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军力完整,虽然有很多是襄州派过去的兵马,赵璆并不能完全控制,襄阳方面对其影响力很大,但从一个富庶的地方调任相对贫穷的郢州,赵璆完全有可能鼓动邓州本地兵马趁机作乱,甚至投向朱全忠。
只给一个郢州刺史都可能作乱了,结果你竟然连这三县都不想给,这是怎么想的?
“叔父,某想了想,不如让赵璆去房州?房州户口比郢州还多,刺史孙典并非我赵家人,不如将其罢职。”
“房州已置于昭信军治下,如何之官?”
“这……”赵岑也抓瞎了,没有足够的官位安排啊。
“罢了,你再去与裴远商议一下。我遣使召赵璆、赵璠来襄阳,忠义军出了这么大的事,赵家子孙本该同舟共济。”赵匡凝也知道此事为难,无奈地说道:“唐、邓大军,多有襄州子弟,家人皆在襄阳。有我父当年的情分,总不至于立时就反。”
赵岑当日便出了城,随后直奔城外大营,裴远已经从枣阳抵达了此处。
双方一见面,自然又是一番密谈。
折宗本懒得管这事,他带着随从出了大营,登高望远,瞭望地势。
“好一块膏腴之地。”折宗本赞道:“今日便写信给吾婿,去关北、河陇招募壮士,举家搬来,充实户口。”
后汉时南阳郡户口百万,但国朝最盛时唐邓随三州的人口也没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也是奇哉怪也。
到了这会,唐州九万余口、邓州八万余口、随州四万余口,也就二十来万人,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这已经不能用战争来解释了,因为开元年间人口就不多,太多空地,以至于先后安置了几万户突厥人、昭武九姓等胡人到唐、邓、蔡、汝、许、陈、申、光等州,一度将其胡化。
朝廷在这片区域设置了几个胡州,划分牧场,胡人“习射猎”、“牧羊马”,“不事稼穑”,可见当地人口密度之低。
天宝年间那四五十万人,怕不是一半以上是胡人,几万户呢!
淮西叛乱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这片大地屡遭兵火,随后又有黄巢、秦宗权蹂躏,人烟稀少,州县残破,眼下休养生息了五年,稍稍恢复了点元气。
听折宗本这么说,谷城令敬道欲言又止。
“淮夷”可是困扰了朝廷数十年,到现在还没消化利索,这是又要迁移羌胡过来?若羌人还罢了,他们多半会种地,可若是胡人,岂不是自寻烦恼?
“发青唐吐蕃一万户、河渭羌人五千户、河西诸族五千户,总计两万户至唐邓随。正好帮女婿解决点麻烦,省得他整日担心有人造反。”折宗本大笑道。
“大帅,河陇羌胡素来难管,若迁来唐邓随,恐生变乱。”敬道提醒道。
“开元年间于河南设三胡州,大谬矣。”折宗本道:“就得编户齐民,训以华风,不得再以游猎为生。专事稼穑,种田垦荒,如此数十年后,还有谁记得自己是吐蕃人?”
开元年间在河南设诸胡州,那可真是脑残之举。
从河曲之地迁移叛乱胡人到河南,目的是什么?就近管制,兼且同化。
可你倒好,设胡州,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很多人农业生产习惯不改,不会种地,朝廷也不管。
这些突厥、昭武九姓本来长相就与汉人不太一样,大部分人有白人血统,或者干脆就是白人,天生与周围人就有一定的差别,生活习性、生产习惯也不一样,官府也不强制改变。
弄到最后,再与东北南下的平卢军那帮胡化汉人和胡人(契丹、奚人、高句丽为主)合流,胡化当地原有百姓,割据淮西数十年,诸州百姓不闻天子,不知朝廷,直到被镇压后才认认真真开始同化。
至今又数十年,淮西之地仍然有很浓烈的胡风,百姓骑骡放牧的比比皆是。
这已经是个烂摊子了,还来?
“不迁人口过来,光靠唐邓随三州,如何与朱全忠斗?”似是知道敬道在想什么,折宗本道:“三州之地,也就养个一万多军,这还是不打仗的情况。若战事绵延,百姓岂不是要被榨成人干,纷纷逃亡?”
敬道一想也是。
灵武郡王往河陇、河西迁汉人,从河陇、河西迁胡人至内地,和太宗、高宗、玄宗朝的政策别无二致,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又酿成一个淮西割据势力。
敬道看了看折宗本的脸色,不敢多说话,内心猜测不已,莫不是想拥羌胡之众自立?
要不要私下里告发给灵武郡王呢?好像不行啊。人家是翁婿,你一个外人挑拨离间,是何居心?
敬道纠结不已,忐忑不安。
※※※※※※
赵岑在两日后回到了襄阳。
“叔父,大事定矣。”赵岑喜滋滋地说道:“裴使君有言,匡明叔父可至均州任刺史。折宗本就任唐邓随节度使之后,均州刺史之职会卸任,可交由匡明叔父。”
“均州刺史?”赵匡凝喃喃自语。
听闻折家军不少将士在均州成家立业,均州至今还有威胜军留守。这个均州刺史真有实权吗?
不过已经不错了,能得一个位置,就烧高香吧,邵树德真乃宽厚之人。
“如此,我便安心了。”赵匡明笑道:“房州虽然户口更盛,然蛮、獠众多,不服王化,汉人甚少,多居于城邑,一旦叛乱,也是个麻烦事。均州甚好,甚好。”
“唐邓之事……”赵岑又问道。
赵匡凝脸上的表情有些奇怪,混合了惊讶、不解、疑惑、愤怒,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了什么样的情绪起伏,才会有这么复杂的表情。
“赵璆已经出发,赵璠推三阻四。”赵匡凝说道。
赵岑也有些惊讶。
赵璆手握重兵,虽说里面有不少襄州兵,可到底是八千衙军、数千州县兵呢,结果居然愿来?这可真是出乎意料。
赵璠这人,平时最得信任,结果居然不来?
难怪叔父如此震惊。
“不如再催一催,唐州将士还是可以信任的,襄阳子弟都盼着回来,赵璠也没办法。”赵岑建议道。
赵匡凝缓缓点了点头。
忠义军,与其他各镇差不多。三万衙军,至少有两万把家安在襄阳左近,就近看管,增强节帅的掌控力。剩下一万是外镇军的性质,家安在驻地。
赵璠这人,翻不起大浪来。
他要反,也只能带唐州本地将士反,派过去的襄阳军士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愿不愿意响应他,不用多说。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他勾连汴军,降了朱全忠。
“或可让夏军遣兵北上,逼迫一下。”赵岑道:“叔父亦可写信给唐州将佐,晓以大义。叔翁在世时,提拔栽培了很多旧部,他们还是念旧情的。”
“可。”赵匡凝答应了。
随后又是一阵空虚,心中滋味复杂。
好好的忠义军,本有七州之地,实控六州,如今竟然竟然丢了大半。还好,人口最丰、最富庶的襄州还在手里,多少算是个安慰。
“苦了唐、邓、随百姓了。”赵匡凝叹道:“到了折宗本手里,日日战,夜夜战,这日子如何过?”
这话说得赵岑也有些忧心。
既归折宗本管,随州四县肯定要供应钱粮、兵员,几年仗打下来,还不是户口锐减,财穷民竭,百姓苦不堪言?搞不好还会不堪役使,大量逃亡!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
形势若此,夫复何言!
不光唐邓随百姓苦,紧邻的佑国军汝州、奉国军蔡州、忠武军许州三地,怕也要战火连绵,百姓逃亡。
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竟然又要被打破了。
百姓何辜,遭此劫难!
第036章 新局面
山南东道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全部快马发往关北,呈给正在丰、胜二州巡视的邵树德阅览。
裴远提出的方案,他基本都同意了。
唐邓随节度使,就由折宗本担任,兼唐州刺史。事实上不让他当也不行,这本来就是他打下的。为了唐邓随三州,把南边形势搞坏,才是真正的不理智。
随州刺史由赵匡璘担任,过阵子就放他回去。赵匡璘父子有智慧,可以多加关注。
唐邓随,并不是什么大事,真正让人难以决断的,还是凤翔府。
折宗本移镇之后,凤翔节度使就得由折嗣伦接任了,一门两节度,这势力也太大了。
不让折氏当凤翔节度使也不行。光一个凤翔府,就有二十余万人口,兴、凤二州固然人烟稀少,各只有一万多人,但洋州如今也有五万余口。
动了凤翔,对折氏而言,就不是奖赏,而是惩罚了,这事不能做。
邵树德叹了口气,老岳父太能干了,怎么一下子搞出这么大局面?
裴远是有大才的,事实上出发离开灵夏之时,形势并未明朗,折宗本尚未兵出小江口。这后面的一连串事情,都是他当机立断,一步步定下的。
这是个人才!
既没有让唐邓随三州投向朱全忠,也没有让折宗本一口吞掉整个山南东道,还让他顶在前线,直面宣武军的兵锋,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唐邓随三州之内,甚至还安插了一枚钉子:随州赵匡璘、赵岑父子。
昭信军李延龄,手握金、商、均、房四州,其中商州出武关直抵邓州,均、房二州顺流而下可至襄阳,对东边两个藩镇有高屋建瓴之势,还隔绝了凤翔、唐邓随这两个折家藩镇,可谓关键中的关键。
商州刺史成汭已经到任,定远军使王遇兼任武关防御使,待其攻破房州之后,立刻北上返回武关。
原商州刺史李桐调任夏州刺史,此事已经谈妥,其人也即将赴任。
原金商节度留后李柏任邠宁节度使,兼邠州刺史。
邠宁镇还有宁、庆二州,这两个职位邵树德想等一等。
如果房州孙典主动投降,可任其为宁、庆二州之一刺史,不投降那就没戏了,这个职务将落到赵岑的手上。
是的,就是随州赵岑。赵氏父子一任随州刺史,一任宁州或庆州刺史,这是奖赏,是荣耀,也是监视。
至于李柏会不会不满,内心是什么想法,邵树德就不管了。
毕竟他曾经据城而守,有过一些不该有的想法。虽然最后悬崖勒马,但你不能指望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能当邠宁节度使兼邠州刺史,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宁、庆二州,别多想。
“人心、人性……”邵树德不顾形象地躺在毡毯上,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远处是一架嗡嗡响动的水车。黄河河面之上,漕船仍在不断东行,满载物资。
封氏姐妹一左一右,帮他揉按着额头,纾解疲乏。
封彦卿在远处一颗老槐树下,品着难得一见的蒙顶茶。
邵树德的心事,他也猜得一二,嘿嘿,看你英明神武,打下这么大地盘,没想到也有如此糊涂的时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何想不开的?
就目前来看,折宗本没有反迹,甚至可以说一心一意,尽心竭力。
唐邓随三州,有什么本钱造反?顶在最前头,直面汴军威胁,钱粮、兵力、器械严重不足,要仰仗后方供给。
只给一个郢州刺史都可能作乱了,结果你竟然连这三县都不想给,这是怎么想的?
“叔父,某想了想,不如让赵璆去房州?房州户口比郢州还多,刺史孙典并非我赵家人,不如将其罢职。”
“房州已置于昭信军治下,如何之官?”
“这……”赵岑也抓瞎了,没有足够的官位安排啊。
“罢了,你再去与裴远商议一下。我遣使召赵璆、赵璠来襄阳,忠义军出了这么大的事,赵家子孙本该同舟共济。”赵匡凝也知道此事为难,无奈地说道:“唐、邓大军,多有襄州子弟,家人皆在襄阳。有我父当年的情分,总不至于立时就反。”
赵岑当日便出了城,随后直奔城外大营,裴远已经从枣阳抵达了此处。
双方一见面,自然又是一番密谈。
折宗本懒得管这事,他带着随从出了大营,登高望远,瞭望地势。
“好一块膏腴之地。”折宗本赞道:“今日便写信给吾婿,去关北、河陇招募壮士,举家搬来,充实户口。”
后汉时南阳郡户口百万,但国朝最盛时唐邓随三州的人口也没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也是奇哉怪也。
到了这会,唐州九万余口、邓州八万余口、随州四万余口,也就二十来万人,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这已经不能用战争来解释了,因为开元年间人口就不多,太多空地,以至于先后安置了几万户突厥人、昭武九姓等胡人到唐、邓、蔡、汝、许、陈、申、光等州,一度将其胡化。
朝廷在这片区域设置了几个胡州,划分牧场,胡人“习射猎”、“牧羊马”,“不事稼穑”,可见当地人口密度之低。
天宝年间那四五十万人,怕不是一半以上是胡人,几万户呢!
淮西叛乱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这片大地屡遭兵火,随后又有黄巢、秦宗权蹂躏,人烟稀少,州县残破,眼下休养生息了五年,稍稍恢复了点元气。
听折宗本这么说,谷城令敬道欲言又止。
“淮夷”可是困扰了朝廷数十年,到现在还没消化利索,这是又要迁移羌胡过来?若羌人还罢了,他们多半会种地,可若是胡人,岂不是自寻烦恼?
“发青唐吐蕃一万户、河渭羌人五千户、河西诸族五千户,总计两万户至唐邓随。正好帮女婿解决点麻烦,省得他整日担心有人造反。”折宗本大笑道。
“大帅,河陇羌胡素来难管,若迁来唐邓随,恐生变乱。”敬道提醒道。
“开元年间于河南设三胡州,大谬矣。”折宗本道:“就得编户齐民,训以华风,不得再以游猎为生。专事稼穑,种田垦荒,如此数十年后,还有谁记得自己是吐蕃人?”
开元年间在河南设诸胡州,那可真是脑残之举。
从河曲之地迁移叛乱胡人到河南,目的是什么?就近管制,兼且同化。
可你倒好,设胡州,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很多人农业生产习惯不改,不会种地,朝廷也不管。
这些突厥、昭武九姓本来长相就与汉人不太一样,大部分人有白人血统,或者干脆就是白人,天生与周围人就有一定的差别,生活习性、生产习惯也不一样,官府也不强制改变。
弄到最后,再与东北南下的平卢军那帮胡化汉人和胡人(契丹、奚人、高句丽为主)合流,胡化当地原有百姓,割据淮西数十年,诸州百姓不闻天子,不知朝廷,直到被镇压后才认认真真开始同化。
至今又数十年,淮西之地仍然有很浓烈的胡风,百姓骑骡放牧的比比皆是。
这已经是个烂摊子了,还来?
“不迁人口过来,光靠唐邓随三州,如何与朱全忠斗?”似是知道敬道在想什么,折宗本道:“三州之地,也就养个一万多军,这还是不打仗的情况。若战事绵延,百姓岂不是要被榨成人干,纷纷逃亡?”
敬道一想也是。
灵武郡王往河陇、河西迁汉人,从河陇、河西迁胡人至内地,和太宗、高宗、玄宗朝的政策别无二致,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又酿成一个淮西割据势力。
敬道看了看折宗本的脸色,不敢多说话,内心猜测不已,莫不是想拥羌胡之众自立?
要不要私下里告发给灵武郡王呢?好像不行啊。人家是翁婿,你一个外人挑拨离间,是何居心?
敬道纠结不已,忐忑不安。
※※※※※※
赵岑在两日后回到了襄阳。
“叔父,大事定矣。”赵岑喜滋滋地说道:“裴使君有言,匡明叔父可至均州任刺史。折宗本就任唐邓随节度使之后,均州刺史之职会卸任,可交由匡明叔父。”
“均州刺史?”赵匡凝喃喃自语。
听闻折家军不少将士在均州成家立业,均州至今还有威胜军留守。这个均州刺史真有实权吗?
不过已经不错了,能得一个位置,就烧高香吧,邵树德真乃宽厚之人。
“如此,我便安心了。”赵匡明笑道:“房州虽然户口更盛,然蛮、獠众多,不服王化,汉人甚少,多居于城邑,一旦叛乱,也是个麻烦事。均州甚好,甚好。”
“唐邓之事……”赵岑又问道。
赵匡凝脸上的表情有些奇怪,混合了惊讶、不解、疑惑、愤怒,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了什么样的情绪起伏,才会有这么复杂的表情。
“赵璆已经出发,赵璠推三阻四。”赵匡凝说道。
赵岑也有些惊讶。
赵璆手握重兵,虽说里面有不少襄州兵,可到底是八千衙军、数千州县兵呢,结果居然愿来?这可真是出乎意料。
赵璠这人,平时最得信任,结果居然不来?
难怪叔父如此震惊。
“不如再催一催,唐州将士还是可以信任的,襄阳子弟都盼着回来,赵璠也没办法。”赵岑建议道。
赵匡凝缓缓点了点头。
忠义军,与其他各镇差不多。三万衙军,至少有两万把家安在襄阳左近,就近看管,增强节帅的掌控力。剩下一万是外镇军的性质,家安在驻地。
赵璠这人,翻不起大浪来。
他要反,也只能带唐州本地将士反,派过去的襄阳军士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愿不愿意响应他,不用多说。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他勾连汴军,降了朱全忠。
“或可让夏军遣兵北上,逼迫一下。”赵岑道:“叔父亦可写信给唐州将佐,晓以大义。叔翁在世时,提拔栽培了很多旧部,他们还是念旧情的。”
“可。”赵匡凝答应了。
随后又是一阵空虚,心中滋味复杂。
好好的忠义军,本有七州之地,实控六州,如今竟然竟然丢了大半。还好,人口最丰、最富庶的襄州还在手里,多少算是个安慰。
“苦了唐、邓、随百姓了。”赵匡凝叹道:“到了折宗本手里,日日战,夜夜战,这日子如何过?”
这话说得赵岑也有些忧心。
既归折宗本管,随州四县肯定要供应钱粮、兵员,几年仗打下来,还不是户口锐减,财穷民竭,百姓苦不堪言?搞不好还会不堪役使,大量逃亡!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
形势若此,夫复何言!
不光唐邓随百姓苦,紧邻的佑国军汝州、奉国军蔡州、忠武军许州三地,怕也要战火连绵,百姓逃亡。
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竟然又要被打破了。
百姓何辜,遭此劫难!
第036章 新局面
山南东道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全部快马发往关北,呈给正在丰、胜二州巡视的邵树德阅览。
裴远提出的方案,他基本都同意了。
唐邓随节度使,就由折宗本担任,兼唐州刺史。事实上不让他当也不行,这本来就是他打下的。为了唐邓随三州,把南边形势搞坏,才是真正的不理智。
随州刺史由赵匡璘担任,过阵子就放他回去。赵匡璘父子有智慧,可以多加关注。
唐邓随,并不是什么大事,真正让人难以决断的,还是凤翔府。
折宗本移镇之后,凤翔节度使就得由折嗣伦接任了,一门两节度,这势力也太大了。
不让折氏当凤翔节度使也不行。光一个凤翔府,就有二十余万人口,兴、凤二州固然人烟稀少,各只有一万多人,但洋州如今也有五万余口。
动了凤翔,对折氏而言,就不是奖赏,而是惩罚了,这事不能做。
邵树德叹了口气,老岳父太能干了,怎么一下子搞出这么大局面?
裴远是有大才的,事实上出发离开灵夏之时,形势并未明朗,折宗本尚未兵出小江口。这后面的一连串事情,都是他当机立断,一步步定下的。
这是个人才!
既没有让唐邓随三州投向朱全忠,也没有让折宗本一口吞掉整个山南东道,还让他顶在前线,直面宣武军的兵锋,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唐邓随三州之内,甚至还安插了一枚钉子:随州赵匡璘、赵岑父子。
昭信军李延龄,手握金、商、均、房四州,其中商州出武关直抵邓州,均、房二州顺流而下可至襄阳,对东边两个藩镇有高屋建瓴之势,还隔绝了凤翔、唐邓随这两个折家藩镇,可谓关键中的关键。
商州刺史成汭已经到任,定远军使王遇兼任武关防御使,待其攻破房州之后,立刻北上返回武关。
原商州刺史李桐调任夏州刺史,此事已经谈妥,其人也即将赴任。
原金商节度留后李柏任邠宁节度使,兼邠州刺史。
邠宁镇还有宁、庆二州,这两个职位邵树德想等一等。
如果房州孙典主动投降,可任其为宁、庆二州之一刺史,不投降那就没戏了,这个职务将落到赵岑的手上。
是的,就是随州赵岑。赵氏父子一任随州刺史,一任宁州或庆州刺史,这是奖赏,是荣耀,也是监视。
至于李柏会不会不满,内心是什么想法,邵树德就不管了。
毕竟他曾经据城而守,有过一些不该有的想法。虽然最后悬崖勒马,但你不能指望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能当邠宁节度使兼邠州刺史,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宁、庆二州,别多想。
“人心、人性……”邵树德不顾形象地躺在毡毯上,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远处是一架嗡嗡响动的水车。黄河河面之上,漕船仍在不断东行,满载物资。
封氏姐妹一左一右,帮他揉按着额头,纾解疲乏。
封彦卿在远处一颗老槐树下,品着难得一见的蒙顶茶。
邵树德的心事,他也猜得一二,嘿嘿,看你英明神武,打下这么大地盘,没想到也有如此糊涂的时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何想不开的?
就目前来看,折宗本没有反迹,甚至可以说一心一意,尽心竭力。
唐邓随三州,有什么本钱造反?顶在最前头,直面汴军威胁,钱粮、兵力、器械严重不足,要仰仗后方供给。