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赵桂枝倒是好,教给了自己的妯娌。
那可是妯娌啊!
……
大伯娘是想起一回心痛一回,这会儿就感觉多看赵桂枝一眼,心里头就感受得很。她索性不管赵桂枝了,只对幼娘说:“你这孩子也多长点儿心,老大不小了,针线活儿可得练起来了!”
幼娘当然知道大伯娘这话是什么意思,当下就红了脸,喏喏应了一声。
赵桂枝也听懂了,可正因为听懂了她才惊讶:“幼娘才多大啊!翻过年虚岁也才十一岁呢!”
“是啊,她都十一岁了。”大伯娘感概一声,“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是该叫你娘相看起来了。“
幼娘是真的被这话给羞到了,捂着脸跑到了江二郎身边,躲他身后不跟大伯娘说话了。
赵桂枝陷入了沉默之中。
她在回忆上辈子她小姨是怎么应对催婚的?哦不,确切的说,那就不叫应对,那叫怒怼。
考虑到大伯娘确实没什么恶意,赵桂枝缓了缓语气,关切的问道:“大伯娘啊,丰收也老大不小了,我记得从我刚进门那会儿,大堂嫂就在帮着相看亲事了,这如今又一年过去了……唉,大伯娘啊,不是我说你,丰收跟咱们家的三郎可不同,三郎是小儿子,丰收你的大孙子。你想想,长子长孙的婚事是不是应该比小的更上心?”
大伯娘一点儿也没意识到赵桂枝的“险恶用心”,她分外配合的点头:“对对,想当初我给我大儿子说亲事时,那是从他十岁就开始忙活的,哪儿像你大堂嫂,磨磨唧唧的,一点儿也不上心。丰收啊,他都十六岁了!!”
这话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六十了呢……
赵桂枝一面在心里吐槽,一面火上浇油:“对呀,他都十六岁了,再不娶媳妇儿可就晚了!这要是再磨磨唧唧的,等说了亲还要定亲,回头再择日子成亲,这得等到啥时候呢?”
“是这个理!”
方才大伯娘说幼娘的时候,好歹还照顾着小姑娘脸皮薄,刻意压低声音说的。可再谈丰收亲事的时候,她俩都没有那个自觉,这一嚷嚷,没把丰收吓懵,倒是先把大堂嫂给招来了。
大堂嫂才是亲娘啊!
她急得跟什么似的:“我哪儿不上心了?我恨不得明个儿就叫他成亲!”
基本上,大堂嫂一凑过来,这里就不用赵桂枝再说啥了。大堂嫂和大伯娘这对婆媳俩,原就特别能叨叨,俩人凑在一块儿,说的又是自家的大事儿。那简直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丰收差点儿原地自闭。
赵桂枝宣布功成身退。
江二郎用一言难尽的眼神看着自家媳妇儿,小声的道:“知道你护着妹子,倒也不用这么夸张。”
“小姑娘家家的脸皮薄,再说咱们好不容易出来逛个庙会,可不能闹得幼娘不高兴。”赵桂枝一脸的理所当然,她才不会说是联想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和小姨。
被催婚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于是,可怜的丰收就被祭天了。
他只恨不得今天没跟着一起来!
然而,家里还要在庙会上摆摊,他就是那个特地派来干活的倒霉蛋!
有了这么个小插曲,等到了庙会上,丰收火速的跟三房这边的人分开了。他们要摆摊卖糖,就不耽搁三房的叔叔婶婶和姑姑逛庙会了。
江二郎知晓这倒霉侄儿的想法,索性就带着媳妇儿和妹子往旁边逛去了。
虽然今个儿已经是初五了,可这庙会原就是一年一次的,再加上正月里几乎人人都闲着,比起平日里的赶集,要热闹上不少。
其实他们来得都算晚了,主要是多半人都习惯了赶早集,哪怕是大冬天的,也习惯了天不亮就出门。甚至有些离得远的,索性一宿没睡,半夜里就出门了。当然,那就可不是只为了凑个热闹,而是实打实的来做买卖的。
大房虽然也准备摆个摊儿,可他们卖的是糖,加上冬瓜糖好吃又便宜,正月里逛庙会的孩子也不少,稍微央求一下,当爹娘的总会给买块糖甜甜嘴的。
不愁卖,当然也就没必要起那么早了。
“你想先逛哪头?”二郎扭头问赵桂枝,这庙会可不是集市,范围更大了,摊位也更多了,快中午时还有戏班子过来唱大戏的。
赵桂枝到了这庙会里,颇有种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感觉。她上辈子打从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哪怕偶尔会跑去郊外玩,去的也是类似于农家乐的地方。况且,上辈子那会儿,乡下的庙会很是有名不副实的感觉了。
东瞧瞧西望望,赵桂枝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顺手就把皮球踢给了幼娘:“幼娘想去哪儿逛?我就是过来凑热闹的,也没想要买啥。”
幼娘小脸红扑扑的,不知道是因为冻的还是激动的:“我、我想买些布头和针线。来之前,大嫂让我帮她带绣线的,还有她也说……回头要教我针线。”
江家这边,江奶奶是不用说了,她就算身子骨还算硬朗,眼睛早就花了。平常帮忙看个火自是没问题,但针线这玩意儿,她往前二十年就没再做了。江母则是年轻时候干多了粗活,那双手粗糙得要命,以前那是没辙儿,可自打薛氏进了门,她也不拿针线了。
往下一辈,赵桂枝那是别提了,她的厨艺有多好,针线活儿就有多糟糕。
于是,教导幼娘针线一事,自然而然的交到了薛氏手中。
只是这年头,针线活儿又有旁的寓意,加上来时路上大伯娘才说了那一通话,幼娘面上颇有些挂不住,超小声的说了之后,就低着头不吭声了。
江二郎也拿这个害羞的妹子没辙儿,索性媳妇儿没意见,他就领着人往卖针头线脑的摊位去了。
庙会跟集市的摆法差不多,一般同类型的摊子都会凑在一起摆。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介意周遭都是差不多的摊子,就会特地挪远一些,可这种情况却不一定好,往往卖的还没扎堆的摊子好。
像江二郎就是往扎堆的摊子去的。
幼娘看得极为认真,几乎是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细细打量的。她自个儿有钱,除了来时江母塞给她的零花钱,她平日里也有帮薛氏做细棉纱布包,薛氏都是算给她钱的。再就是,薛氏托她买针头线脑,也是给了钱的,还多给了不少,免得她到时候看到心仪的东西没钱买。
赵桂枝就有些分神了,她看摊子是只看上头摆着啥,更多的却是在看人。
先前,周大姑娘招赘一事,闹得那叫一个满城风雨。再算上他们还合力搞了个喜糖礼盒,后续又推出了限量款的纪念礼盒,等到了年前也没忘推出春节款的特别节日礼盒。
等于说,就这么个事儿,他们一群人是折腾了个遍儿。
目的当然是为了引出其余的家人。
周大姑娘和小货郎都是原先的相貌,虽说都年轻了不止三四十岁,可到现在为止,还未出现的只有赵桂枝她妈、她小舅妈和小老弟的未婚妻。
小老弟的未婚妻暂且不说,她虽说认识赵桂枝大舅和大舅妈,那也仅限于认识而已,话都没说几句呢,认不出年轻时候的样貌才是正常的。
但赵桂枝她妈和小舅妈就不同了,她妈就算不认识自家大嫂年轻时候的长相,还能不认识亲哥?那是跟自己打小一起长大的亲大哥啊!
小舅妈的问题也不大的,跟大舅妈不同,赵桂枝的小舅妈其实是他们家的老街坊。等于说,她是跟赵桂枝的大舅、小舅还有妈妈一起长大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最后她嫁给了赵桂枝的小舅。
这样一个人,还用担心她认不出来?
结果,他们等了又等,愣是毫无音讯。
赵桂枝猜测,应该就是两种可能。
要么,就是没出现的那几人最终获救了。船难事故的获救率还是很高的,这种可能性估计还不小。
要么,就是那几人压根就不在孝义镇的范围内。这年头的交通、通讯都异常糟心,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镇子范围。假如不是同一个镇子,甚至不在一个县里,这辈子能见面的可能性就太低太低了。
她最担心的是,其他人并不像他们这般,穿越不久就遇到了其他亲人。假如没意识到家里人跟着一起穿过来了,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蛰伏的。
所以,她才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出的机会。
一年一次的庙会啊!
附近所有村子庄子的人都会赶来参加庙会,甚至过来的人远比赵桂枝想象中的还要多。她这会儿就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就不该将糖一气卖掉,如果能从初一摆摊到十五,就凭她这副模样,只要剩下的三人来了庙会,肯定能认出她的。
第72章
赵桂枝的想法倒是不错,可真正实施起来,却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庙会的地方远比寻常集市要来的大得多。尽管多半摊位还是很讲规矩的,一排排的摆得格外齐整。可那也是最中间的,越是到了外围,摊位越是混乱。
再者,甭管是庙会还是集市,摊位都是活动的。有那想占个好位置的,会提前过来,也有那迟了的,随便找个空地就算个摊位了。再加上还有人提前卖完了东西直接走人的,另外就是瞅着位置好的地儿空出来了,又急吼吼赶来强占的。
总之,怎叫一个混乱呢!
反正赵桂枝是跟着二郎到处逛了逛,一开始是冲着那些针头线脑去的,后来是在赵桂枝的提议下,又去看了别人家的吃食摊子。庙会这边旁的兴许不齐全,吃食方面却是琳琅满目的,看得赵桂枝直叹息虎头没跟着一道儿来。
不想,二郎却道:“原就是怕他站在摊子前走不动道儿,这才刻意留他在家里的。”
“啥意思?先前,咱们摆摊卖烧烤的时候,他不也跟着去了一回?那次他可没闹腾。”赵桂枝还是替虎头辩解了一句。
二郎却是被这话给逗乐了:“虎头啊!那娃儿满脑子就是吃吃吃。你摆了个烧烤摊子,又拿他当活招牌,只叫他一个劲儿的吃烤串。那他当然不会闹腾,有的吃还闹腾个啥?”
理倒是这个理,但赵桂枝还是觉得……这里头莫不是另有文章?
最终,在赵桂枝的追问下,二郎说出了虎头的黑历史。
乡下地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集市了,而集市上卖的东西里头,又以自家的出产和吃食为多。尽管那些吃食味道远不如赵桂枝做得好吃,可对于虎头这种馋嘴娃儿来说,哪怕是一个冰糖葫芦的摊位,就足够他馋得口水直流了。
要是再来一个卖糖人的小摊贩,那虎头哟,保准直接走不动道儿了,只恨不得直接住下了。
二郎说着也奇了:“你会做那么多的糖,倒是没见过你做糖葫芦和糖人。”
啊这……
冰糖葫芦嘛,这有啥不会做的?只要熬了糖浆,再配上山楂就成了。事实上,冰糖葫芦的简易版本,不就是棒棒糖?赵桂枝先前也买了些水果,切成块之后,做成了水果糖,底下用竹签子一串,再裹上一层油纸,放在糖果礼盒里,那是瞬间身价暴涨!
不过,她也确实是不会做糖人,这个难度太高了。
赵桂枝忽的有了个主意:“这儿有卖糖人的吗?都能做什么模样的?能依着客人的样子做吗?”
“那可难了。”二郎望了望四下,“按说庙会上肯定会有卖糖人的,索性咱们四处走走吧。”
走是走了,糖人也寻着了,对方甚至答应了赵桂枝的要求,按着她的模样做了个糖人。
问题在于……
糖人确实跟赵桂枝有六七成相像,但这个跟样貌没关系,像的是她的穿着。
赵桂枝泄了气,她原还想着,糖人摊子属于技术工种,又是长期盘踞在庙会和集市的。她就琢磨着跟人家合作,专门卖她模样的糖人,以此来寻找家里人。
结果,衣着完全一样有个鬼用?她以前可是天天t恤牛仔裤的,裙袄褂子那是这辈子才上身的!
倒是幼娘瞧着很有意思,也忍不住要了一个自己的。想了想,她又跟摊主描绘了虎头的模样:“出来一趟总得给虎头带点儿什么,不然他要闹脾气的。”
这话就说得很好,赵桂枝决定给虎头带个鲁班锁。
鲁班锁多好呢,记得她上辈子,就曾经把自己玩不开的鲁班锁送给了她的小老弟,小老弟玩着玩着就被这玩意儿气哭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
赵桂枝心里才想起小老弟呢,远远的就瞅着前头那人像她弟。但她也不能这么说,只小声的跟江二郎道:“你看那人像不像我娘家幺舅?不过咱们可不能这么喊他,他怕家里人知道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要瞒着呢。就算这会儿也没别人,要是正好叫人听到了也不成。”
这话是有点儿绕,好在二郎听懂了。
他只道:“那就唤他泥瓦匠好了,他给咱们家盖过房子,去打声招呼也没啥。”
确实没啥,石二苟因为职业的缘故,认识的人可太多了,好多都是他家里人不熟的。
赵桂枝让幼娘等在小糖人摊子旁,她和江二郎先过去跟石二苟打了招呼。
却说石二苟也是在摆摊的,只是他那个摊位有些稀罕,跟前一张乡下土粗布,上头摆的全是迷你家具。
小桌子、小凳子、小柜子等等,还有一些各种样式的盒子。
那可是妯娌啊!
……
大伯娘是想起一回心痛一回,这会儿就感觉多看赵桂枝一眼,心里头就感受得很。她索性不管赵桂枝了,只对幼娘说:“你这孩子也多长点儿心,老大不小了,针线活儿可得练起来了!”
幼娘当然知道大伯娘这话是什么意思,当下就红了脸,喏喏应了一声。
赵桂枝也听懂了,可正因为听懂了她才惊讶:“幼娘才多大啊!翻过年虚岁也才十一岁呢!”
“是啊,她都十一岁了。”大伯娘感概一声,“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是该叫你娘相看起来了。“
幼娘是真的被这话给羞到了,捂着脸跑到了江二郎身边,躲他身后不跟大伯娘说话了。
赵桂枝陷入了沉默之中。
她在回忆上辈子她小姨是怎么应对催婚的?哦不,确切的说,那就不叫应对,那叫怒怼。
考虑到大伯娘确实没什么恶意,赵桂枝缓了缓语气,关切的问道:“大伯娘啊,丰收也老大不小了,我记得从我刚进门那会儿,大堂嫂就在帮着相看亲事了,这如今又一年过去了……唉,大伯娘啊,不是我说你,丰收跟咱们家的三郎可不同,三郎是小儿子,丰收你的大孙子。你想想,长子长孙的婚事是不是应该比小的更上心?”
大伯娘一点儿也没意识到赵桂枝的“险恶用心”,她分外配合的点头:“对对,想当初我给我大儿子说亲事时,那是从他十岁就开始忙活的,哪儿像你大堂嫂,磨磨唧唧的,一点儿也不上心。丰收啊,他都十六岁了!!”
这话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六十了呢……
赵桂枝一面在心里吐槽,一面火上浇油:“对呀,他都十六岁了,再不娶媳妇儿可就晚了!这要是再磨磨唧唧的,等说了亲还要定亲,回头再择日子成亲,这得等到啥时候呢?”
“是这个理!”
方才大伯娘说幼娘的时候,好歹还照顾着小姑娘脸皮薄,刻意压低声音说的。可再谈丰收亲事的时候,她俩都没有那个自觉,这一嚷嚷,没把丰收吓懵,倒是先把大堂嫂给招来了。
大堂嫂才是亲娘啊!
她急得跟什么似的:“我哪儿不上心了?我恨不得明个儿就叫他成亲!”
基本上,大堂嫂一凑过来,这里就不用赵桂枝再说啥了。大堂嫂和大伯娘这对婆媳俩,原就特别能叨叨,俩人凑在一块儿,说的又是自家的大事儿。那简直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丰收差点儿原地自闭。
赵桂枝宣布功成身退。
江二郎用一言难尽的眼神看着自家媳妇儿,小声的道:“知道你护着妹子,倒也不用这么夸张。”
“小姑娘家家的脸皮薄,再说咱们好不容易出来逛个庙会,可不能闹得幼娘不高兴。”赵桂枝一脸的理所当然,她才不会说是联想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和小姨。
被催婚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于是,可怜的丰收就被祭天了。
他只恨不得今天没跟着一起来!
然而,家里还要在庙会上摆摊,他就是那个特地派来干活的倒霉蛋!
有了这么个小插曲,等到了庙会上,丰收火速的跟三房这边的人分开了。他们要摆摊卖糖,就不耽搁三房的叔叔婶婶和姑姑逛庙会了。
江二郎知晓这倒霉侄儿的想法,索性就带着媳妇儿和妹子往旁边逛去了。
虽然今个儿已经是初五了,可这庙会原就是一年一次的,再加上正月里几乎人人都闲着,比起平日里的赶集,要热闹上不少。
其实他们来得都算晚了,主要是多半人都习惯了赶早集,哪怕是大冬天的,也习惯了天不亮就出门。甚至有些离得远的,索性一宿没睡,半夜里就出门了。当然,那就可不是只为了凑个热闹,而是实打实的来做买卖的。
大房虽然也准备摆个摊儿,可他们卖的是糖,加上冬瓜糖好吃又便宜,正月里逛庙会的孩子也不少,稍微央求一下,当爹娘的总会给买块糖甜甜嘴的。
不愁卖,当然也就没必要起那么早了。
“你想先逛哪头?”二郎扭头问赵桂枝,这庙会可不是集市,范围更大了,摊位也更多了,快中午时还有戏班子过来唱大戏的。
赵桂枝到了这庙会里,颇有种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感觉。她上辈子打从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哪怕偶尔会跑去郊外玩,去的也是类似于农家乐的地方。况且,上辈子那会儿,乡下的庙会很是有名不副实的感觉了。
东瞧瞧西望望,赵桂枝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顺手就把皮球踢给了幼娘:“幼娘想去哪儿逛?我就是过来凑热闹的,也没想要买啥。”
幼娘小脸红扑扑的,不知道是因为冻的还是激动的:“我、我想买些布头和针线。来之前,大嫂让我帮她带绣线的,还有她也说……回头要教我针线。”
江家这边,江奶奶是不用说了,她就算身子骨还算硬朗,眼睛早就花了。平常帮忙看个火自是没问题,但针线这玩意儿,她往前二十年就没再做了。江母则是年轻时候干多了粗活,那双手粗糙得要命,以前那是没辙儿,可自打薛氏进了门,她也不拿针线了。
往下一辈,赵桂枝那是别提了,她的厨艺有多好,针线活儿就有多糟糕。
于是,教导幼娘针线一事,自然而然的交到了薛氏手中。
只是这年头,针线活儿又有旁的寓意,加上来时路上大伯娘才说了那一通话,幼娘面上颇有些挂不住,超小声的说了之后,就低着头不吭声了。
江二郎也拿这个害羞的妹子没辙儿,索性媳妇儿没意见,他就领着人往卖针头线脑的摊位去了。
庙会跟集市的摆法差不多,一般同类型的摊子都会凑在一起摆。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介意周遭都是差不多的摊子,就会特地挪远一些,可这种情况却不一定好,往往卖的还没扎堆的摊子好。
像江二郎就是往扎堆的摊子去的。
幼娘看得极为认真,几乎是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细细打量的。她自个儿有钱,除了来时江母塞给她的零花钱,她平日里也有帮薛氏做细棉纱布包,薛氏都是算给她钱的。再就是,薛氏托她买针头线脑,也是给了钱的,还多给了不少,免得她到时候看到心仪的东西没钱买。
赵桂枝就有些分神了,她看摊子是只看上头摆着啥,更多的却是在看人。
先前,周大姑娘招赘一事,闹得那叫一个满城风雨。再算上他们还合力搞了个喜糖礼盒,后续又推出了限量款的纪念礼盒,等到了年前也没忘推出春节款的特别节日礼盒。
等于说,就这么个事儿,他们一群人是折腾了个遍儿。
目的当然是为了引出其余的家人。
周大姑娘和小货郎都是原先的相貌,虽说都年轻了不止三四十岁,可到现在为止,还未出现的只有赵桂枝她妈、她小舅妈和小老弟的未婚妻。
小老弟的未婚妻暂且不说,她虽说认识赵桂枝大舅和大舅妈,那也仅限于认识而已,话都没说几句呢,认不出年轻时候的样貌才是正常的。
但赵桂枝她妈和小舅妈就不同了,她妈就算不认识自家大嫂年轻时候的长相,还能不认识亲哥?那是跟自己打小一起长大的亲大哥啊!
小舅妈的问题也不大的,跟大舅妈不同,赵桂枝的小舅妈其实是他们家的老街坊。等于说,她是跟赵桂枝的大舅、小舅还有妈妈一起长大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最后她嫁给了赵桂枝的小舅。
这样一个人,还用担心她认不出来?
结果,他们等了又等,愣是毫无音讯。
赵桂枝猜测,应该就是两种可能。
要么,就是没出现的那几人最终获救了。船难事故的获救率还是很高的,这种可能性估计还不小。
要么,就是那几人压根就不在孝义镇的范围内。这年头的交通、通讯都异常糟心,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镇子范围。假如不是同一个镇子,甚至不在一个县里,这辈子能见面的可能性就太低太低了。
她最担心的是,其他人并不像他们这般,穿越不久就遇到了其他亲人。假如没意识到家里人跟着一起穿过来了,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蛰伏的。
所以,她才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出的机会。
一年一次的庙会啊!
附近所有村子庄子的人都会赶来参加庙会,甚至过来的人远比赵桂枝想象中的还要多。她这会儿就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就不该将糖一气卖掉,如果能从初一摆摊到十五,就凭她这副模样,只要剩下的三人来了庙会,肯定能认出她的。
第72章
赵桂枝的想法倒是不错,可真正实施起来,却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庙会的地方远比寻常集市要来的大得多。尽管多半摊位还是很讲规矩的,一排排的摆得格外齐整。可那也是最中间的,越是到了外围,摊位越是混乱。
再者,甭管是庙会还是集市,摊位都是活动的。有那想占个好位置的,会提前过来,也有那迟了的,随便找个空地就算个摊位了。再加上还有人提前卖完了东西直接走人的,另外就是瞅着位置好的地儿空出来了,又急吼吼赶来强占的。
总之,怎叫一个混乱呢!
反正赵桂枝是跟着二郎到处逛了逛,一开始是冲着那些针头线脑去的,后来是在赵桂枝的提议下,又去看了别人家的吃食摊子。庙会这边旁的兴许不齐全,吃食方面却是琳琅满目的,看得赵桂枝直叹息虎头没跟着一道儿来。
不想,二郎却道:“原就是怕他站在摊子前走不动道儿,这才刻意留他在家里的。”
“啥意思?先前,咱们摆摊卖烧烤的时候,他不也跟着去了一回?那次他可没闹腾。”赵桂枝还是替虎头辩解了一句。
二郎却是被这话给逗乐了:“虎头啊!那娃儿满脑子就是吃吃吃。你摆了个烧烤摊子,又拿他当活招牌,只叫他一个劲儿的吃烤串。那他当然不会闹腾,有的吃还闹腾个啥?”
理倒是这个理,但赵桂枝还是觉得……这里头莫不是另有文章?
最终,在赵桂枝的追问下,二郎说出了虎头的黑历史。
乡下地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集市了,而集市上卖的东西里头,又以自家的出产和吃食为多。尽管那些吃食味道远不如赵桂枝做得好吃,可对于虎头这种馋嘴娃儿来说,哪怕是一个冰糖葫芦的摊位,就足够他馋得口水直流了。
要是再来一个卖糖人的小摊贩,那虎头哟,保准直接走不动道儿了,只恨不得直接住下了。
二郎说着也奇了:“你会做那么多的糖,倒是没见过你做糖葫芦和糖人。”
啊这……
冰糖葫芦嘛,这有啥不会做的?只要熬了糖浆,再配上山楂就成了。事实上,冰糖葫芦的简易版本,不就是棒棒糖?赵桂枝先前也买了些水果,切成块之后,做成了水果糖,底下用竹签子一串,再裹上一层油纸,放在糖果礼盒里,那是瞬间身价暴涨!
不过,她也确实是不会做糖人,这个难度太高了。
赵桂枝忽的有了个主意:“这儿有卖糖人的吗?都能做什么模样的?能依着客人的样子做吗?”
“那可难了。”二郎望了望四下,“按说庙会上肯定会有卖糖人的,索性咱们四处走走吧。”
走是走了,糖人也寻着了,对方甚至答应了赵桂枝的要求,按着她的模样做了个糖人。
问题在于……
糖人确实跟赵桂枝有六七成相像,但这个跟样貌没关系,像的是她的穿着。
赵桂枝泄了气,她原还想着,糖人摊子属于技术工种,又是长期盘踞在庙会和集市的。她就琢磨着跟人家合作,专门卖她模样的糖人,以此来寻找家里人。
结果,衣着完全一样有个鬼用?她以前可是天天t恤牛仔裤的,裙袄褂子那是这辈子才上身的!
倒是幼娘瞧着很有意思,也忍不住要了一个自己的。想了想,她又跟摊主描绘了虎头的模样:“出来一趟总得给虎头带点儿什么,不然他要闹脾气的。”
这话就说得很好,赵桂枝决定给虎头带个鲁班锁。
鲁班锁多好呢,记得她上辈子,就曾经把自己玩不开的鲁班锁送给了她的小老弟,小老弟玩着玩着就被这玩意儿气哭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
赵桂枝心里才想起小老弟呢,远远的就瞅着前头那人像她弟。但她也不能这么说,只小声的跟江二郎道:“你看那人像不像我娘家幺舅?不过咱们可不能这么喊他,他怕家里人知道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要瞒着呢。就算这会儿也没别人,要是正好叫人听到了也不成。”
这话是有点儿绕,好在二郎听懂了。
他只道:“那就唤他泥瓦匠好了,他给咱们家盖过房子,去打声招呼也没啥。”
确实没啥,石二苟因为职业的缘故,认识的人可太多了,好多都是他家里人不熟的。
赵桂枝让幼娘等在小糖人摊子旁,她和江二郎先过去跟石二苟打了招呼。
却说石二苟也是在摆摊的,只是他那个摊位有些稀罕,跟前一张乡下土粗布,上头摆的全是迷你家具。
小桌子、小凳子、小柜子等等,还有一些各种样式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