欢那姑娘在两部影片里的表演和进步,这是一个导演对演员最纯粹和最专业的欣赏,也是他敬业的选择。
来做评委那就要做好评委,选择最有潜力、水平最高的演员理所当然,其次,从自身利益来说,珍妮弗.杰弗森会说流利的中文,脾气非常好,张导也看得出来,她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这意味着将来也许会有合作的机会,不论是请这个双料影后的团队来指点影片冲奥的公关技巧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经验谈,还是直接邀请她合作一些新片,尝试往国际化转型,这都是一条可以走宽的路,他没有理由不支持珍妮弗,把这个善缘继续结深。
“凯特.布兰切特是更典雅的选择,”来自意大利本土的艾曼纽尔.克里亚勒斯用不那么标准的英文说着,翻译立刻把他的话传达给张导演,“她更适合威尼斯,而不是珍妮弗.杰弗森,那女孩很优秀,但她崛起的时间太短了,她可以等待。”
“如果我们非要选一个好莱坞女孩的话,我会选珍妮弗.杰弗森。”法国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立刻针锋相对,直接和艾曼纽尔对话了起来,“她和凯特的表演,谁的更好?我不知道,因为凯特的出场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她没有机会暴露缺点,而珍妮弗的人物则更加完整,她在有限的时间里爆发式地演绎出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如果我们不能就影片论影片,那么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该坐在这里。”
“你之所以坐在这里正是因为你没有就影片论影片。”艾曼纽尔有些不高兴了,他敲了敲桌子,“否则,我们在讨论的就不是把金狮奖给布拉德.皮特的事了,梁在《色.戒》里的表现才完全应该得奖。”
提到这一点,所有的评委脸上都掠过了一丝不自然——他们固然也想以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候选影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做到绝对公正。受邀参评威尼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荣誉,而接下这个荣誉的结果就是你必须在评选中还掉威尼斯电影节给你的人情,马克.穆勒这一次招揽了很多好莱坞影片参评,威尼斯的红毯很久都没这么热闹了,而好莱坞的鼎力相助,换回的是马克的明确要求:在评奖中,他希望评委们多考虑这些年来威尼斯对于好莱坞的歧视,但又尽量保留威尼斯多国荟萃的传统。
《色.戒》作为一部质量上乘,由好莱坞大导产出的华语圈影片,在这个思路之下水到渠成地获得了金狮奖,《太阳》在他跟前根本毫无竞争力,而根据威尼斯分猪肉——或者说尽量照顾更多好作品的传统,《太阳》也等于是退出了主竞赛单元奖项的评选了。而最佳影片的银狮奖肯定要分给欧洲各国,包括意大利本土电影界也要稍作安抚,毕竟是地主。接下来最佳男演员,马克强烈暗示了布拉德.皮特,这一次莅临威尼斯最大牌的好莱坞男演员,也是商业气息最浓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新电影在威尼斯首映,可谓是给足了面子,因此更有竞争力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只能拿到银熊奖了。
在最佳女演员的选择上,马可没有指定人选,评委们则在布拉德.皮特后出现反弹,不愿选择商业价值一样极高,为威尼斯带来大量曝光的珍妮弗.杰弗森,除了张导演和凯瑟琳之外,大多数人其实是赞成意大利佬的:如果一定要选的话,不如选凯特.布兰切特了,好歹她还是澳洲人,能给最重要的三大金狮多带来一些国际化的色彩。
眼看各大奖项几乎都定下来了,凯特.布兰切特似乎正在全面获得胜利,除了还有些不服气的凯瑟琳以外,几个评委脸上都露出了赞同艾曼纽尔的表情,张导演知道,如果他再不开口,珍妮弗就注定只能颗粒无收了——银熊奖是给派系平衡留着的,如果选了好莱坞系的凯特,那么银熊奖只能是设立给欧洲电影界,不可能再给好莱坞系,又是美国人的珍妮弗。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个好莱坞大牌的话。”一直都是深思熟虑的张导演第一次在讨论会上开了口,他缓慢地对翻译说着,给对方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真的就只能选布拉德.皮特吗?这会被人笑话的,内.幕的感觉太明显了。”
之前在推选最佳影片时,张导演都没有过多地为李安说话,也没有像各位评委一样,为自己国家的影片力争猪肉奖项,等于说因为放弃了《太阳》,他手里还有一张‘极力推荐’的选票没有用掉,这使得他的意见很受大家重视。毕竟没有哪个评委能很霸道地力荐这个又力荐那个,每人撑一个,是不成文的默契。
而他的话也的确让几位评委的脸上都露出了不舒服的表情:《神枪手之死》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要说布拉德.皮特的表演好过丹尼尔.戴-刘易斯,那就完全是笑话了。
“您是说把男金狮留给丹尼尔吗?”翻译很快地带来了意大利人的意见,对方也正困惑地注视着张导演,“但这恐怕和马可的指导意见不符合,您要知道,丹尼尔回绝了威尼斯的邀请……”
这也是丹尼尔率先从金狮竞争里出局的原因之一,他连开幕式都没来,马克.穆勒不可能太喜欢他。
“我的意思很简单,”张导演还是那么缓缓地说,“这一次过来的好莱坞大牌,啊,就那些票房巨星,又会演戏的那些,不止布拉德.皮特一个人吧?《神枪手之死》可以拿特设,金狮奖是有分量的奖,不管怎么选,不能太亏心,是不是这个道理?难道除了他布拉德以外,就没有人能选了?布拉德不就来了个开幕式吗?他颁奖典礼又不来,选他,选丹尼尔还不都是一个样?”
“凯特.布兰切特也不来,好莱坞的人留下来参加颁奖的根本就没几个——”他抿了抿唇,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但珍妮弗.杰弗森就不一样,她和我说她准备来颁奖,就从新西兰,坐私人飞机来,来参加完了再回去,就不说他演得怎么样,冲她这个重视的精神,我看她该得奖。”
几位评委面面相觑,没有谁先开口说话,过了一会,艾曼纽尔咳嗽了一声。
“我们应该给马可打个电话,”他轻声说,“是的,我们应该给马可打个电话……”
#
“最佳男演员是——”
收回了漫无边际的思绪,张导演也停止回想关于奖项那没完没了的算计,还有通过几重翻译进行的费力沟通,他平静地注视着舞台,在心里计算着回家的时间:距离奥运就只有一年了,下个月马上得彩排,还有一大堆事呢——
在一阵富有戏剧性的停顿之后,颁奖嘉宾念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十分熟悉的名字。“丹尼尔.戴-刘易斯!”
‘哗——’,热烈的掌声顿时响彻了颁奖大厅,前来参加颁奖典礼的影评人和热情影迷们用自己的掌声表达着对这个选择的肯定,《迈克尔.克莱顿》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放映了8次,每一次上座率都是100%,获得影评人们一致盛赞,尤其是丹尼尔的表现,被视为能和参加柏林电影节的《血色将至》对抗,甚至是更胜一筹的出彩表演,再加上他出彩的履历和欧洲桂冠诗人家庭出身的血统,威尼斯选择他颁发金狮奖,那当然是众望所归。
一道窈窕、美丽的身影从不远处冉冉升了起来,珍妮弗.杰弗森优雅地走出了座位,显然要上前代替丹尼尔领奖,这也是意料中的选择,因为《迈克尔.克莱顿》剧组就来了她一个人。今晚的她经过精心装点,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而那欣喜中透着优雅的表情,更是大方得体,让她仿佛名门贵族出身的气质更加出众——她的眼神似乎是漫无目的地扫过了一排嘉宾,最终落到了张导演身上,那双仿佛会说话的绿眼睛微微眨动了一下,使得她的神色中多了一丝隐晦的疑问,能让张导演心领神会,但却不至于被别人看出端倪。
张导演心中掠过了一丝顽童式的窃喜:事前没有明确提示,因为这件事的确上不了台面,也因为他不适合和候选人过多接触,不过虽然这么做有很多考虑,但看到珍妮弗复杂的反应,他还是有种仿佛恶作剧成功的乐和感觉。
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以此作为对珍妮弗的回答,而这个漂亮的金发姑娘眼睛一亮,唇边微笑的弧度立刻加深了一些,也冲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很明显,她已经明白了张导演的意思,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惬意地往后靠了一下,张导演不再把精力放在会场内,反正所有人说的话他都听不懂——让这些鸟语清风一样地拂过了他的脸庞,他又盘算起了自己的小账本:这一次完全牺牲了《太阳》,连个杂项都没捞到,回国没准得落埋怨,不过这都无所谓了,伟平肯定能理解的,那话咋说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人家好莱坞的大明星呢,你不砸点重本,这个路子能建立起来吗?就不说眼前的奥运开幕式了,开幕式结束以后,他惦记了好久的项目还想请个一流的外国男演员,试着往好莱坞冲击一下呢……
他逐渐沉浸进了自己的思绪里,只是隐约听到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音节:最佳女演员、金狮奖,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珍妮弗,珍妮弗.杰弗森……
作者有话要说:注:关于威尼斯的博弈我瞎编的,不过其实的确威尼斯的分猪肉感觉非常明显啦,尤其是07年那一届严重倾向好莱坞也是真的。另外各国评委为自己国家参展片说话这个也是真的,其实姜文说得很明显了,他在07年直接说‘作为内地唯一参展的电影,张艺谋没有理由不帮我说话’‘谋事在人成事在谋’什么的……
☆、第二百三十一章 威尼斯红利
“我们现在就站在位于丽都岛的电影宫门口,等待新任威尼斯影后珍妮弗.杰弗森,她今晚两次上台,代表《迈克尔.克莱顿》领走了两尊金狮,一部电影同时包揽最佳男女演员,这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来自cnn的采访记者霍莉.沃德精神十足地对着镜头说道,“这是珍妮弗的第一个五大电影节奖项,也是她缔造的一个新传奇,她在26岁就拿到了两尊奥斯卡和一尊金狮,现在我身边的欧洲同行也都非常激动,我们都感觉这是见证一个传奇的诞生,啊——珍妮弗出来了!”
在激动地说完了这些话以后,她松懈了下来,对着镜头扮了个鬼脸,回身重新钻入记者群中,摄影师安东尼则敬业地跟随着霍莉,在采访的记者人潮中寻找着恰当的拍摄角度,等待着珍妮弗的出现:这段新闻的重要程度上不了现场直播,所以在刚才的开场白和短介绍后,后期编辑会把中间这段无用的镜头剪掉,再配上一些采访素材,编辑成一条新闻进行播放,当然,这中间的时间差没必要在最终的视频中体现出来。
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他知道电视台会很喜欢新科影后缓缓步出会场,进入采访区域的镜头,所以安东尼示意霍莉和他一起移到了场地边缘,这里他可以很方便地拍摄到两个角度的画面,不论是珍妮弗从后台走出,还是进行采访,都可以取到不错的镜头。
“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霍莉一边张望着远处的景象,一边和安东尼闲聊了起来,“我是说,事先谁能想到呢?总部那边已经快疯了,他们连续打了起码七个电话过来——这绝对会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这一次过来威尼斯真是正确的决定。”
作为全美名气最响亮的新闻网,cnn一直以时效性、中立性和全球性知名于全世界,全球的政经热点新闻都在他们的关注之中,娱乐新闻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位于全球的36个记者站使得cnn对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热点新闻都有迅速的响应机制,也是因此,他们成为了有数几个前来威尼斯电影节报道颁奖典礼的团队之一。毕竟,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地区的关注度并不是那么高,大多数美国媒体都是派遣记者拍摄过开幕式红毯,做过采访就打道回府,只有在柏林就有记者站的cnn有这个底蕴派出一支小团队来盯着颁奖典礼,毕竟他们面对欧洲的国际台也用得上这些新闻。
当然了,由于美国本部并不是那么重视威尼斯,而娱乐、文化新闻在cnn台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的高,前来威尼斯采访在记者站内部并不是什么让人艳羡的工作,记者站更愿意关注英国上议会的纷争,法国总统大选的风云。霍莉和安东尼会选择接下这个活计,完全是因为他们资历尚浅,还不够格奋战在政经新闻的第一线。但他们的运气相当不错,颁奖典礼上好莱坞成了大赢家,三尊金狮奖都落入了好莱坞系人马手中,再加上传奇人物珍妮弗.杰弗森又一次拿到了大奖,这使得这条新闻一下就从‘欧洲cnn’级别,上升到了本土新闻网级别,总部的娱乐新闻总编亲自打了三个电话,命令他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拿到视频采访素材。而这对于霍莉和安东尼来说当然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贡献出色的采访,他们的努力一下就会被全美,最次也是自己上司的上司看到。
“这一届的威尼斯太多意外了。”一旁的法国记者搭腔了,他操着不那么熟练的英文,摇着头叹息地说,“完全是好莱坞的胜利,但最让人沮丧的是,你们美国人还并不看重这个胜利。”
“谁说我们不看重的?”霍莉笑了起来,“恰恰相反,我们非常看重——因为这一次,我们赢了。”
法国人和霍莉其实都并没有说谎,美国人在此前对于国外的电影节简直是漠不关心,除了他们天生的国民性以外(美国一般国民普遍不关心国门以外的事务),好莱坞系电影很少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拿奖也是原因之一,毕竟没有谁喜欢一直去玩你不会赢的游戏。
而这一次珍妮弗.杰弗森得到大奖,那就不一样了,她的高关注度反而会推动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国内的知名度上升,从娱乐新闻部十万火急地要拿到采访视频上节目就可见一斑。——虽然丹尼尔也是好莱坞走出来的名演员,但他都五十多岁了,成名也有几十年之久,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肯定也算是水到渠成,戏剧性又怎么能赶得上一个年纪轻轻就荣膺三大光环,又会演戏又有票房号召力,仿佛是好莱坞救世之星的女天才演员?
当然了,三大光环是法国人的说法,在霍莉和安东尼心里,奥斯卡的格调是要显著地高过威尼斯的,没办法,这就是美国人天生的傲慢,而起码在电影工业这个领域,他们的傲慢还是有些道理的。
“我听说你们的报刊杂志已经把她叫做‘上帝的宠儿’了,”在等待的间隙,大家都闲聊起了珍妮弗.杰弗森,“这女孩的运气的确好得让人妒忌,对于她来说,似乎不存在进步了以后没人赏识的事情,她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得到荣誉,每一个杰作都会被肯定。《迈克尔.克莱顿》里,她的表演的确可圈可点,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贡献出类似表演的女演员……”
珍妮把这些琐碎的事务当成了耳旁风,只是时不时地点点头,她很快地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绪里,过了一会,她开口说,“切萨雷——”
切萨雷和玛丽都停下讨论,看了过来,切萨雷一边说还在一边敲击着键盘——他专业而冷静的表情就像是一杯冷水,迎头浇到了珍妮头上。
“——我决定用萨尔维.图齐做《梦露》的导演了。”她吞下了含在口中的话,改口地说道,“导酬50万,让他负责找科林,等我拍完《阿凡达》以后就准备开工,你觉得怎么样?”
50万美元对于新人导演来说,不算是太低的数字,当然,再高一些珍妮也给得起,但作为制作人来说,她觉得这个酬劳已经相当慷慨了。
“没问题。”切萨雷一口答应了下来,他又低头地翻阅起了电脑上的文档,“玛丽,请假的时候注意詹姆斯的心情,我们得安排10月份回洛杉矶的时间……”
“你要度过地狱一样的三个月,”玛丽告诉珍妮,她又看了文档一眼,纠正了自己,“抱歉,就我看来,你即将面对的是地狱一样的半年行程。”
想到即将到来的颁奖季,珍妮闭上眼,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也让自己的心思彻底地回到了工作里,“你们安排你们的,我得开始想想《梦露》到底该去哪里取景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 和希斯.莱杰的赌约
“礼服送到,保镖带着造型师进来。”
“我们还有30分钟出发,注意保持定位。”
“首饰箱的密码锁是多少?”
“hell,谁给我一些温水,我的化妆刷简直是一团糟……”
“嘿,希斯。”珍妮调整了一下坐姿,往后靠了靠,和带着黑超墨镜的年轻男子打了个招呼,“米歇尔没来吗?”
“和克里斯一样,她回美国了——有工作。”希斯.莱杰有些心事重重地说,看来并不想谈论这个问题,珍妮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看来和她隐约记得的那样,希斯和米歇尔可能已经走到了分手边缘。很可能一直持续到希斯去世为止两人都没有复合,也可能之后又复合过,在希斯去世之前再度分手——希斯和米歇尔的分分合合一直是美国各大娱乐杂志热衷追逐的话题,所以珍妮也知道,他们在此之前感情起码出现了4、5次危机,尤其是希斯喜欢泡夜店,很容易被拍到,比起最近一两年一直在外工作的珍妮和克里斯,他的话题性当然更高了。
“讨厌的一天,不是吗。”她扮了个鬼脸,又对轻呼出声的化妆师道了个歉,“抱歉,抱歉——不过我猜我们会是一对很好的红毯搭档的。”
大家都是没伴的人,又都是切萨雷的客户,结伴走个红毯也算是互利互惠了,事实上,也因为两人都是切萨雷的客户,他们碰面的机会并不少,只是因为希斯沉默内向,没有太多的交流而已。
希斯没什么表情地点了点头,“会是的。”
也许是因为和米歇尔的感情不顺,他今天显得心事重重,格外沉默寡言,过了一会才又说道,“所以,你是特地回威尼斯参加颁奖的吗?”
希斯本人是在欧洲待足了一周,这是因为他正在《蝙蝠侠》和《魔法奇幻秀》的档期空档里,又不像珍妮副业那么多,所以参加开幕式以后就在威尼斯游玩了起来,出席了一些宣传活动,现在又代表《我不在那儿》剧组参加颁奖典礼,他也是剧组唯一一个留到最后的演员,除了他以外,只有导演留了下来,制片人和凯特.布兰切特等其余主演,在参加过开幕式,做完宣传后就先后离开了威尼斯。
事实上,这也是好莱坞演员们参加欧洲电影节的常态,因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不论是从血统还是从喜好上来说,都更喜欢非好莱坞的演员,好莱坞系的影片得奖的情况当然有,但演员多数是欧洲国家出身,后期才去好莱坞发展,自带当地人脉。像是希斯和珍妮这样的澳洲、美国本土演员,受到青睐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希斯不会猜她是事前收到消息,回来拿奖的,反而好奇地问起了她的目的。
“不是,只是我的下一个项目导演还在威尼斯,而我正好需要和他聊聊,”珍妮扮了个鬼脸,轻松地掩饰了过去,“可不敢把人带回卡梅隆的巢穴,不是吗?”
希斯笑了起来,看来被珍妮逗得开心了一些,他说,“噢,你能连续请假两次,已经说明你的地位了,安东尼和我说过,你们剧组的氛围简直堪称恐怖,他告诉我,如果是我来演的话,我肯定每天晚上都做噩梦。”
安东尼是澳洲人,和希斯的感情也非常不错,珍妮笑着说,“如果你的精神比较脆弱的话,那么没选择《阿凡达》肯定是正确的,詹姆斯在拍摄时简直就是个火药桶。”
她没有说出口:即使以她和卡梅隆的交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离开两次,后一次还是突发事件,卡梅隆还是因此很不高兴,珍妮只好亲自和他解释并暗示了一番,自己是因为有可能拿奖才一定要回威尼斯,他在有所触动下,这才妥协地放行准假——珍妮猜测自己背景深厚的传闻在卡梅隆这里是又被证实了一次,不然她也的确很难解释自己怎么能连威尼斯电影节都走通关系,在典礼前就知道自己有一定的获奖希望。不过,即使如此,为了尽快赶回剧组,珍妮也只能忍痛又包了私人飞机的两个航程,两次前往威尼斯,她个人交通费都快豪掷百万美元了。如果不是看在和卡梅隆的后续合作,以及未来在中国的布局的话,她脑子进水了都不会如此选择——虽然她现在年收入在女星里已经可以排上号了,但珍妮还是觉得自己相当穷,她还在死命地为入股迪士尼攒钱呢。
在他这个年纪来说,希斯.莱杰虽然无法和李奥纳多、克里斯这样金字塔顶端的‘变态’相比,但履历也是相当漂亮了,和李安、诺兰等近年崛起的大导都有合作,两个人从《阿凡达》的片场说起,反而是找到话题,聊了聊各大导演的片场,结论是,越是大导越有个性,气氛越小心翼翼,除非是拍商业片,稍微有深度一点的片子片场都很少欢笑连连的。如果还有拍摄日程在屁股后头追着的话,花絮里的笑场片段都是苦中作乐,其实剧组人员的心理压力都是很大的,尤其是和大导初次合作的主要演员,更是压力爆棚,失眠、抑郁,对他们来说都不算是罕见的心理障碍。
“第二次合作会好很多。”谈到即将开拍的《魔法奇幻秀》,希斯的脸色开朗了一些,“我和特瑞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之前我们拍过了《格林兄弟》,当然比起《蝙蝠侠》,这个角色的喜剧色彩更浓一些……”
“听起来你真是偏爱这种复杂的角色,”珍妮忍不住问,“怎么,是一般的商业片无法满足你的表演*吗?”
看到希斯含笑地默认了,她半开玩笑地说,“我看过你在《蝙蝠侠》里的表演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绝对应该合作一把,希斯,看看我们谁的演技更好,能把对方打败。”
“听到你这么说,我已经后悔我没有去争取《阿凡达》的试镜了。”希斯也算是正面回应了珍妮的‘挑战’,“虽然我并不觉得我能赢——如果连丹尼尔.戴-刘易斯都不能赢过你的话,那么显然我的胜算并不大。”
“哇,你真是太会夸人了。”珍妮也是轻笑了起来,看来希斯属于那种一旦熟悉了就能说能笑的性格。
“这不是客套话。”希斯双手插袋,潇洒地耸了耸肩,“而是事实——说实话,如果不是威尼斯对于好莱坞一向不那么喜欢,我认为这一届的最佳女演员只会在你和凯特之间产生。”
他的言下之意,等于是否定了珍妮和凯特得奖的可能性,珍妮挑了挑眉毛,“原来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所以凯特才先行回了美国?”
“这基本算是行业常识吧。”希斯说,“毕竟这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奖——倒是丹尼尔很有希望拿奖,我还以为你来这里是为了帮他领奖。”
丹尼尔.戴-刘易斯几乎是缺席了和《血色将至》、《迈克尔.克莱顿》有关的全部宣传活动,就连威尼斯电影节都没来,据说是因为他的档期安排得太密集,之后又要赶拍《九》,精神状况不适合过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而不论是华纳还是大梦也都没有对此多做要求,毕竟他会答应出演,已经是为剧组解了燃眉之急,再有过多的要求就不合适了。再者,《迈克尔.克莱顿》的冲奖企图心也不是很大,在几大资方意见不能同意,丹尼尔本人又无意出钱公关冲奖的情况下,也没有谁非常迫切地想要他出面宣传。
“你认为会是丹尼尔拿奖吗?”珍妮对于这一届威尼斯的结果当然一无所知,毕竟会到威尼斯参展的电影都不属于商业片。
“如果不是他,就是梁。”希斯对自己能否得奖看来是不抱希望的,他随意地和珍妮聊了起来,“丹尼尔毕竟是英国人——但梁也是蜚声国际的演员,我看了《色.戒》,你也应该看一看,安的故事永远是这么含蓄,带有禅的感觉。”
听到一个外国人说到zen这个单词,珍妮的感觉有点怪怪的,她当然看过《色.戒》,不过那是在穿越前,而且当时她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反而觉得这故事压抑阴郁,简直让人窒息——前段时间再看《色.戒》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李安的过人之处了,事实上,她对电影的欣赏眼光也是穿越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在这6年间实在是发生了太多事,她的变化也实在太大,有时候珍妮都怀疑她和原来的自己到底还有多少相同之处。
走进更衣室换上礼服,佩戴上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蓝宝石首饰,珍妮游刃有余地在保镖们的护送中忽略种种杂音,继续和希斯聊着天,“看来你这一周看了不少电影,是在了解敌情吗?我听说《我不在那儿》是有机会拿到金熊的——他们说这完完全全就是欧洲人会喜欢的调调。”
《我不在那儿》讲述的是一带摇滚巨匠鲍勃.迪伦的一生,拍摄手法非常大胆前卫,甚至可以说是意识流,导演动用了六个人来扮演鲍勃.迪伦,讲述他生活中的六个侧面,凯特.布兰切特女扮男装,出演了鲍勃一生中较为困顿,想要转型的那一段时期。珍妮还没看电影,但据说凯特的扮演惟妙惟肖,虽为女性,但扮相和鲍勃极为神似,演技也非常彪悍,是今年奥斯卡的又一匹黑马,一个奥提应该是能稳稳到手的。——而这种抽象的风格,艺术性也非常强,是威尼斯的最爱,如果说参展的诸多好莱坞系影片里有谁会被选出来做分猪肉的代表,那么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我不在那儿》了,这也是为什么希斯会留到最后,因为威尼斯电影节显然不可能让诸多好莱坞影片入选主竞赛单元,然后一个奖都不给,但到底是金狮奖还是更像是安慰奖的银狮奖,那就不好说了,毕竟,《我不在那儿》到底是好莱坞影片,而它显然也没好到能够征服评委偏见的地步。
至于《迈克尔.克莱顿》剧组,如希斯所说的,除了丹尼尔以外,几乎没人有得奖希望,而在丹尼尔压根没有露面过的情况下,很难说评委会不会给奖,所以,如果不是张导演的那句话,珍妮是不会回来参加颁奖典礼的。
“我的确看了不少电影,《高度设防地带》就是我挖掘到的一个惊喜。”希斯倒是根本就不在乎自己参与的电影会不会得奖,而是和珍妮谈起了他这一周看到的佳作,“我认为威尼斯电影节的指导精神的确有道理,这世界上并不只有好莱坞能出产好电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值得注意的作品……”
他们一路都在谈论着好莱坞以外的佳作,很快地,贡多拉到达了码头,珍妮和希斯吸引来了最为壮观的人潮与最多的闪光灯:不论希斯怎么说,不论威尼斯电影节的参与者们承认不承认,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一体化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如果说10年前,意大利人最为熟悉的还是自己的本土明星,那么现在,走红毯的本土演员已经激不起多少欢呼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电影世界已经进入了好莱坞年代。
“珍妮弗、希斯!”他们迎面撞上了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他高兴地握了握两人的手,用口音浓厚的英语说道,“很高兴看到你们留到了最后。”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单纯,但对珍妮来说,又似乎蕴含了另一重意思,她用眼角余光扫了站在马克身后不远处的张导演,恰好和他对了一个眼神。而张导演的表情则相当微妙,说不上热情,但也没有歉疚,让珍妮一时竟然无从辨别张导演的真实意思:这个影后的桂冠,张导到底是为她争取到了呢,还是压根就没成功,又或者虽然没争到金狮奖,但张导还是推动她拿到了银狮……
☆、第二百三十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和投票程序严格的奥斯卡不同,威尼斯电影节的形式比金球奖都还要更随意——金球奖起码还有90多名评委,而威尼斯电影节非但只有7名评委,而且奖项设计也非常灵活,除了主竞赛单元一定要选出,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三尊金狮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以外,还有银狮奖——评审团决定给予,并非每年颁发,特设杂项奖以及小单元奖项,可以说这种奖项带有浓厚的因人成事色彩,在大众的想象中,投票过程也不像是各自写下选票,然后唱票定乾坤,反倒更像是大家坐下来开着茶话会,然后在讨论中把猪肉分一分,如果说座谈会上不止7位评委列席,人们都不会诧异的,因为有些奖项的安慰性质实在是太明显,看上去就像是有人在说,‘啊,她拿不到金狮了,但她毕竟表演得不错,所以我们给她一个特设奖可以吗?’
当然了,作为三大电影节之一,威尼斯电影节能维持它的公信力,肯定不是因为他们热衷于分猪肉。反而客观地说,在国际范围内,它的含金量甚至要比金球奖略微高一些,因为金球奖的评委席有90多位,但成员固定,而且对于贿选、公关态度开放,历史上出过数次丑闻,而威尼斯电影节每年邀请的都是各国耆宿大师级的人物,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已经功成名就,很少有筹码能让他们心动,再者,这毕竟是国际级竞赛,入选竞赛单元的影片虽然都想得奖,但一时半会要能搞定来自异国他乡的七名评委难度还是很高的,而即使有评委为本国的影片投票,那也顶多只能拿到一票,作用并不大。
与此同时,聚集在威尼斯的各国电影记者和影评家也都会对参展电影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投票,这使得暗箱操作的难度很高,如果质量不过关,哪怕你的关系再硬,评委也不会把好猪肉分给你,毕竟这和奥斯卡不同,奥斯卡是匿名投票,成员身份还保密,投人情票伤害的是奥斯卡的名誉,和自己无关。而威尼斯的评委席可是透明的,选出太差的作品和演员,受到损害的则是评委们自己的声誉,起码鉴赏力就会受到怀疑。
所以说,威尼斯电影节的大奖只会在有足够实力的几个顶尖作品之间进行竞争,决定谁能得奖的元素很多,人脉、口味都可以算在内,还算是相对公平,毕竟这些因素都和本身的质量无关。得奖者或者是运气好,作品合评委口味呢,或者是人脉广,评委都愿意给你这个奖,毕竟对于电影这门难以量化评分的艺术来说,谁更够格得奖是个非常模糊的命题,并没有一定的正确答案。
能够格被邀请来威尼斯做评委的大师,无一不是沉浮数十年之久,在大奖小赛里杀出来的老将,对于奖项的局限性肯定都看得相当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已经适应了这样公平与不公平间充满矛盾冲突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确保自己认可的最佳电影拿到大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应该是确保所有相对最好的演员和作品都得到鼓励,这也是威尼斯电影节设立杂项奖,并且尽量‘分猪肉’的理由,从一方面说,这些奖项会激发电影所在国继续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热情,维持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出色作品的鼓励。至于说为了自己看好的作品争得头破血流、大声小声的情况,则很少出现在评委席会议上,大家更多是悠闲地通过翻译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像是一场茶话会,甚至有些人都很少会为自己国家的电影发声说话,就比如说张导演,虽然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有参选,但他并不打算为其拉票:都是内行人,电影好不好都知道,真的好电影,看到你坐在这里,少不了肯定,不够格的,你为他发声也很跌份,都混到这份上了,也不必求着谁,何必搁下一张老脸去为一个和你没什么利益往来的同行拉票呢,就因为都是中国人吗?再说,你推动了也未必能拿奖啊。
当然,这也和他不是那么认可《太阳照常升起》有关,虽然也有一些人物通过各种渠道来打了招呼,但张导演只是置之一笑:讨论过程肯定是保密的,这种人情就属于白拿,不管你在会上怎么说,会后都可以用一种说法敷衍过去——‘我尽力了,但没成功’,再说这本来也是事实,《太阳》的评价在威尼斯一点不高,根本就不属于得奖热门,6位评审对他也是大摇其头,你推不推都不影响结果,还不如多把精力花在推一把就能得奖的人身上,不论是从自身审美出发,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都是对他更有诱惑力的选择。从自身审美来说,他确实喜欢那姑娘在两部影片里的表演和进步,这是一个导演对演员最纯粹和最专业的欣赏,也是他敬业的选择。
来做评委那就要做好评委,选择最有潜力、水平最高的演员理所当然,其次,从自身利益来说,珍妮弗.杰弗森会说流利的中文,脾气非常好,张导也看得出来,她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这意味着将来也许会有合作的机会,不论是请这个双料影后的团队来指点影片冲奥的公关技巧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经验谈,还是直接邀请她合作一些新片,尝试往国际化转型,这都是一条可以走宽的路,他没有理由不支持珍妮弗,把这个善缘继续结深。
“凯特.布兰切特是更典雅的选择,”来自意大利本土的艾曼纽尔.克里亚勒斯用不那么标准的英文说着,翻译立刻把他的话传达给张导演,“她更适合威尼斯,而不是珍妮弗.杰弗森,那女孩很优秀,但她崛起的时间太短了,她可以等待。”
“如果我们非要选一个好莱坞女孩的话,我会选珍妮弗.杰弗森。”法国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立刻针锋相对,直接和艾曼纽尔对话了起来,“她和凯特的表演,谁的更好?我不知道,因为凯特的出场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她没有机会暴露缺点,而珍妮弗的人物则更加完整,她在有限的时间里爆发式地演绎出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如果我们不能就影片论影片,那么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该坐在这里。”
“你之所以坐在这里正是因为你没有就影片论影片。”艾曼纽尔有些不高兴了,他敲了敲桌子,“否则,我们在讨论的就不是把金狮奖给布拉德.皮特的事了,梁在《色.戒》里的表现才完全应该得奖。”
提到这一点,所有的评委脸上都掠过了一丝不自然——他们固然也想以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候选影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做到绝对公正。受邀参评威尼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荣誉,而接下这个荣誉的结果就是你必须在评选中还掉威尼斯电影节给你的人情,马克.穆勒这一次招揽了很多好莱坞影片参评,威尼斯的红毯很久都没这么热闹了,而好莱坞的鼎力相助,换回的是马克的明确要求:在评奖中,他希望评委们多考虑这些年来威尼斯对于好莱坞的歧视,但又尽量保留威尼斯多国荟萃的传统。
《色.戒》作为一部质量上乘,由好莱坞大导产出的华语圈影片,在这个思路之下水到渠成地获得了金狮奖,《太阳》在他跟前根本毫无竞争力,而根据威尼斯分猪肉——或者说尽量照顾更多好作品的传统,《太阳》也等于是退出了主竞赛单元奖项的评选了。而最佳影片的银狮奖肯定要分给欧洲各国,包括意大利本土电影界也要稍作安抚,毕竟是地主。接下来最佳男演员,马克强烈暗示了布拉德.皮特,这一次莅临威尼斯最大牌的好莱坞男演员,也是商业气息最浓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新电影在威尼斯首映,可谓是给足了面子,因此更有竞争力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只能拿到银熊奖了。
在最佳女演员的选择上,马可没有指定人选,评委们则在布拉德.皮特后出现反弹,不愿选择商业价值一样极高,为威尼斯带来大量曝光的珍妮弗.杰弗森,除了张导演和凯瑟琳之外,大多数人其实是赞成意大利佬的:如果一定要选的话,不如选凯特.布兰切特了,好歹她还是澳洲人,能给最重要的三大金狮多带来一些国际化的色彩。
眼看各大奖项几乎都定下来了,凯特.布兰切特似乎正在全面获得胜利,除了还有些不服气的凯瑟琳以外,几个评委脸上都露出了赞同艾曼纽尔的表情,张导演知道,如果他再不开口,珍妮弗就注定只能颗粒无收了——银熊奖是给派系平衡留着的,如果选了好莱坞系的凯特,那么银熊奖只能是设立给欧洲电影界,不可能再给好莱坞系,又是美国人的珍妮弗。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个好莱坞大牌的话。”一直都是深思熟虑的张导演第一次在讨论会上开了口,他缓慢地对翻译说着,给对方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真的就只能选布拉德.皮特吗?这会被人笑话的,内.幕的感觉太明显了。”
之前在推选最佳影片时,张导演都没有过多地为李安说话,也没有像各位评委一样,为自己国家的影片力争猪肉奖项,等于说因为放弃了《太阳》,他手里还有一张‘极力推荐’的选票没有用掉,这使得他的意见很受大家重视。毕竟没有哪个评委能很霸道地力荐这个又力荐那个,每人撑一个,是不成文的默契。
而他的话也的确让几位评委的脸上都露出了不舒服的表情:《神枪手之死》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要说布拉德.皮特的表演好过丹尼尔.戴-刘易斯,那就完全是笑话了。
“您是说把男金狮留给丹尼尔吗?”翻译很快地带来了意大利人的意见,对方也正困惑地注视着张导演,“但这恐怕和马可的指导意见不符合,您要知道,丹尼尔回绝了威尼斯的邀请……”
这也是丹尼尔率先从金狮竞争里出局的原因之一,他连开幕式都没来,马克.穆勒不可能太喜欢他。
“我的意思很简单,”张导演还是那么缓缓地说,“这一次过来的好莱坞大牌,啊,就那些票房巨星,又会演戏的那些,不止布拉德.皮特一个人吧?《神枪手之死》可以拿特设,金狮奖是有分量的奖,不管怎么选,不能太亏心,是不是这个道理?难道除了他布拉德以外,就没有人能选了?布拉德不就来了个开幕式吗?他颁奖典礼又不来,选他,选丹尼尔还不都是一个样?”
“凯特.布兰切特也不来,好莱坞的人留下来参加颁奖的根本就没几个——”他抿了抿唇,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但珍妮弗.杰弗森就不一样,她和我说她准备来颁奖,就从新西兰,坐私人飞机来,来参加完了再回去,就不说他演得怎么样,冲她这个重视的精神,我看她该得奖。”
几位评委面面相觑,没有谁先开口说话,过了一会,艾曼纽尔咳嗽了一声。
“我们应该给马可打个电话,”他轻声说,“是的,我们应该给马可打个电话……”
#
“最佳男演员是——”
收回了漫无边际的思绪,张导演也停止回想关于奖项那没完没了的算计,还有通过几重翻译进行的费力沟通,他平静地注视着舞台,在心里计算着回家的时间:距离奥运就只有一年了,下个月马上得彩排,还有一大堆事呢——
在一阵富有戏剧性的停顿之后,颁奖嘉宾念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十分熟悉的名字。“丹尼尔.戴-刘易斯!”
‘哗——’,热烈的掌声顿时响彻了颁奖大厅,前来参加颁奖典礼的影评人和热情影迷们用自己的掌声表达着对这个选择的肯定,《迈克尔.克莱顿》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放映了8次,每一次上座率都是100%,获得影评人们一致盛赞,尤其是丹尼尔的表现,被视为能和参加柏林电影节的《血色将至》对抗,甚至是更胜一筹的出彩表演,再加上他出彩的履历和欧洲桂冠诗人家庭出身的血统,威尼斯选择他颁发金狮奖,那当然是众望所归。
一道窈窕、美丽的身影从不远处冉冉升了起来,珍妮弗.杰弗森优雅地走出了座位,显然要上前代替丹尼尔领奖,这也是意料中的选择,因为《迈克尔.克莱顿》剧组就来了她一个人。今晚的她经过精心装点,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而那欣喜中透着优雅的表情,更是大方得体,让她仿佛名门贵族出身的气质更加出众——她的眼神似乎是漫无目的地扫过了一排嘉宾,最终落到了张导演身上,那双仿佛会说话的绿眼睛微微眨动了一下,使得她的神色中多了一丝隐晦的疑问,能让张导演心领神会,但却不至于被别人看出端倪。
张导演心中掠过了一丝顽童式的窃喜:事前没有明确提示,因为这件事的确上不了台面,也因为他不适合和候选人过多接触,不过虽然这么做有很多考虑,但看到珍妮弗复杂的反应,他还是有种仿佛恶作剧成功的乐和感觉。
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以此作为对珍妮弗的回答,而这个漂亮的金发姑娘眼睛一亮,唇边微笑的弧度立刻加深了一些,也冲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很明显,她已经明白了张导演的意思,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惬意地往后靠了一下,张导演不再把精力放在会场内,反正所有人说的话他都听不懂——让这些鸟语清风一样地拂过了他的脸庞,他又盘算起了自己的小账本:这一次完全牺牲了《太阳》,连个杂项都没捞到,回国没准得落埋怨,不过这都无所谓了,伟平肯定能理解的,那话咋说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人家好莱坞的大明星呢,你不砸点重本,这个路子能建立起来吗?就不说眼前的奥运开幕式了,开幕式结束以后,他惦记了好久的项目还想请个一流的外国男演员,试着往好莱坞冲击一下呢……
他逐渐沉浸进了自己的思绪里,只是隐约听到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音节:最佳女演员、金狮奖,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珍妮弗,珍妮弗.杰弗森……
作者有话要说:注:关于威尼斯的博弈我瞎编的,不过其实的确威尼斯的分猪肉感觉非常明显啦,尤其是07年那一届严重倾向好莱坞也是真的。另外各国评委为自己国家参展片说话这个也是真的,其实姜文说得很明显了,他在07年直接说‘作为内地唯一参展的电影,张艺谋没有理由不帮我说话’‘谋事在人成事在谋’什么的……
☆、第二百三十一章 威尼斯红利
“我们现在就站在位于丽都岛的电影宫门口,等待新任威尼斯影后珍妮弗.杰弗森,她今晚两次上台,代表《迈克尔.克莱顿》领走了两尊金狮,一部电影同时包揽最佳男女演员,这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来自cnn的采访记者霍莉.沃德精神十足地对着镜头说道,“这是珍妮弗的第一个五大电影节奖项,也是她缔造的一个新传奇,她在26岁就拿到了两尊奥斯卡和一尊金狮,现在我身边的欧洲同行也都非常激动,我们都感觉这是见证一个传奇的诞生,啊——珍妮弗出来了!”
在激动地说完了这些话以后,她松懈了下来,对着镜头扮了个鬼脸,回身重新钻入记者群中,摄影师安东尼则敬业地跟随着霍莉,在采访的记者人潮中寻找着恰当的拍摄角度,等待着珍妮弗的出现:这段新闻的重要程度上不了现场直播,所以在刚才的开场白和短介绍后,后期编辑会把中间这段无用的镜头剪掉,再配上一些采访素材,编辑成一条新闻进行播放,当然,这中间的时间差没必要在最终的视频中体现出来。
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他知道电视台会很喜欢新科影后缓缓步出会场,进入采访区域的镜头,所以安东尼示意霍莉和他一起移到了场地边缘,这里他可以很方便地拍摄到两个角度的画面,不论是珍妮弗从后台走出,还是进行采访,都可以取到不错的镜头。
“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霍莉一边张望着远处的景象,一边和安东尼闲聊了起来,“我是说,事先谁能想到呢?总部那边已经快疯了,他们连续打了起码七个电话过来——这绝对会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这一次过来威尼斯真是正确的决定。”
作为全美名气最响亮的新闻网,cnn一直以时效性、中立性和全球性知名于全世界,全球的政经热点新闻都在他们的关注之中,娱乐新闻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位于全球的36个记者站使得cnn对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热点新闻都有迅速的响应机制,也是因此,他们成为了有数几个前来威尼斯电影节报道颁奖典礼的团队之一。毕竟,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地区的关注度并不是那么高,大多数美国媒体都是派遣记者拍摄过开幕式红毯,做过采访就打道回府,只有在柏林就有记者站的cnn有这个底蕴派出一支小团队来盯着颁奖典礼,毕竟他们面对欧洲的国际台也用得上这些新闻。
当然了,由于美国本部并不是那么重视威尼斯,而娱乐、文化新闻在cnn台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的高,前来威尼斯采访在记者站内部并不是什么让人艳羡的工作,记者站更愿意关注英国上议会的纷争,法国总统大选的风云。霍莉和安东尼会选择接下这个活计,完全是因为他们资历尚浅,还不够格奋战在政经新闻的第一线。但他们的运气相当不错,颁奖典礼上好莱坞成了大赢家,三尊金狮奖都落入了好莱坞系人马手中,再加上传奇人物珍妮弗.杰弗森又一次拿到了大奖,这使得这条新闻一下就从‘欧洲cnn’级别,上升到了本土新闻网级别,总部的娱乐新闻总编亲自打了三个电话,命令他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拿到视频采访素材。而这对于霍莉和安东尼来说当然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贡献出色的采访,他们的努力一下就会被全美,最次也是自己上司的上司看到。
“这一届的威尼斯太多意外了。”一旁的法国记者搭腔了,他操着不那么熟练的英文,摇着头叹息地说,“完全是好莱坞的胜利,但最让人沮丧的是,你们美国人还并不看重这个胜利。”
“谁说我们不看重的?”霍莉笑了起来,“恰恰相反,我们非常看重——因为这一次,我们赢了。”
法国人和霍莉其实都并没有说谎,美国人在此前对于国外的电影节简直是漠不关心,除了他们天生的国民性以外(美国一般国民普遍不关心国门以外的事务),好莱坞系电影很少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拿奖也是原因之一,毕竟没有谁喜欢一直去玩你不会赢的游戏。
而这一次珍妮弗.杰弗森得到大奖,那就不一样了,她的高关注度反而会推动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国内的知名度上升,从娱乐新闻部十万火急地要拿到采访视频上节目就可见一斑。——虽然丹尼尔也是好莱坞走出来的名演员,但他都五十多岁了,成名也有几十年之久,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肯定也算是水到渠成,戏剧性又怎么能赶得上一个年纪轻轻就荣膺三大光环,又会演戏又有票房号召力,仿佛是好莱坞救世之星的女天才演员?
当然了,三大光环是法国人的说法,在霍莉和安东尼心里,奥斯卡的格调是要显著地高过威尼斯的,没办法,这就是美国人天生的傲慢,而起码在电影工业这个领域,他们的傲慢还是有些道理的。
“我听说你们的报刊杂志已经把她叫做‘上帝的宠儿’了,”在等待的间隙,大家都闲聊起了珍妮弗.杰弗森,“这女孩的运气的确好得让人妒忌,对于她来说,似乎不存在进步了以后没人赏识的事情,她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得到荣誉,每一个杰作都会被肯定。《迈克尔.克莱顿》里,她的表演的确可圈可点,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贡献出类似表演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